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惠香
【摘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奠基石”,是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启蒙者”.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关注过程,追求效率,这是学校教学工作不变的话题.只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付出多,收获少”的现象,让教师心神俱疲,让学生大失所望.这样的结果会导致教师失去工作的信心,学生失去进取的动力.因此,有必要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让数学课堂高效而充满活力.
【关键词】数学;增效;减负;精选;评价
小学数学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如果你认为它主要就是跟一些数字和符号打交道,那就有点片面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一种数学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更是数学素养的积淀与数学品格的铸造.就像我们看到的,有些课堂看着生动活泼,实则徒有虚名;有的课堂看着文静内向,反而收获满满.原因何在?主要是学生的兴趣点被激活了,练习题经过精选了,同时和生活接轨了,还与高效评价这个纽带链接了,课堂效果因此就事半功倍了,自然学习的高效与素养的提升也就顺理成章.
一、让兴趣成为增效的起点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科学巨人牛顿由一个苹果成熟落下而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从而有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不妨试问一下: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奇怪吗?当然不奇怪,只是我们谁也没有过多地思考这个问题,只有牛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才有了这个著名的定律.小学生亦如此,倘若他们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参与,去探究;假若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你就是用尽方法,他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只有让兴趣这个最好的教师发挥它的主导作用,让兴趣成为课堂增效的起点,才能把这个起点激活,整个课堂的氛围才会与众不同,课堂效果才会精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和长方体”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先不讲授新课,而是用课件演示圆柱体和长方体的拆分和组合.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圆柱体怎么就变成了长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正方体之间有联系吗?这样的疑问多了,学生就产生了兴趣.于是,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实际操作手中的圆柱体学具,从而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导出体积计算公式.
由此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要用课件演示,是为了便于教师将问题巧妙抛出,也是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并从中发现规律.学生为什么会质疑?因为他对此产生了兴趣,想弄个明白,所以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去操作,去总结.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目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正如孔子说过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智的教师从不会使用蛮力去教学,他们会巧妙地利用教学艺术,灵活运用心理战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兴趣成为增效的起点,让有限的课堂产生无限的效率.随后,课堂轻松、坚实、多姿,学生乐学、勤思、顿悟,构筑起更加丰富的学习时空,沉浸其中的学生学得轻松高效,意蕴十足.
二、让精选成为减负的台阶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则是阵地的坚守者;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助力,精选则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台阶.旧知识需要回顾,新知识需要巩固,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巩固而守“旧”.也就是说,经常复习旧知识就会有新发现,经常巩固新知识就会牢牢掌握住.尤其是数学知识,需要教师在题海中精心选择最适合学生的习题,不要让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冲淡了学生的积极性.大量做题,的确有一定效果,却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让教学失去了真正的活力,让课堂超负荷前行,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我看到过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特别“敬业”,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或者练习,而且抢着上课,追得学生“无处逃遁”,逼得其他教师“退避三舍”,让数学课牢牢占据整个教学的大半时间.
教师的敬业不容置疑,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无可厚非,因为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是靠练习来巩固的.只是这个度要把握好,既要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雖然这样强化的结果是学生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在长期的训练下,考试成绩是乐观的,只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厌学情绪较重,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这种靠长期的题海战术而增加的学习效果不可取,这种不科学的敬业精神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要的是精心筛选的好题,不是铺天盖地的题单;我们要的是质的提高,而不是量的扩大;我们要的是自主学习之后的收获,而不是强化之后的高效.要让教师教得轻松,教有所获,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乐,二者兼得,方为高效.
三、让生活成为增效的舞台
让数学走近生活,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只是我们常常将它演绎成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数学走进生活,是检验理论知识的最佳途径,只是我们常常将它当成辩论的法宝.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了解其中的运算方法、原理、定义,然后为生活服务,因此,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就会从生活中发现许多数学现象,并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研究和验证,而甘于现状的人则是为了做题和考试.数学教学之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出现一些意外的收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脱离了生活这个舞台.没有这个舞台,即使学问再高,成绩再好,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章节时,教师不仅带来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还给学生演示了它的使用方法.在布置作业时,教师除了布置几道基本的计算题之外,再让学生放学后和父母去超市购物,而且必须用现金付账,通过付账,让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原理和规律,积累现实经验和方法技巧.而这比课堂的纯理论讲解要有用得多,且所学所得能够更深刻地铭记在学生的头脑深处.
因为我们所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需要学生亲自去实践才能牢固掌握,亲自去经历、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知晓知识内在的机理与奥秘.但现实情况是目前的货币交流大多变成了电子支付,因此很多孩子只见过大面值的一百元,对于元、角、分这些小面值的人民币也只是听说而已,根本没有见过,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实物演示来介绍其价值和使用方法.又因为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和普及,让学生离人民币越来越远,每天看到的、接触到的就是“付款金额”“支付成功”这些字眼.因此,必须让我们的数学走近生活,还要完全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才能发挥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
四、让评价成为减负的纽带
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师说过:“课堂评价语,要说到学生的心坎上.”殊不知,思维缜密、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科目更需要真实的肯定和真诚的评价.数学课堂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严肃、严谨、紧凑……殊不知,妙语连珠的过渡语和幽默风趣的评价,会让这些严肃的数字变得生动活泼.教师的一句“思路怎么这么清晰”“你的方法真好”,会让学生产生无限的动力;一句“不要紧张”“你已经做得够好了”,能让学生倍感温馨,从而暗暗努力.因此,恰当而“美丽”的评价语,会让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让呆板的数字变得灵动.
笔者曾听过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一帆风顺,可谓波澜不惊,给我留下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她的评价语言,“我们把机会留给这个学生,说不定她能给我们惊喜.”“有什么想法就大胆说出来,说得不到位不要紧,关键要敢于说.”“啊,这个同学的答案真新奇,他真是一个善于创新的人.”“他的思路真巧妙,连老师都不曾想到,对我们真是一个点醒呀!”……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她叫到了一半以上的学生进行回答、讨论或者练习,且对每个孩子的评语都不一样,有时一句评语把孩子夸得心花怒放,课堂效果非常好.
对于数学课堂,教师往往重视了知识的传授、课后的练习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对孩子心智的关注.其实,教师就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评价,对学生来说也许是最好的肯定,如果这句评价格外生动,那么对这个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鼓励,他会因此倍加激动,由此激活心中的潜能,从而更加主动努力.所以,教师的评价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它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缓解了课堂压力,无形中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真正实现了愉快课堂、满載而归的目的.
虽说每一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性,但又具有好奇、好学、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潜力,有些学生的潜力只是因为没有被我们开发,没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因此成绩得不到提升.如果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教学方法灵活一点,教学语言温馨一点,联系生活紧密一点,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小学数学中减负增效的方法还有更多,无论哪种方法,均应该结合学生学情、课堂实情和教材实际而展开探索.在有意义、有价值、有分量的减负增效中,学生思维力活跃了,学习力提高了,素养力提升了,而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存诚.让教师失语的教育现场[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6(4):38.
[2]张齐华.既然殊途,自不同归[J].小学教学,2016(3):35.
[3]刘艳.小学数学,应该充满魅力[J].新课堂,201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