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娟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榆树林场,甘肃 天水 742303)
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33°30′~34°49′N,104°22′~106°43′E,东西长212.5 km,南北宽146.5 km。东与陕西省的陇县、宝鸡相连,南与凤县、留坝、略阳县接壤,是我国秦岭山脉的甘肃省部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兼有我国南北气候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
小陇山林区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区,有黑虎、滩歌、山门、麦积、太碌、立远、东岔、李子、党川9个林场,按照行政区域,属于甘肃省定西市的漳县、天水市的麦积区、秦州区、武山县、清水县5个县(区),人工林总面积62127 hm2,活立木蓄积量426万m3。
其中幼龄林面积为42524.1 hm2,占人工林总面积的68.4%,蓄积为204.7万m3,占人工林总蓄积的48.0%;中龄林面积为14080.5 hm2,占人工林总面积的22.7%,蓄积为146.5万 m3,占人工林总蓄积的34.4%;近熟林面积为3628.6 hm2,占人工林总面积的5.8%,蓄积为57.1万m3,占人工林总蓄积的13.4%;成熟林面积为1866.2 hm2,占人工林总面积的3.0%,蓄积为18.0万m3,占人工林总蓄积的4.2%。过熟林面积为27. 4hm2,蓄积为0.2万m3,占人工林总蓄积的0.1%。主要树种有日本落叶松、油松、华山松、云杉、刺槐等。
一是纯林比例过高,林地地力下降的趋势依然存在,不利于林地生产力持续提高;二是受当初的人工林经营认识的惯性,经营理念不系统、不全面,对成林环境与立地条件的综合研判不够,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造林失败,修复任务重;三是受造林之初既受到财力与资金限制,又需要快速见到成效,在树种选择、混交方式、幼林抚育及幼林管护等多个环节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保存率较低。四是由于长期以来由于人为干扰,在立地质量本来下降了林地上营造人工林本来就困难大、问题多。
由退化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人工林生态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按照实地表现分析主导原因,林区人工林退化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树种型退化。虽然进行了人工造林重建,但人工林建群种与原生树种或顶级树种不一致,没有建立自然正向演替,还不具备以地带性顶级树种为骨架的健康稳定森林群落及自组织功能。
二是植被型退化。林下植被和可更新的阔叶树发育不良,林相单一,根系及其凋落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弱化,林地生产力得不到提高。
三是立地型退化。局部造林地长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下,加之造林树种选择单一,在小班局部不适应等原因,造成新造苗木在森林建群阶段,也就是幼龄林阶段死亡,形成大小不一的天窗,与保存下来的林木相互交错,形成了片状交错镶嵌植被类型景观。
四是干扰型退化。历史上比较严重的人为干扰后,原生植被不复存在,地力下降,虽经多次人工造林但未能保存,形成的次生裸地。
通过人工造林的方法建立种群,作为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引导或加速自然演替过程,为恢复多样性创造基本的条件。在造林失败地,选择适宜树种进行人工重建,快速形成乔木郁闭。
全面肯定日本落叶松在小陇山林业建设中的历史性地位。对于“过纯”、“过密”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本着尊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选择,以持之以恒的态度逐步修复解决。对有培育前途的中龄林以上林分进行抚育修复,按照“速生、丰产”的初衷培育优质用材林。待林分近熟、成熟阶段通过“近自然”经营的方式,诱导形成混交林,通过地力维护、植被控制的措施控制演替方向,最终达到恒续持久的混交林。
根据退化原因与退化表现,小陇山“三北”防护林建设区人工林生态系统修复,将以补植修复、抚育修复为主要措施开展。为了达到较好的生态效果,大力推行生态补植与精准抚育。
一是将补植造林与保护自然植被相结合,注重自然植被的水文学意义。
二是幼林抚育中避免全面除草松土,清除杂草和乔、灌木幼树,以防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三是坡面较长时,可根据自然植被分布状况与盖度,每隔一定距离应当保留原生植被带,一般情况下,建议每隔50 m,保留3 m左右的植被带,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保留陡坡地带及山顶、山腰、山脚、沟边等易发生水土流失地段的自然植被。
四是25°以上的坡地,应实行带状整地或穴状整地。带状整地应沿等高线进行,尽可能保留原有植被。避免不适当的整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既影响地力的维护,也影响周围环境。
五是郁闭度0.5以下的有林地,可实行林冠下造林。
六是影响幼林生长的高草丛,也可以清除。对于造林后萌发和实生更新的可利用乔灌木,加以保护培育,形成人工与天然的混交林。
一是在与次生裸地镶嵌的有林地,抚育应控制林分密度,创造有利于林下植被发展的环境。
二是采取水土保持效果好,维护地力能力较强,又对幼林生长不产生明显影响的,实行局部抚育与选择性抚育。
三是保留采伐剩余物,保护林下枯落物。提倡近自然的森林管理以及恒被林的森林经营,要使林地永远在森林的被覆之下,利用时只取走木材部分,并将枝丫与采伐剩余物留在原地,不归堆。充分利用采伐剩余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养分,维护林地地力,改善林地土壤肥力。
四是调节林下植被。要充分认识到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促使人工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等的多种生态和环境功能,对地力的维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滩歌林场、山门林场更加应该注意这一点。对于不连片、并与次生裸地镶嵌分布的有林地,一般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发展林下植被可以有效缓解或避免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减退。
五是积极诱导混交林群落。森林抚育是调节森林结构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混交林生物学上的稳定性,充分利用混交林能够维持土壤肥力在较高水平的优势,通过密度合理调节,诱导群落向复层林冠的混交林方向演替,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平衡,增加群落稳定性。
一是幼林抚育中避免全面除草松土,清除杂草和乔、灌木幼树,以防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二是坡面较长时,可根据自然植被分布状况与盖度,每隔一定距离应当保留原生植被带,一般情况下,建议每隔50 m,保留3 m左右的植被带,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保留陡坡地带及山顶、山腰、山脚、沟边等易发生水土流失地段的自然植被。
三是25°以上的坡地,应实行带状整地或穴状整地。带状整地应沿等高线进行,尽可能保留原有植被。避免不适当的整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既影响地力的维护,也影响周围环境。四是郁闭度0.5以下的有林地,可实行林冠下造林。
五是影响幼林生长的高草丛,也可以清除。对于造林后萌发和实生更新的可利用乔灌木,加以保护培育,形成人工与天然的混交林。
一是在与次生裸地镶嵌的有林地,抚育应控制林分密度,创造有利于林下植被发展的环境。
二是采取水土保持效果好,维护地力能力较强,又对幼林生长不产生明显影响的,实行局部抚育与选择性抚育。
三是保留采伐剩余物,保护林下枯落物。提倡近自然的森林管理以及恒被林的森林经营,要使林地永远在森林的被覆之下,利用时只取走木材部分,并将枝丫与采伐剩余物留在原地,不归堆。充分利用采伐剩余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养分,维护林地地力,改善林地土壤肥力。
四是调节林下植被。要充分认识到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促使人工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等的多种生态和环境功能,对地力的维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退化林修复技术措施的实施,可更好的培育现有森林资源,提高林分质量、调节树种组成、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生态效能。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通过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退化林修复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措施,为全面推广和实现退化林修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