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远,杜宏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人口的膨胀,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城市密度激增,土地紧缺促成中心城区或城市局部地区高密度现象的形成。紧缩城市在带来高效、节约时间与经历的同时,也带来这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建筑物之间空间过度拥挤,空间质量与人类宜居环境的理想要求不相符[1]。
疗愈环境(healing environment)理论将“健康”从传统的医学领域中单独分开,延伸至更多的方面均衡完善的广义健康概念,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指无疾病或非虚弱状态,而是一种在生理、精神以及社会幸福感等多方面达到完美水平的状态。其核心概念疗愈环境指能够对生理健康(health)和心理健康起到一定恢复、疗愈作用的环境”[2]。
环境保护机构指出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度过,上班族在工作时间内几乎没机会接触自然环境。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由于高密度城市其特有的空间特征,其疗愈环境有其独特的特征。集中绿地和将疗愈环境引入建筑内部是高密度城市中常见的空间疗愈手段。
由于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在规划时设计师往往会在城市周边1h 车程的距离设置集中绿地或自然生态公园。以往研究多把城市街道与野外开阔的环境做对比,得出自然的野外环境的恢复性较城市环境好的结论。城市公共绿地的环境体验,可以和在自然状态下得到类似的恢复性效果。开放空间与人类生理、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是人口密度高的国家扩大开放空间以改善居民健康的强有力的理由之一[3]。小型绿地是城市居民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绿地,其恢复性价值研究尤为重要。
为了能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提供更多的绿色疗愈空间,因此在规划到景观设计层面、从大区域到小区域,考虑必要的城市集中绿地选址、在城市设计层面考虑小型绿地的分布以及景观设计,在高效利用土地的同时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舒适性,提供城市居民良好的恢复性城市环境。
在集约的城市环境中,除了集中的绿地,设计师们在建筑空间内见缝插针的挖掘并设置疗愈空间,打造建筑尺度下的疗愈环境。
1)窗口疗愈景观
快速的城市节奏与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停留于室内和使用电子设备工作,窗口及窗口外的景观成了人们日常大多数时间里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方式。在封闭无窗的室内环境中人的紧张与焦虑,而在有能够观察自然景观的窗口或室内植物的办公室内工作,参与者的紧张感和焦虑有所减轻[4]。天空在高密度城市中亦是一种疗愈资源。Sepideh 等人分别对比了窗口景观在天空、街景行道树绿化与建筑立面三种情况下的恢复性能力,最后发现其恢复性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天空景观、街道行道树与建筑立面[5]。
2)室内自然
亲生物设计鼓励在建筑环境中使用自然元素和工艺作为设计灵感,根据亲生物假说,暴露于自然之所以能产生积极影响,源自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的生物联系[6]。在工作环境中加入植物、景观、自然采光等自然元素能大大地提高办公室内工作人员的生产力和对工作场所的满意度,能有效地减轻压力,对认知、社交、心理和身体健康有显著好处。即便是稀疏少量的绿色密度植物墙亦能对人产生放松作用[7]。自然光、水、天然材料对人也有恢复作用,木材质装饰的室内恢复性作用比白色装饰的室内空间强。
3)空中花园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花园中的“绿色”元素一直存在。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城市面积扩张并逐渐取代乡村的自然植被面积,绿色外墙和垂直方向上发展的花园应运而生[8]。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相比于建筑墙面,绿色植物的立面景观可以使人生理与心理得到放松,并且显著地改善情绪状态[9]。空中花园为高层建筑内的人提供亲近自然的条件、以及进行休息、社交和娱乐等活动的场所,使人得到生理及心理上的放松。以往许多研究多集中与空中花园物理环境的优化、建筑功能流线组织以及建筑构造方面的研究,然而空中花园对使用人群是否与地面景观自然般拥有疗愈作用尚有待研究。
许多当代的实践活动中,设计师都有刻意为使用者创造恢复性的生活工作环境。百度国际大厦创造性地在通高的空中平台上设置休憩设施、景观花园。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生理、心理压力大,许多互联网办公室会有意识地设计绿色植物景墙,让员工在室内工作的同时亦能够感受到自然元素。同时在室内装潢上,许多办公室选择自然元素的建材,增加室内的亲自然感。
工业革命时期对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功利主义已不再适用当代,发展生态伦理层面的自然主义思想才是当代的人本思想。新冠疫情之后,居家限制令更加让我们感受到长时间身处远离自然、受限于人工环境而引发的紧张与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不禁引发我们对现有的、与自然环境脱离的城市人居环境实践产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