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兰,成娟,徐晶晶,雷茜, 郭军霞,何智宏, 郭明玲
(甘肃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兰州 730000)
枸杞是我国药食两用中药材的重要品种,是甘肃省“十大陇药”之一,为甘肃省传统道地药材[1]。枸杞具有补肾养肝、润肺明目、增强免疫力、防衰老、抗肿瘤、保护神经、促进代谢、控制血糖等多种生物功效。枸杞产业作为甘肃省优势特色产业,扮演着基础和支柱的重要角色。在特色产业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背景下,枸杞产业在优化甘肃省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愈加显著,对于缓解“三农问题”、精准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以甘肃靖远县枸杞为监测对象,连续开展甘肃省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甘肃靖远县枸杞种植业发展迅速,枸杞子作为食品和营养保健品销售于国内外市场。与此同时,我省靖远县枸杞产品初级加工、品牌繁杂、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日渐突出,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亚硝酸盐、恶性杂质等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影响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甘肃靖远县枸杞产业发展现状、枸杞产品开发现状等方面有大量研究[1-3],但基于甘肃靖远县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如何突破甘肃枸杞产品高质量发展瓶颈,提升甘肃枸杞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主导权等战略问题思考较少。因此,在深入挖掘甘肃靖远县枸杞质量安全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如何突破甘肃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提出了优化路线和解决途径,进而对甘肃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甘肃省靖远县枸杞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兴电灌区,主要分布在五合乡、北滩乡、东升乡、靖安乡、刘川乡、双龙乡、兴隆乡、东湾镇、永新乡、大芦乡、石门乡、高湾乡、平堡乡、北湾镇;主栽品种主要有宁杞1号、宁杞2号、宁杞3号、宁杞5号、宁杞7号、蒙杞1号、黑枸杞等,其中宁杞1号因适应性强、商品性好、产量稳定等特性占比重最大,其它品种虽有其独特的优良性状和特点,但栽植比重相对较小[4];靖远县枸杞果粒饱满、籽小、肉厚、味道甘甜、色泽红艳,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有机酸、钾、钠、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和多种氨基酸以及维生素,具有药食两用的功效[5],被誉为枸杞之佳品,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脱贫、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金果产业”和“绿色银行”。
枸杞属无限花序,一年中多次开花,多次结果。一般按果实成熟期可分为夏果枸杞和秋果枸杞。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成熟的果实称为夏果;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成熟的果实称为秋果[7]。枸杞植株一般每年4月开始发芽,当枸杞果实色泽鲜红、表面光亮、果肉增厚且有弹性时,即可采摘。6月中旬~7月初为采果初期,每隔7天~10天采收一次,7月中旬~8月上旬为采果盛期,每隔5天至7天采收一次,9月中旬~10月中旬为秋果采收期,每隔10天左右采收一次,枸杞采摘至晚秋下霜前结束。
施肥是枸杞生产的重要增产措施之一,枸杞生长过程中使用的肥料主要有磷酸二铵、尿素、磷酸二氢钾、氮磷钾复合肥、农家肥、家畜家禽肥,以及富含氨基酸、有机氮、磷、钾、铁、锌等农作物生长发育必需元素的叶面肥,叶面肥一般与农药配合施用[6]。枸杞年生长周期内,枸杞对肥料的需求量不同,不同树龄的枸杞对肥料的需求量也不同。经走访田间发现,枸杞种植户3月中上旬施基肥,6月中旬施追肥,枸杞花果期每隔10~15天喷施一次叶面肥,部分种植户在秋季施基肥。
枸杞生长过程中使用的农药以生物源农药配合化学农药为主[6],药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杀虫、杀螨剂,主要有阿维菌素、苦参碱、烟碱、除虫菌素等生物制剂和天然物质,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杀螨剂、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合成制剂,二是杀菌剂,主要有石硫合剂、碱式硫酸铜等无机杀菌剂,多菌灵、百菌清、甲基硫菌灵等合成杀菌剂,井岗霉菌、多抗霉菌等生物制剂。正常年份全年枸杞病虫害防治用药6~10次,通常为多种农药混合使用。
枸杞整个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严重,植株因茎叶繁茂、果汁甘甜成为多种害虫的寄主,一般从3月到9月底发生或交替发生病虫害,在枸杞生长过程中,枸杞种植户根据病虫害严重程度增减农药用量和次数,通常每月施药至少一次,部分种植户在枸杞采摘旺季每一茬施药一次。从枸杞生产危害严重程度来看,枸杞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黑果病)、根腐病、白粉病,枸杞主要虫害有木虱、瘿蟎、红瘿蚊、蚜虫、蓟马、负泥虫、实绳等。
近年来,按照“建基地、强标准、打品牌”发展思路,靖远县把枸杞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枸杞种植规模逐年增大、效益增加显著,建立了“壮大三大产业、建设六大基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布局和特色林果产业发展规划,但是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不够重视,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宣传教育相对欠缺,枸杞生产者主要以家庭生产和农民合作社为主,存在一定的小农经济意识,其关注焦点一般是产品产量及收入,对于安全生产缺乏足够的认识。例如,目前政府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使用低毒农药,但其在枸杞病虫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研究方面效果不明显,有些种植户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和添加剂等来提高产量,这样就出现了枸杞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和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甘肃枸杞产业的声誉,还不利于甘肃枸杞产品推广和品牌建设[4-6]。
按照“建基地、强标准、打品牌”的发展思路,靖远县全面推行“GAP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和认证工作,着力组建相应的枸杞检测中心等机构,为枸杞产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但是就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来说,目前较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有较强检测能力的人员主要集中在省级监测单位,基层检测仪器设备相对落后,工作人员检测水平不高,检测能力不能满足枸杞产品主产区的安检需要。基层专门从事枸杞产业管理和技术服务的人员少,技术人员虽有成熟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的技术人员身兼数职,难有精力和时间搞研究,服务基层、服务果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造成了枸杞产业发展中科技服务滞后的局面[6-8]。
近年来,靖远县加强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行枸杞标准化生产,加大示范园区建设,帮助有条件的生产者申报原产地标记、注册农产品商标等,但枸杞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相对不高,以农户为主的分散式种植户较多,自种自摘自晾,存在种植方式传统,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生产加工技术较落户等现象,在品种选择、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控、采收、仓储及加工等环节种植户观念陈旧,对关键技术掌握不全,操作不规范,造成亩产低、收益少的问题[2]。与此同时,由于在枸杞种植过程中枸杞病虫害种类较多,发生频率较高,一旦枸杞发生病虫害问题,很多种植户无法解决。而且,为了提高枸杞产量、提升枸杞品质,种植户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进而使枸杞病虫害防治成本升高[9]。
近些年,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背景下,甘肃省将有机枸杞种植作为富民产业之一,加快金融创新、加强信贷投入力度,加快枸杞种植从粗放型向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无公害转型。但是地方政府倾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存在对枸杞种植过程中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强、质量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等问题[4]。在枸杞晾晒阶段,有的枸杞生产者添加食用碱、亚硝酸钠等化学品以加快枸杞鲜果水分蒸发、保持色泽鲜美,有的为了节约成本,甚至违规添加硫磺熏制[3]。在批发和销售枸杞时,有的枸杞生产者缺少符合要求的枸杞注册程序和包装措施,使得对于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枸杞产品,难以追溯供应商的责任,对实现枸杞产品的品质和规格统一存在很大影响,此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缺乏快捷、有效的检测手段和相对规范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导致难以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4]。
近年来,靖远县加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组建了一批林果产销专业合作社和“金杞福源”、“高原宏”等枸杞企业,延伸了枸杞产业链,枸杞产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声誉,但是目前靖远枸杞主要以干果形式销售,枸杞产品主要为低端产品及中低端产品[10],深加工产品占枸杞生产量比重小,附加值开发利用相对较弱,缺少市场上叫得响、卖得好的拳头产品,枸杞生产加工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枸杞药用、保健、美容、养生等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品牌建设方面,虽然“靖远枸杞”是甘肃省有名的地标性枸杞商标,但有些被宁夏枸杞商贩收购,并冠以“宁夏枸杞”的品牌销往国内外市场,造成“靖远枸杞”势单力孤,竞争力不强,而且靖远枸杞商标缺乏合理有效的保护手段,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11],另外,当地枸杞龙头企业共建长效互惠枸杞品牌体系的意识较弱,造成枸杞产业“低端产品比重大、深加工小”头重脚轻的产业链条特征,不利于提升“靖远枸杞”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2]。
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目前,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首先建议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甘肃省关于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使基层部门贯彻落实更加任务明确、有法可依[4],其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专项检测、风险评估等工作,严防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制定我省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计划,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利用科技扶贫等会议,以印发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方式对各类枸杞企业、枸杞农民合作社、枸杞种植户等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工作,只有让广大老百姓转变观念,树立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效益的观念,才能提高枸杞种植户、生产者们对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13]。
加大政府对枸杞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将枸杞产业纳入扶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农业现代化等项目,在枸杞生产制干设备、监测仪器设备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提升枸杞产业生产及监测硬件水平。同时,开展监测仪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检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各基层检测岗位人员检测技能;引进高学历专业性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基层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基层检测人员的福利待遇,减少专业检测人员流失[6-7]。
甘肃枸杞种植应加快家庭作坊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将扩规和提质相结合,稳步推进枸杞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及规范化发展,建议由政府层面成立集枸杞种植修剪、农资供应、中耕除草、统防统治、劳务中介、销售服务等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以枸杞产品提质增效为重点,建立枸杞良种苗木繁育体系、生产标准体系和管理技术规程,明确枸杞生产推荐农药和禁用农药目录,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引导果农开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高标准打造甘肃枸杞集约化栽培示范基地、节水灌溉示范基地,组织试验区域性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推行增施有机肥、测土平衡施肥等方法,鼓励枸杞生产者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稳步提升枸杞产品质量[9,12-13]。
由政府牵头创建枸杞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及枸杞生产经营主体追溯应用示范点,建立健全监管监督体系,建立枸杞产品产地准出、投入品使用管理、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承诺等制度,建立枸杞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行枸杞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零售等各环节记录管理,建立产品生产档案,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的管控之下实现整个追溯体系的运作[14]。充分发挥地方枸杞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以优惠政策、行政措施推动龙头企业率先执行枸杞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此外,相关部门要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多次开展质量安全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及专项整治,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开展联动检查,对各乡镇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等的生产管理档案、投入品进货台账等材料进行监督检查[4,10,15]。
性地开展枸杞产业品牌提升活动。将枸杞产品与当地枸杞历史典故相结合,完善和提炼靖远枸杞文化,打造蕴含枸杞文化的第三产业,利用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好奇心的特点,形成集生产环节参观、生产地观光体验、枸杞文化宣传、枸杞饮食品尝等为一体的枸杞休闲产业[9-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