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炜钰
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发展、创新的源头。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中,将民间文化艺术实现有效渗透,不仅能够保证民间艺术以幼儿园教育作为载体,实现更好的传承,同时也可以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实现德育、美育。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径,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性,而民间艺术具备的实践性特征与课程教育自然而然契合在一起,为艺术的渗透提供了空间。同时,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生活、大众的文化,不仅反映出了我国劳动人员的智慧,同时也代表了人们的审美、习惯,是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幼儿园所处的文化特点,对课程教学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为文化的渗透提供空间。
例如,在“唱儿歌”教学过程中,为了将民族文化融入实际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开展课程教学:首先,需要对具体民间艺术内容进行挖掘,在保证课程内容健康、向上的同时,真正反映出民族的实际特点。如幼儿园中满族的幼儿比较多,这时教师就可以建构出以满族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以及民间音乐为主要内容的全新课程体系,将满族的一些节日习俗或者是饮食等引入课堂中,构建出完整的民族文化课程体系,保证民族文化与课程教学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其次,教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整理时,需要将多元智能的现代教育理论融入其中,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循序渐进地按照幼儿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文化的渗透。如对于幼儿来说,为其讲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故事,一般不能够激发出幼儿的兴趣,教师可以从民族童谣开始,通过带领幼儿学习歌曲,加深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印象。最后,在开展民族文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知识的时代性、审美新以及整合性。如教学中可以采用带领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形式,设置一些主体探究内容,让幼儿自主了解民族文化,这样既能够保证课程面向全体幼儿,还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需求。
在幼儿的课程中将民族文化进行融入其中,是幼儿园课程渗透民间文化、吸收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能够保证课程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还可以非常合理将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提升教育的趣味性。
幼儿园的实际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以隐形课程的形式存在,这种形式非常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為了保证能够将民间文化艺术更加有效地渗透到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需要保证幼儿园的实际环境教育效果,通过营造出艺术性、丰富性、参与性的民间艺术氛围,充分激发出幼儿的创造、探索、表达欲望,保证幼儿能够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认同。
例如在“学剪纸”教学中,为了保证环境适合,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渗透提供基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可以在布置和装修幼儿园内部环境上下功夫,除了需要保证室内的设计需要体现美感之外,还需要积极体现出民间文化艺术。如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剪纸作品,张贴在教室或者走廊中,为幼儿创建出一个适合的环境,这样既能够形象地展示出了民间艺术,同时也调动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保证幼儿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剪纸课程中。其次,保证环境教育功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方式,就是体现出积极的“互动”作用。教师可以创建出包含民间文化艺术元素、幼儿能够积极参与的一个操作环境,如教师可以创建剪纸交流角区域,在幼儿完成剪纸作品之后,可以在剪纸角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互相欣赏剪纸作品,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投票。这样既能够真正为幼儿提供选择的机会,使幼儿能够按照自身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方式,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后,除了幼儿园之外,社区、社会的辅助也非常重要,如对于剪纸这种活动来说,社区可以组织多个幼儿园共同参与,开展一次幼儿剪纸的评比活动,构建出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民间艺术的支持环境,或者可以邀请当地的民间剪纸艺人到幼儿园中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幼儿热爱祖国、热爱民间文化的感情。
通过创建出适合的环境,保证幼儿能够在适合氛围中感受民间艺术、学习民间艺术,能够保证民间文化文化更加有效地渗透到幼儿园教育中,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动手、动脑能力,使幼儿在适合的氛围中,实现全面发展。以此促使幼儿感受到民间文化的源远流长,强化渗透效果,保证幼儿更加全面地了解民间文化。
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同时也是提升渗透效率的一个途径。实际的幼儿园教育中,互动形式、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包含民间文化的游戏、主题活动,吸引幼儿的参与兴趣,为师生交流搭建起适合的平台,同时也为提升渗透效率提供一定支持。
例如,在开展室外主题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通过师生的互动,提升文化渗透效率,教师可以将教学分成以下几个步骤开展:首先,由于幼儿园中的各种主题活动主要是按照具体教育目标开展的,为了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需要将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融入活动中,在实现积极的师生互动同时,将民间文化进行有效渗透。如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内容,让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民间艺术,通过演奏、歌唱、表演等形式,展现出民间艺术的具体内容。例如,有的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一副剪纸画;有的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为大家表演了一段京剧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幼儿真正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美,还可以保证幼儿体验到了探索、合作的快乐,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其次,将民间艺术渗透到互动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特定的游戏中,将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渗透,另外一种就是直接将民间游戏进行引用。但是基于幼儿的年龄相对比较小,无法完成高难度的游戏,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各种民间游戏形式,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保证将民间艺术进行有效渗透的同时,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如为了避免幼儿在追逐的过程中受伤,可以将传统游戏“丢手绢”进行改编,将丢手绢改变成轮流传递定时器的方式,定时器在哪个幼儿手中响,幼儿就需要表演一个节目。最后,教师需要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在多媒体中播放与民间艺术相关的视频,实现文化的渗透,促使幼儿能够了解更多的民间艺术知识。
经过教师的不断加工和完善,民间艺术充满生活气息,可以满足不同幼儿需求的形式,真正实现了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同時其以自身趣味性强、操作简单等优势,不仅保证幼儿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保证了教育效果,提升了渗透效率。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其在教学中主要起到的是引导作用,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是直接影响文化渗透质量的因素。教师需要强化专业素养,保证掌握准确合理的文化渗透方法,真正将民间文化艺术与幼儿教学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教学活动“我爱毛笔画”中,为了保证民间文化艺术的实际渗透质量,教师需要从通过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首先,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质水平,优化对民间艺术的认知,保证幼儿能够在正确带领下,更加准确地理解民间艺术。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毛笔画相关知识,掌握全新的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水平,为幼儿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如根据“我爱画画”课程的实际要求,教师需要拥有熟练的绘画常识,这样才能够真正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自学画画,从简单的模仿画画开始,逐渐提升绘画能力,并且强化绘画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绘画常识,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幼儿。其次,在选择绘画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选择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内容,尽量不要将复杂作品作为幼儿的参考,避免幼儿无法理解作品需要表达的含义,如可以选择齐白石先生的作品,以简单生动的作品吸引幼儿兴趣,使其能够拥有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其对毛笔画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需要重视幼儿的创作成果,只要幼儿认真完成课程内容,教师都需要肯定幼儿的能力,以此保证幼儿能够一直保持热情,避免影响幼儿的民间艺术学习积极性。如在毛笔画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将所有幼儿的作品张贴在教师展示栏中,供幼儿交流用,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出幼儿的积极性,还可以保证幼儿形成一定的成功感受。
提升教师的民间艺术素质不仅能够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能够真正提升民间艺术渗透的质量,确保文化渗透能够被幼儿接受,使其真正对民间文化艺术形成一定认知,将渗透民间艺术落实在实际中,为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奠定良好基础。
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渗入民间文化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想要保证民间文化艺术渗透更加有效,教师需要不断地对民间艺术形式进行开发、转化,结合幼儿的实际成长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渗透。并且通过将民间艺术与多媒体、民间艺术与游戏等进行有效融合,保证幼儿一直保持学习热情,通过合理的启发,促使幼儿能对民间文化艺术拥有一定认知,为民间文化艺术实现更好的传承提供支持。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区浦江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