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清露 李 超 蔡鑫琦 卢勇莉 刘光辉 李雅琪
(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江苏镇江 212100)
2020 年11 月27—29 日,由河南工业大学和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功能食品分会共同主办,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共同承办,北京味康食品科技交流中心执行承办的“2020 中国粮食营养与安全科技大会”在河南郑州隆重召开。
作为一场粮食营养与安全领域的高端盛会,本次大会以“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主题报告、专题论坛、展览展示等形式召开,充分展示了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来自全国粮食加工领域的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加工企业、社会团体及媒体等300 多家单位870 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襄盛会。
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功能食品分会副会长/秘书长侯冠辰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河南工业大学科研处处长王晓曦,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秘书长何涛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会议期间,近100 位专家、学者、教授分别就“小麦及面制品加工”“食品营养与功能及精深加工”“食品安全与品控”“谷物食品营养及开发”“杂粮营养与加工”“粮食贮藏”“粮食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学术研讨。
针对新冠疫情冲击对世界粮食安全带来的重大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驻华副代表张忠军,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名誉会长、江南大学姚惠源教授,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陈志成教授等,分别就《粮食营养与安全是我国新时代的新使命》《新冠疫情下的全球粮食安全现状与中期展望》进行了主题宣讲。
江苏科技大学《现代面粉工业》编辑部作为本次大会的媒体支持单位,主编、责任编辑全程聆听了各场报告,为使会议的精彩内容更加广泛传播,特对部分报告的观点进行编辑,予以呈现,以飨读者。
1996 年11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对食品安全的表述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食品的安全。
那么,现状如何?2019 年末,全球近6.9 亿人遭受饥饿,与2018 年相比增加1000 万,与5 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 万;由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 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8300 万,甚至可能新增 1.32 亿;疫情导致多国宣布限制粮食出口,“蝗虫”“洪水”引发粮食危机,造成世界性粮食涨价;早在2020 年3月底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时,世界粮价暴涨,达到了历史最高价,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说全球粮食危机已经暴发;预计2020 年末,全球近9.6 亿人遭受饥饿。
新冠肺炎疫情已呈现全球蔓延态势,将对国际粮食市场带来干扰。自2019 年12 月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处于高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20 年1 月公布的粮食价格指数环比涨幅为2.8 %,达到了2018 年5 月以来的最高值。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挑战,倡议粮食减损。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还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挑战,支持联合国明年举办世界粮食峰会。中方倡议适时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欢迎二十国集团成员和相关国际组织积极参与。
注:2020 年1 月22 日朝鲜宣布关闭国门,比武汉封城还早一天。从1 月30 日开始朝鲜宣布进入国家紧急防御状态,全面封锁海陆空通道,对边境口岸港口和机场采取完善的检疫措施。推测2020 年朝鲜粮食总产量为440 万t,较上年减少5.2 %,人均只有170 kg,远远低于人均400 kg 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因此疫情导致朝鲜粮食发生严重危机。零感染的背后:朝鲜经济面临三十年来最严重打击[1]。
民以食为天,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时刻紧绷。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党中央对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我国每年粮食总产量都超过6.5 亿t,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 kg 以上,超过人均400 kg 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充裕的粮食供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还是要始终持有危机意识。当前,从国际上看,受蝗灾、洪水、病菌等自然灾害影响,全球粮食产量及分布受到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从国内看,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在世界粮食生产领域的优势不明显、人均耕地拥有量不高等原因,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虽然我国具有完善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能够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引起的粮食危机,但仍需要警惕疫情导致国际粮价升高所带来的市场波动。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仅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面积,6%的淡水,生产了世界近1/4 的粮食,创造了世界粮食生产的奇迹。2010 年突破5.5 亿t,2012 年超过 6 亿 t,2015 年达 6.6 亿 t,连续 4 年稳定在 6.5 亿 t 以上水平。2018 年产量近 6.6 亿 t,比1996 年的 5 亿 t 增产 30% 以上,比 1978 年的 3 亿t 增产 116%,是 1949 年 1.1 亿 t 的近 6 倍。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在合理区间,除少数年份外,一般维持在±6%的范围内。
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几年,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2001 年至2018 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
2018 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 亿t,简易仓容2.4 亿t,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 年增长31.9%。食用油罐总罐容2800 万t,比1996 年增加7 倍。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完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总体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中国储备的稻谷和小麦足够中国人民一年的口粮。
当然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量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因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注:2020 年中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尽管疫情对早春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通过努力,中国不仅战胜了疫情,而且挽回了疫情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息,2020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 万 (t13390 亿斤),比2019 年增加565 万(t113 亿斤),增长0.9%。其中谷物产量61674 万 (t12335 亿斤),比2019 年增加304 万 (t61 亿斤),增长0.5%[2]。
当今世界的营养问题,按照不同地区和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不发达的国家,由于贫困、灾荒和战争所造成的营养问题。主要是营养不良、营养不足和营养缺乏,如缺铁及贫血,维生素A、维生素D 缺乏,碘缺乏、钙缺乏等。据统计,约7.5 亿人(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20%)仍处于饥饿状态,没有足够的食物来满足营养的基本需要量。另一种营养问题是在发达国家,因营养不平衡和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症而引起的“富贵病”(又称“文明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2002 年8—12 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覆盖全国的膳食、营养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血脂异常的综合性调查。本次调查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
2019 年7 月15 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意见》明确了3 方面15 个专项行动。健康知识普及和合理膳食是15 个专项行动之一,也是粮食食品行业实施《意见》的重要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由温饱转为小康,对口粮的需求更加注重绿色、安全、营养和健康,口粮消费中要有80 %的优质米面和20%的全谷物、杂粮与薯类,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的粮食安全》[3]白皮书指出,未来中国将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发挥粮食加工引擎带动作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满足人民对优质绿色粮油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优质粮油产品有效供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做出的新举措,能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中不仅主要装中国粮,而且主要装安全营养健康的优质大米、面粉和优质杂粮薯类全谷物食品,把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美国全谷物食品委员会研究资料表明,全谷物食品可使中风降低37 %,II 型糖尿病降低21 %~27%,心脏疾病降低25%~36%,结肠癌降低21%~43%。我国三大慢病患者超过2.6 亿,60 岁以上人口超过2.5 亿,预计到2035 年突破4 亿。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到启示,在感染新冠肺炎的群体中老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死亡率最高。
“全谷物食品”已经是全球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它对促进我国人民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要树立“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理念,加强“粮食适度加工”的大米和面粉营养品质评价及分等分级研究,加强大米和面粉营养品质制度体系建设,加强营养型的大米和面粉产业布局,加强“粮食适度加工”的大米和面粉产品营养品质科普宣传。
必须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把节约粮食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开展粮食节约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我国粮食过度加工十分严重,精白大米和精白面粉充斥市场,每年因粮食过度加工而损失的粮食有1000 多万t,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而且精米精粉也不利人体健康。过度加工的精白大米和精白面粉几乎把粮食中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和活性物质等营养素全部流失,严重危害人体对营养需求,违背建设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所以坚决杜绝“粮食过度加工”,大力推动“粮食适度加工”是我国新时代粮食产业的历史重任。
大力推动“粮食适度加工”是粮食减损确保粮食安全营养的新使命,有关部委要向全社会和全国人民发挥粮食行业协会和学会与企业沟通交流的纽带作用,大力宣传“粮食适度加工”是落实党中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落实五中全会提出“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的重要举措,坚决杜绝“粮食过度加工”的陋疾。
注:12 月21 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将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关于提请审议反食品浪费法草案的议案[4]。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也列入明年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由国务院提请审议,有关方面正在抓紧起草。有关粮食生产加工、储备流通等环节的节粮减损将在该法中作出具体规定[5]。
此次会议为业界人士提供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平台,展示了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有效促进科技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合作,切实加强了粮食行业凝聚力,对新时代做好粮食工作,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致谢张忠军、姚惠源等专家,他们的精彩报告必将对中国近期粮食安全工作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