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调查

2021-03-30 05:20张明芳闫亚琳
关键词:理工类师范类内驱力

张明芳,崔 丽,闫亚琳

(河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创新”“创新型转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而大学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培养其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目前受经济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在“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情况较为严峻,国家更加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此带动就业。社会各界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应对社会变化和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一、研究背景

(一)相关政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未来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必须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1](P117)而我国也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教育部于2010年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1](P118)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提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2]。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3]同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之一。[4]2018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5]随后,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6]以及《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7],进一步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公共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了实践教学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8](P92-94)《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强调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9](P25-46)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促进经济创新型转型、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大力举措,也是高校发展及体系转型的必然趋势。因此,各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构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然而各高校各专业因校情、专业背景不同,开展力度及研究深度有所差异。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国内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了广义狭义说、量变质变说、个体本位说、社会本位说等多种 “内涵释义”[10](P48)。业界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内容,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活动。[10](P49)其核心内涵应该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1](P5)相关学者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紧密融合,形成了特定专业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概念。具体到翻译专业,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国际交流、语言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12](P292)

2.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构建机制、实施路径及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整体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创业期”[11](P5),相关理论与实践都十分欠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规划、实施及相关教育师资的培养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与其相关的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也相对匮乏。[13](P2)对此,国内学者从“互联网+”背景、高校类型、产教融合、三螺旋理论等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尹国俊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主要依托专业教学,要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素质教育。[14](P80)李丹认为应当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促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15](P33)翻译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人才培养尤其需要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16](P44)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翻译专业深度融合,首先,要打造实践型师资队伍,最近的评估数据表明目前翻译专业师资职业译者数量缺乏,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严重欠缺。[17](P71)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实践教学(含专业实习)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通识教育模块则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创新实践等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8](P21,23)再次,利用现代化技术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翻译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竞争力,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翻译人才。[19](P44)

3.创新创业能力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是由教育部于2010年首次提出,创新创业能力自此正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一项重要的能力目标。以往研究通常将创新与创业分开,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20](P52)创业能力包括创业人格、基本创业能力、核心创业能力和社会应对能力。[21](P127)王占仁深入阐释了创新创业中二者之间的关系,他把“创新与创业”比作“双生关系”,在“创新”的后面加上了“创业”,就是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即强调此类创新重在应用、重在促进成果市场化、商业化;“创业”前加“创新”,则是一种方向引领,规定了创业要以创新为基础,是机会型、高增长的创业,提升了创业的层次和水平。[22](P75-78)由此可见,创新创业能力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两个概念的简单相加,二者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国内学者大都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塑造或培养,即学生创新意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平台搭建、组织结构等方面展开研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致分为创新创业意识(或品质)、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或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或实践能力)。由于各专业的差异性及其对创新创业能力要求的不同,不同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与构成各有侧重。

自《国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外语类专业的实践环节,各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且大都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途径与对策,而从学生角度探讨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的研究还不多见。翻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特别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或影响?鉴于上述问题,本文根据西班牙PACTE小组的多元素翻译能力模式、《指南》对翻译能力的定义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模型[23](P33),构建面向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在河北省7所设有翻译专业的高校实施问卷调查,旨在揭示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整体状况及其历时变化情况,为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反馈和建议。

二、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

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整合性、过程性、注重价值导向性的概念,是指在机遇和想法的基础上,在行动力的驱使下,将想法转化为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的能力。[23](P19)依据能力结构理论、蒂蒙斯经典创业模型、效果推理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李娜从创新创业能力结构模型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者访谈提取创新创业能力构成要素,提出创新创业能力构想模型,并编制了初测问卷,然后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确定了创新创业能力构成要素,最终构建了创新创业能力结构模型。该能力结构模型主要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创新创业内驱力、领导力、行动力)和14个二级维度指标。[23](P25-37)

翻译能力是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能力,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翻译能力密切相关。《指南》规定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较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实的翻译专业知识、丰富的百科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能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能胜任各行业口笔译等语言服务及国际交流工作的复合型人才。[9](P25-46)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西班牙PACTE小组的多元素翻译能力模式,即翻译能力包括双语子能力、超语言子能力(百科知识、话题知识等)、翻译知识子能力、工具子能力、策略子能力以及心理生理因素等。《指南》进一步明确了翻译能力的内涵,翻译能力指运用翻译知识、方法与技巧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的能力,一般包括双语能力、超语言能力(如百科知识、话题知识等)、工具能力、策略能力等。[24](P10)

本研究中的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指标采用了创新创业能力结构模型、西班牙PACTE小组的多元素翻译能力模式与《指南》中对翻译能力的界定,针对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设计了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创新创业内驱力、领导力、行动力及翻译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

创新创业内驱力指个人认为有意义、有价值去从事或完成从而实现自己心中理想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囊括能够激发个人想去实现自我价值或完成个人理想的各项品质和素质,包括踏实肯干、自信果断、创业兴趣、自我认知、情绪控制、学习能力 6 个二级维度;创新创业领导力则指在整个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能够率领团队成员共同实现相同目标的能力,包括团队管理、沟通交往、项目管理、危机处理、协作共情、组织协调 6个二级维度;创新创业行动力指能够积极主动地把自己或团队成员的想法付诸实践的能力,包括资源整合、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统筹规划4个二级维度;翻译能力指能够运用翻译知识、方法与技巧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包括双语转换、超语言知识、技术使用和策略运用4个二级维度。

三、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调查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体研究问题包括:

1.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整体状况如何?

2.不同类型高校的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何异同?

3.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何历时变化?

(二)问卷设计

根据上述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编制了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自评初测问卷,涵盖翻译能力、创新创业内驱力、创新创业领导力、创新创业行动力 4个一级维度,20个二级维度,共编制72个题项。为了确保问卷结构合理,邀请该领域相关专家和教师对问卷进行修订,并请部分学生对问卷进行评定,对难以理解和表达含糊的选项进行删减和修改,最终确定56个题项,共设有“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非常不符合”5个选项,计分依次记5-1分。对于该问卷的信度,主要使用SPSS25.0 软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来检验其信度。经检验,各因素层面的信度系数均达到 0.7 以上,各二级维度的信度系数均达到 0.8 以上,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问卷总体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 0.969,说明该问卷信度良好。

(三)调查对象分布

本次调查对象来自河北省7所设有翻译专业的高校,7所高校包括3所省属重点院校和4所普通院校,7所高校中有2所师范类高校、3所理工类高校、1所外语类高校和1所综合类高校(见表1)。调查对象为2014级至2019级的翻译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共538人(见表2)。调查对象中有131人参加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占27.7%,其中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赛占比分别为74.81%、14.5%和10.69%,参加“互联网+”大赛的学生占15.64%。

表1 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调研样本学校类型分布

表2 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调研样本分布

(四)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笔者于2020年5月7日通过问卷星向上述7所高校的翻译专业2014-2019级学生发放问卷,截至5月12日共回收有效问卷473份,有效率达到87.92%,其中男生占9.94%,女生占90.06%。2014级至2019级学生比例分别为3.17%、5.07%、5.29%、32.56%、36.58%、17.34%。

四、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整体情况

问卷设有“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5个选项,采用里克特5点评分,分别记1- 5分,这样创新创业能力在每个题目中共有4个等级:低(1-1.99)、较低(2-2.99)、中高(3-3.99)、高(4-5)。表3结果显示,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级指标呈现为:领导力(3.74)>行动力(3.67)>翻译能力(3.6)>内驱力(3.59),其中创新创业领导力得分最高,创新创业内驱力得分最低。从20 个二级维度看,只有“协作共情”达到高水平,其余均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均值相对较低的二级指标为创业兴趣(3.27)<自信果断(3.40)<项目管理(3.47)<学习能力、资源整合、双语转换、超语言知识(3.5),其中创业兴趣、自信果断和项目管理三种能力均值都低于3.5。上述调查结果说明,翻译专业学生在完成某个任务或项目时能够自愿合作、协同努力,并且能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处境,感受和理解别人的情感,而创新创业内驱力中的自信果断和创业兴趣相对较弱,同时由于缺乏创新创业经验,项目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弱。此外,相对于技术使用和策略使用能力,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和超语言知识(专门领域知识、百科知识和话题知识)较弱,虽然翻译实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平时的教学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学生缺乏充足的、多领域的翻译实践。

表3 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整体情况

(二)不同类型高校的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表现

图2展示了师范类、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翻译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的4个一级指标的表现。综合类高校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内驱力、领导力、行动力和翻译能力均高于师范类和理工类翻译专业学生。师范类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内驱力、行动力和翻译能力上均高于理工类高校,而在创新创业领导力上略低于理工类高校。综合类和师范类高校学生4个一级指标呈现相似排列:创新创业行动力>创新创业领导力>翻译能力>创新创业内驱力。理工类高校的学生在翻译能力上明显低于其它两类高校的学生。该调查结果表明,综合类院校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加突出。笔者分析,综合类大学在创新创业方面具备以下优势:综合性生源及师资力量丰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环境及各方面投入充实,综合类大学专业类别齐全,各专业优势互补,拥有的各类资源也更丰富。师范类院校与理工类院校由于其院校特色,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表现也有差别。

图2 不同类型高校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表现

图3进一步展示了三类高校翻译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的20个二级指标的表现。三类高校学生在踏实肯干、策略能力、自我认知和组织协调上表现相似。综合类院校翻译专业学生在以下二级指标均高于理工类和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资源整合、沟通交往、项目管理、协作共情。自信果断、创业兴趣、团队管理、危机处理、协作共情、双语转换的呈现结果是:师范类<理工类<综合类,而情绪控制、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统筹规划、超语言知识和技术使用的呈现结果是:理工类<师范类<综合类。调查结果显示,三类高校翻译专业学生都已具备基本的素质,能够准确的自我认知,脚踏实地工作,掌握了基本的翻译策略,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而在组织协调方面,三类高校翻译专业学生的表现相同,可能是受专业限制,并没有哪一类高校学生有突出表现。综合类院校的其他二级指标均高于理工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由于其综合性优势,对学生各方面培养也优于其他两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翻译专业学生受理工科环境与背景影响,更加注重学生实干型品质的培养,因此与师范类学生相比,更加自信果断,创业兴趣更浓,团队管理、危机处理、协作共情、双语转换的能力也较高,但是在情绪控制和创新思维上低于师范类院校学生。

图3 师范类、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20个二级指标对比

(三)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历时变化

图4展示了翻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两年间创新创业能力的变化,可以看出,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内驱力(2.56,2.55,3.60)、创新创业领导力(3.69,3.66,3.70)、创新创业行动能力(3.72,3.67,3.69)在前三年经历了相似的变化,略有浮动,在四年级时出现下降,分别降至3.37,3.45,3.43,而翻译能力则在前三年持续上升(3.41<3.60<3.66),在四年级时有所下降,降至3.51。在毕业后第一年4个一级指标均有明显上升(3.75,3.88,3.85,3.74),毕业后第二年创新创业内驱力(3.52)、翻译能力(3.73)和创新创业内驱力(3.52)都出现下降,只有创新创业行动力(4.01)出现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4个一级指标在校前三年基本持续增强,在四年级时略有回落,这可能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此阶段更多关注于自己毕业后的去向,开始把精力放在考研、出国学习和找工作上。从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二、三年级阶段。毕业后两年,只有创新创业行动力持续上升,创新创业领导力和内驱力在毕业后第一年有所上升,但在第二年又有所回落,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往往在刚毕业时保持较强的创新创业内驱力和领导力,随着创新创业进程的展开,开始遇到来自各方的问题或困难,使得创新创业的内驱力和领导力均受到影响而有所下降。

图4 2014-2019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表现

五、结论与启示

根据上述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整体看,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级指标呈现:领导力>行动力>翻译能力>内驱力,在二级指标上,只有“协作共情”达到高水平,其余均处于中上水平,而创业兴趣、自信果断、项目管理、学习能力、资源整合、双语转换、超语言知识的均值相对较低。

第二,从不同高校类型看,综合类高校翻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内驱力、领导力、行动力和翻译能力均高于师范类和理工类高校学生。综合类和师范类高校学生的4个一级指标呈现相似排列:行动力>领导力>翻译能力>内驱力,而理工类高校学生的翻译能力明显低于其他两类高校。三类高校学生在踏实肯干、策略能力、自我认知和组织协调上表现相似。

第三,从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历时变化看,4个一级指标在校前三年持续增强,但在四年级时略有回落,在毕业后第一年4个一级指标均有上升,而在毕业后第二年只有创新创业行动力出现上升,创新创业领导力、翻译能力和创新创业领导力都有所下降。

上述调查结果对高校翻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如下启示:

第一,高校应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内驱力,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注重锻炼他们的资源整合、项目管理和学习能力;针对翻译能力,在教学中继续加强双语转换训练,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注重专业知识、百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第二,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有效结合翻译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驱动,展开跨学科合作,将翻译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项目。

第三,还需遵循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规律与翻译专业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制定不同阶段或不同年级的创新创业能力层级培养方案,有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逐步积累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知识,养成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实训进行锻炼,选择培育项目,最终完成创新创业项目。

后续研究,可以通过定性,研究和跟踪研究深入揭示翻译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情况及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以便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反馈信息。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展开依赖有效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卓越的师资队伍和特色鲜明的实践平台。

猜你喜欢
理工类师范类内驱力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人生需要『内驱力』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数说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排球选项课师资水平及场地利用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师范类院校为例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