浅谈几何美学在建筑造型中的应用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2021-03-30 11:27茜,郑
建材与装饰 2021年8期
关键词:贝聿铭现代主义屋顶

王 茜,郑 俨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 611700)

0 引言

在文明的起起伏伏里,建筑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着不同。风格是一个建筑外形给出的视觉感受,如时代一样,是一段时间的记录,表现了建筑的发展演变。而建筑造型更是直观的展示每个时代人的观念的都印刻在建筑中,所以说建筑史也是文明发展的观念史。每个时代的背景,社会的道德礼法,技术手段,生活都在建筑中有一定的体现。建筑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精神需求而创造的空间。建筑史是物质文明发展史与精神文明发展的结合史。建筑的造型是建筑风格的一部分,记录着一个文明对美的理解表达。建筑形式虽然是个人创造的,但其创造者的离不开社会背景影响,建筑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社会、人、自然。

人类的对美的欣赏感受,从人类诞生文明起便开始了,有很多古文明遗迹表明,早期的人类会把一些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场景用简单的线条绘制出来,如石壁记录了大量早期文明遗迹。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器物、建筑等文明的表现形式。早期的自然元素成了一类装饰要素,色彩构图上已经显示这时已经有了简单的几何纹样,由此可见,人类几何美的意识很早就产生了。

1 建筑设计中的几何美学

人类早期便出现了对几何美的欣赏,例如自然界中的风、火、水和土等,在细处出现对应的几何图案的装饰纹样。如在世界范围,出现正四棱锥型的古埃及金字塔,盘延在群山之上的长城,均出现几何美学的性质。几何美学是一种点、线、面有逻辑地组织的艺术。几何是简单的,这些简单的符号构成的世界却可千变万化。几何中所蕴含的秩序与理性最是耐人寻味。

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在理性与感性的反复中,到达了工业时代,审美由简至繁,又由繁到简,建筑也出现一系列装饰及罪恶,少就是多等理论,现代主义的出现打破传统折衷主义的束缚,建立了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追求理性主义的理念,包豪斯学院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推崇者和发展者,提倡几何美学、新技术,追求功能实际。现代主义在世界范围里掀起了几何美学的潮流。风格派、构成主义等就是受到了几何美学的影响出现的,这之后的出现的现代主义建筑多采用直线直角,没有多余的装饰。几何美学的出现也是一种回归原始。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建筑功能,单一的建筑形式,开始出现了对地域文化延续的思考,对人的精神需求、对历史的思考等一系列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现代主义建筑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模仿,将建筑的功能置于首位,形成了从具象审美到抽象审美的过渡,从而有了现代美学和艺术,结合科学技术实现了对理性的追求。而传统相比于现代而言,意味着过去,也代表着过去的理念。传统只是相比于现代而言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落后,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从过去到现在也在不停的革新、进化。在经历国际式风格之后,人们开始反思这种纯粹理性而缺乏变化的单一形式,不同地域失去了文化特色,城市与城市失去了特别,出现了千城一面,于是开始反思传统是否需要绝对的摒弃,国际式的建筑形式是否绝对。传统在现代社会是需要新的继承与发展的,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传统与现代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而是相互辩证的,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或者说如何展示不同的地域文化,给建筑在空间、形式、艺术上注入新的灵感,获得新生,正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如何展现传统的,下面将要探讨几何美学对传统文化的转译。

2 几何美学在苏州博物馆建筑造型的应用

苏州,古称姑苏,又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具有2000 多年的历史,是历史文化名城,以江南水乡给人深刻印象,苏州老城区仍然是河流、石桥、白墙黑瓦、烟雨江南的水乡风光。河道与路并行的城市格局保持至今,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位置定在了古城的平江路街区,紧邻历史文化遗产忠王府和江南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在这样一个极为特殊的位置,如何设计建造一座具有现代文明属性的博物馆而又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既要展现苏州的传统文化又要有新颖这是很有难度。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交给了新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受西方现代建筑理论教育。贝聿铭是一个注重于将纯粹抽象的几何美学应用于建造实际项目的设计师,设计了例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卢浮宫改造等等,极具个人特色的建筑,其对建筑形式的把握及其的精准。建筑因所在的环境而生长出来,采用纯粹的几何形式,注重建造技术施工,建筑不是简单的一个阶段的流行品,而是会长期立于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可以没有华丽百变的建筑外形,但是需要耐得住时间的考验,经得起一段历史的审美。这些思想在他的建筑中都有所表达,比如苏州博物馆新馆。

传统苏州风貌的现代演绎,博物馆在整体材料上,用极具现代感的钢结构代替传统木结构,屋顶结构露明,以清晰明确的结构线条表现了传统木结构结构性和真实性的统一。色彩上,整体以黑白二色为主,材料上采用了现代材料,白墙黑瓦,提取了传统建筑几何性的一面,以抽象的黑色线条,大片的白墙简洁而又传神的体现了江南水乡建筑整体的色彩感和几何美。在形体关系上,采用斜坡屋顶,不同方向的斜坡组合屋顶延续了苏州古城层层叠叠相互交错屋顶。在空间处理上延续了中国传统园林流动空间的处理,用游廊将展厅连接起来,室外园林与室内环境整合起来,相互关联强调园林布局中的曲径通幽处,柳暗花又明,虚实相生,空间层次丰富,同时利用传统隔而透景的花窗,室内与室外的渗透,又增加了空间的景深,在大的感官上给予人传统空间语境感。

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形,现代感十足的几何形用于新馆的建筑造型。在传统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的第五立面,是重要的特色造型,贝聿铭正是提取了传统建筑这一重要特征,用几何形的屋顶组织起来用深灰色串联起传统与现代,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个性。又由于材料的现代性,既展示了与传统屋顶不同的建筑个性,又有传统的影子,主厅利用几何体的旋转构成八边形的空间,丰富了空间层次,把几何美学中单一几何体的美发展到了多个几何体或者说是复合几何体,保留了几何美独特的理性感与秩序感,同时整的屋顶又如万花筒般丰富变化,贝聿铭再次展现了几何美学在表现传统建筑上的活力与自由,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展示了建筑师的设计水平。这些几何图形构成了整个建筑,完成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在贝聿铭的手下有别于现代博物馆公共建筑入口尺度较大,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形式,入口内凹给人一种欢迎的姿态,几何形的屋顶借用了传统坡顶形式既传统风格又现代理性,同时在尺度上与传统园林入口相似,不会产生一种距离感。新馆庭院中以水景为主题,借鉴了传统园林理水手法,运用不同长度的直线围合效仿传统园林水岸曲折变幻的感觉,同时体现了现代设计的简洁,硬朗的几何造型的建筑倒映在水中,形成了动静相合的景色,传统江南园林中的水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这点上也会让人在博物馆参观中体会到一定传统园林的意境。整个建筑充满了现代感十足的几何形式,但又让人感到传统的意味,主要是建筑师并不是将传统直接拿来就用,而是选择了转化,将传统建筑园林运用现代建筑理论解构之后再重组出来,整个建筑处处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影子。这里可以看到贝聿铭在西方的建筑经历使其受西方建筑语言的影响,同时也与他年少时在苏州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联系,在这点上,贝聿铭认为建筑、历史、人文、生活都有着密切关系。

3 结语

结合现在,我们认为地域特色和现代感建筑并不是相对立的,而是在设计中可以相互共存的。几何美学本身既存在于古老的传统美学中,也是现代设计美学所推崇的。以现代手法几何美学来表现传统的意境美,是基于建筑师的生活背景,以及其潜意思中对传统苏州建筑园林的解析下创作出的,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

猜你喜欢
贝聿铭现代主义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屋顶屋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的长寿经
屋顶的雪(外四首)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