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河道设计关键技术探讨

2021-03-30 08:48穆方方谢先坤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蟠龙驳岸古桥

姚 倩,穆方方,谢先坤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61)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临水而居,择水而憩,江南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素有“江南水乡”之称。村落民居以河为轴、顺应延展,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水乡风貌。与其他河道相对比较单一的水系空间相比,古镇区河道水系空间被众多不同的组成元素所打破,实现彼此的协调。目前关于江南水乡古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内容大多是从历史学、建筑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方面入手,对古镇区水系建设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江南古镇“以水为骨”,河道水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重建中的蟠龙古镇为例,对古镇区河道设计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梳理,系统分析了古镇河道构成要素,对河道平面布置、驳岸型式、驳岸与古桥、驳岸与两岸建筑及驳岸与河埠的关系、水质提升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总结古镇河道设计经验,旨在能够为后续需要恢复重建的江南古镇水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1 工程概况

蟠龙古镇位于上海青浦区徐泾镇,是上海市32片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也是青浦区距上海市区最近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于明末清初兴旺成镇,因坐落在蟠龙港西侧而得名,曾是向上海市区输送粮食的主要集镇之一。古镇历史悠久,镇内水乡老街风貌犹存,主要街巷相交成“十”字状的格局,沿街店铺比邻接连。镇内景点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有香花桥、蟠龙庵、程家祠堂等。

经过三百多年的历史变迁,蟠龙古镇地区现状逐渐衰败。传统的古镇保护方式主要以静态保护维持现状为主,缺少维护与管理,古镇内住宅建筑逐渐老化、局部坍塌,且违章拆建、加建现象较为严重,居民居住条件较差。为了有效地保护蟠龙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再现蟠龙古镇往日繁荣景象,青浦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上海市徐泾蟠龙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调整》,将古镇及古镇周边统筹规划,在保护古镇历史格局和风貌的前提下,旨在以开发促保护,形成良性的动态保护机制,从而使得古镇及其周边地区成为集历史文化、旅游度假、商业休闲、特色居住、生态办公、大型生态公园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中心,提升古镇辐射影响力。

随着规划的批复,蟠龙“城中村”地块改造项目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古镇以水为脉,河道的建设成为江南古镇恢复重建的第一要务。

2 古镇区河道构成要素分析

古镇区河道众多的构成要素,使得水系空间布局比一般河道更加具有层次感。对河道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是河道设计的必要前提。

2.1 驳岸

凡是河道,必有限定其范围的驳岸或土坡。土坡的做法更加自然生态,但对河道和陆上的空间均有侵占,在地少人多的江南古镇,单纯的土坡已比较少见。而垂直于水面、砌筑规整的条石驳岸相对来说可以更好的释放陆域空间,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有利于亲水,因此,直立式驳岸在古镇区河道更为常见。一般而言,驳岸顶部到水面的距离在0.8m左右亲水性较佳,落差过大,容易使人望而却步,亲水效果大打折扣。

2.2 古桥

江南古镇多水也多桥,古朴逸秀的桥梁样式,精致传神的石刻桥栏,句式优雅工整的楹联,是江南古桥独有的特色。古镇中的桥多为石桥,坚固耐久。常见的桥梁样式有拱桥、梁桥、廊桥、亭桥等。蟠龙古镇留存下来的古桥有两座,一座是香花桥,为单孔石拱桥,建于清代。桥身采用花岗石条石成并列式拱券法砌筑,造型浑然大气,凸显稳定古朴。桥面由花岗石块石铺砌形成主桥面,并以条石铺砌形成南北台阶。另一座为凤来桥,为单跨平梁桥,花岗石材质,建于清代。桥面采用四根单跨长条石平铺形成主桥面,并以条石铺砌形成东西台阶,造型简约古朴。两岸桥墩由块石砌筑。

2.3 河埠

古镇区驳岸为了满足防洪要求往往需要高出水面,为了方便居民日常取水用水、船只停泊,常常在河岸边设置若干河埠,作为陆地与河面连系的纽带。河埠踏步一般采用石板砌筑,或悬挑入河,或凹入河岸。常见的河埠形式有单坡落水型、双坡落水型、淌水型,不同形式的河埠在河道上交叉分布,形成了河岸空间独特的视觉景观。

2.4 两岸建筑

一般城市或农村的河道,河道两侧会设置有一定宽度的陆域控制带,用于布置防汛道路或者种植绿化。而在古镇,许多建筑临河而建,青砖白墙,成为江南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建筑夹岸而建”和“建筑沿河退让出街道”是古镇常见的两种形态。

3 古镇区河道设计关键技术

古镇区河道构成要素众多,各要素彼此交融,因此在进行河道设计时应该妥善处理好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1 河道平面布局

南墅泾是蟠龙古镇风貌区内主要的风貌保护河道,河道两侧建筑、街巷与水系的关系反应了风貌区重要的空间布局和形态肌理。根据风貌保护规划,风貌保护河道不得填没、改道和拓宽,河道蓝线的划定也应严格遵照现状保留的驳岸、埠头等的分布和边界进行划定,以现状河口线作为河道蓝线进行控制。

3.2 驳岸型式选取

古镇区河道驳岸以直立式结构型式居多,常见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浆砌块石砌筑而成,临水侧采用条石进行砌筑;一种是采用钢筋砼挡墙结构,临水侧采用石材贴面。第一种块石之间采用砂浆进行砌筑,结构耐久性较差,一般适用于河道两侧为沿河步道或广场,无临河建筑荷载的情况;第二种结构耐久性较好,能承受临河建筑荷载的作用。贴面石材分为新石材和老石材两种,新石材重量比较轻,与钢筋砼结构之间可采用砂浆进行粘结,施工方便,但年代感比较差;老石材重量比较大,与钢筋砼结构之间需要植筋或者用膨胀螺栓进行连接,施工比较繁琐,但效果比较好,与古镇的历史风貌更加契合。为使驳岸软化,常在驳岸岸顶设置垂挂植物,遮掩硬质结构形成景观,同时为昆虫动物等提供生境。

3.3 驳岸与古桥的衔接

古镇区河道上的古桥数量众多,型式各异,将河道切割成了若干段。因古镇区河道驳岸基本均为直立式,为了便于驳岸与桥台进行顺接,古桥的墩台在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无论桥梁结构采用哪种型式,桥梁的墩台均需要兼做河道驳岸,具备一定的挡土功能。这就要求桥梁墩台必须为实体墙,而不能采用传统的梁柱式墩台结构。②沿水流方向承台和墩墙的侧面与上下游护岸衔接处应齐平,垂直于水流方向墩墙应与上下游护岸墙身齐平,以便桥梁承台与墩墙与上下游直立式驳岸进行顺接。③桥梁墩台基础与驳岸基础宜同步开挖施工。

3.4 驳岸与建筑的衔接处理

传统的古镇临河建筑往往都是直接坐落在砌石驳岸上,驳岸承受上部墙体的自重,砌石驳岸下设木桩基础。每栋房屋的驳岸都是独立砌筑,相互之间没有牵连,类似于现在的伸缩缝。这种结构耐久性比较差。

现在分布有临河建筑的河道驳岸和建筑的关系主要有分离式和整体式两种。整体式设计要求建筑的基础可兼作驳岸使用。这种做法适用于驳岸挡土高度不太高的情况,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分离式设计是通过设置伸缩缝,使驳岸和建筑分离,建筑不直接作用在挡墙墙顶,建筑梁板悬挑置于驳岸上方,避免结构不均匀沉降造成的不利影响。分离式驳岸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多层的临河建筑往往采用钢筋砼桩基础,由于钢筋砼挡墙底板有一定宽度,桩基若避开驳岸底板则需退后一定距离造成建筑无法临水,影响景观效果。考虑到古镇区河道大多较窄,河道驳岸可采用U型结构,如图1所示。为实现河道与地基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为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往往将底板设成网格状,即使两岸形成整体,保证护岸的稳定,又亲近自然,使部分河底底泥裸露。

图1 U型驳岸断面图

3.5 驳岸与河埠头的衔接处理

古镇区常见的河埠分布有两种模式:外凸型和内凹型。外凸型河埠指整体形态突出于河岸线的河埠。因其形态突出于河岸线,这类河埠对街道空间的影响较小,但对河道空间更具侵占性,对行船和水流有一定阻碍作用,所以这类河埠更多建造在较宽阔的河面,如图2a所示。内凹型河埠对河道空间侵占较小,对河道水流及行船影响也相对更小,但对街道空间的影响较大,如图2b所示。目前,对于有规划蓝线控制的河道,水埠头不宜突出河道蓝线,河埠宜采用内凹型布置。

图2 常见河埠样式

3.6 水质提升措施

考虑实施治理的河道周边多是古镇旅游商铺等,不适宜采取噪声和气味较大的技术和设备,宜采用不使用设备,从根源上解决内源性问题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采用“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使用的微生物制剂必须是经过环保局批准的可以在环境中使用的微生物制剂。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环境中使用的环保用微生物制剂必须通过环保局的安全性认证工作,否则极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等二次问题。

使用的微生物制剂是经过驯化的微生物制剂,能够适应目前黑臭水体,并能够具有很强的繁殖和降解能力,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内源污染,改变河道黑臭现状。

使用的微生物制剂能够改善底泥翻腾的现象,一定程度上矿化底泥,使底泥的压实度增加。

4 结语

江南古镇是历史遗留的宝贵财富,兼具历史性和人文性,是区别于当下众多同质化城市的独特存在。古镇区水系的建设应与周边的商业、建筑、景观、道路建设相协调,驳岸的建设应结合河道的功能定位与分区,确定不同区域不同护岸的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护岸结构。同时应注重景观和文化效益,发挥水体对城市景观和文化的塑造作用,通过滨水空间营造,展现出现代江南水乡的景观风貌。

猜你喜欢
蟠龙驳岸古桥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登鄂州江上观音阁
陆游的“一字师”
基于功能分区的城市人工湖景观驳岸生态设计
——以中山市逸仙湖为例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浅析人工湖驳岸类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探析工程力学和美学在园林景观驳岸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