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叶波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90)
建筑是人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载体之一,建筑设计则是营造这样的场所与空间组合的艺术。建筑除了给予人一个安身的场所、一个活动的空间同时也能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这种精神上的影响也让建筑带有着部分艺术的表现特征,使建筑设计成为工程技术与艺术创造的结合体。正是建筑对人所产生的这部分精神上的影响,让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活动中,更加关注“场”的形成。
本文通过崇明岛陈家镇某处的企业会所项目,融合园林风格、国风建筑、堪舆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建筑生成”与“场的营造”两方面进行展现与分析,以期望参考与交流。
创造建筑的生命力,让建筑真正扎根于它所处的环境地貌之中。
现代园林建筑的风格可以与自然绿化或是手法自然的人工景观完美的融合,植物的掩映让建筑具有着娇羞之态,令人心动。建筑外墙的白与灰在日光中显得内敛与清纯,阳光利用树木的光影在建筑上作画;下起雨来,那白与灰又如山水画中的水墨一般化开,一切朦胧而又诗意。建筑周边的景色装在格窗里、流淌在天井中、透在玻璃盒子里。
建筑因为人的活动而生动,小型的建筑这种变化更为明显。人流的聚散,灯光的变换让建筑从宁静的氛围中醒来,变得活跃而开朗。
会所建筑需要让人得到生活的美好享受,同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不需要复杂的流线和交叉的功能区域。建筑实墙与透明部分的运用需要恰到好处,透明是要接纳阳光与美景,让他们在室内流动,实墙是要遮蔽,形成私密的空间。
我们还将通过建筑寄托美好的企盼,对建筑与无所不在的气场的认知,给予建筑“赋惠与人”的能力。建筑与人是互动的、气场是互动的,通过本案的设计,希望这座灵巧的、蕴含着国学文化的建筑能给人于良好的影响。
项目地点:上海市崇明区陈家镇。
总建筑面积:1821.77m2。
占地面积:977.07m2。
建筑高度:9.6m。
崇明岛,明代称“东海瀛洲”,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由于是泥沙沉积形成,岛内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毫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用地位于崇明岛东部陈家镇,西临G40 崇启通道主线,南侧为岛内主要道路东西走向的陈海公路,基地西北两侧皆为江南常见的河道,东侧为南北走向的北陈公路,再往东便是东滩候鸟保护区、东滩湿地公园,如图1 所示。
图1 基地周边
基地现状多面环水,周边遍布芦苇、鱼塘、苗圃……江南水乡风貌浓郁,这种自然而野趣的环境成为我们整个设计的起点……
建筑,因地域、文化、功能、规模、形象塑造、投资甚至个人喜好等诸多因素而千差万别,如同芸芸众生,被赋予着不同的能力与个性特征。建筑是艺术、技术与功能需求的结合产物。
建筑艺术,扎根于其所在地域的文化、传统、大众的审美观、属地建筑的美学特征等等。其表现形式概括来讲分为两大类:一类可以称之为“存续型”,是延续、融合、兼容并取的继承与发展的姿态;另一类可以称之为“革新型”,是一反传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姿态,为当地注入全新的意识形态与异域文化。
建筑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建造技术、结构技术与材料技术的大发展无疑给予了建筑不同于以往的更自由广阔的表现空间。建筑技术性的表达更大程度上只受项目投资的限制。
建筑功能,是建筑最根本最原始的需求,建筑毕竟不是纯粹的艺术品,它的存在意义只有在满足人类社会的使用需求时才能体现。它需要为人提供良好的、满足使用诉求的、合理有效的空间与场所;需要为人提供符合不同社会性行为活动、满足生理与心理上良好需求的空间与场所。
历史上崇明岛先民迁自江苏南部丹阳、句容等地,以打渔为生,属于典型的江南鱼米水乡文化,本案选取存续发展的设计方向,形成现代园林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源于江浙沪一带传统的富有文化内涵的苏式园林建筑形式,通过提炼与完善,运用现代的建筑语言加于全新阐释,建筑特征元素有粉墙、黛瓦、月门格窗、小桥、流水等,形象清晰、简约具有中国山水画般的艺术韵味,建筑个性低调不张扬、内敛含蓄犹如小家碧玉、别有风味,是典型的国风建筑形式之一。
建筑屋面:屋面形式采用坡顶与平屋面相结合,形成相交融合的态势。坡顶屋面具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隔热效果,本案中采用单坡面,形式简洁,坡面坡向内部小天井,东南向高,西北向低,顺应当地主导风向,同时这种内向坡顶的形式,不但在雨季可构成“香茗闲情,倚窗听雨”的别致一景,又将为后文中将要谈到的建筑“纳气”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图2 所示。
图2 建筑屋面
建筑围护:建筑的围护形式以实墙为主,局部采用通透的小型玻璃幕墙体系,营造特殊的主体空间,结合跳跃性的灵动格窗,使整体建筑造型表现出一股清新、明丽之风,含蓄而不失灵气。建筑入口部分以相对大面积的透明幕墙营造入口虚空间,与建筑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具有明确的标示性,同时构成建筑“纳气”的主要界面。建筑的其他部分以实为主,有着“藏气”的作用。
建筑二层面向景观绿化露台的部分同样设计为透明幕墙体系,具有很强的景观吸纳性,同时由于靠近建筑“纳气”的核心,在营造立体景观系统的同时可吸引大量人气,形成室内外空间的直接“对话”,如图3 所示。
图3 建筑立面
出入口布置:建筑的出入口考虑为三处,分别为:东侧主入口、西侧次入口以及北侧厨房出入口。主入口以“阔”立形,其余出入口以满足实际所需宽度为原则设置,在满足日常便利通畅的实用性前提下,遵循“进多出少、进易出难”的建筑“纳气”原则,如图4 所示。
建筑细部:现代园林风格的建筑除了粉墙黛瓦这些基本的特征之外,还具有着诸多建筑符号与元素,将它们归纳提炼出来,并加于发展与更新,运用到建筑细部之中。
月亮门:这种具有着优美名字的圆形的拱门,通过色彩对比和灯光配色,它会在水面投下如满月般的倒影,设置在门厅通往咖啡厅的水面步道上。
格窗:古人造园常常以天地为画,窗洞为框,将自然之美融在建筑之中,生动而自然,建筑的外墙上设计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格窗,由内而观,窗格之中或天、或云、或树、或人,生气盎然。白天,从格窗中投下灵动变幻的点点光影;夜晚,从中透出的是同样灵动的点点灯光。
排窗:经典园林中常有廊道,在其间行走,步移景异,遮阴避雨,一路走来闲情逸致,观景之情怡然自得。在建筑中设计的排窗便是为了模拟廊道的感觉,让人行走在序列展开的光影之中,透过排窗看到的室外天地是一系列连续的片段,犹如自然景观的幻灯片,如图5 所示。
图5 建筑立面
内院天井:天井源于徽州院落建筑,最初的功能是用来采光,古人因它“通天接地,采撷天地之气”,因而十分推崇。天井多设于明堂之中,明堂在居住建筑之中即是客厅的意思,古有“四水归明堂”之说,让上天飘荡而下的一切充满灵性的东西归于宅中,是一种美好的企盼。
天井设置在入口门厅一侧,外侧的架空空间是它衍生的虚空间,以天井为核心形成这样一幅空间场景:在室内咖啡厅中临窗而坐,看那缕缕阳光透过天井洒落下来;入夜,于二楼凭栏而立,仰望夜空,月光如水、如丝般垂挂而下——“独倚美人靠,身披白月光”,如图6 所示。
图6 天井门厅内景
正如前文所述,建筑对人会产生部分精神上的影响,因此,本案设计中更加关注“场”的形成,从外部的景观大格局至内部建筑构成,始终围绕“场的形成”这一主要目标。
5.1.1 巨水岛屿——大环水局
基地所在地为岛屿(崇明岛),周边有丰富的大水资源,形成所谓“大环水局”的强大外围气场。但气场过于强大,过犹不及,需避其锋芒,如图7 所示。
5.1.2 河流公路——小环水局
基地周边有河道及公路环绕,形成所谓“小环水局”的流动气场。小环水局起缓冲过渡,使外部气场不会对地块内的建筑产生直接对冲。
图7 基地大格局
5.2.1 初步构建
前文所述,基地被河流与道路所环绕,外气大脉顺此而行,基地内建筑顺边界而筑,外气对其的影响很少。不过,对于外部气场中的有利部分要加于引入,以期基地内部气场的兴旺,因此,本案的外场布置中,建筑南侧需人工造坡成山形,就是有这个作用。
煞气急重,吉气轻缓。本案中山体布置两处,相邻成形,使外气能顺山形而入,同时将煞气横栏在外。外气引入基地之后,遇建筑,则转向而上;遇河流,或被带走,或再行而下;遇林木成带,受阻拦,再行转向;而后遇坡,周而复始,在建筑周围形成循环的柔和气场。
5.2.2 明确形态
初步形成的内部气场若不将其汇聚稳定下来,一旦外部大脉上的外气强盛,就会将内气牵引而去,内部气场便会变弱、不稳定,因此堪舆上最忌讳“内气外泄”,其影响不言而喻。本案与大型公共建筑的不同在于:后者由于大量人流的聚集,形成的内部气场能量很大,它考虑的不是汇聚和稳定的问题,而是需要保证气路通畅,保持动态平衡,所以,一般好的大型公建的造型都比较通透,很少出现会将气淤积的死角。
本案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功能需要,不会出现大量人流汇聚的情况,同时建筑本身的体型较小,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建筑手法将内部气场稳定和加强。基地背靠河流(属近水),同时由于地处崇明岛,四方皆有大水(属远水),岛上地上地下水脉丰富。典籍《泄天机》中有言:卫身水者,龙脉奇异。忽于水之中,中央结穴,穴之前后左右,皆汪洋巨浸,故為最吉。古有孤月沉江,江豚拜浪,莲花出水之说,得水為上。基地具有形成“贵地”的大形态,但还很模糊,没有形成具体明确的格局。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手法,营造出具有完形的“卫水局”格局,如图8 所示。
5.2.3 稳固格局
水静则风止,气为风,风遇水则止,而聚。典籍《玉髓经》中也有言:气者,水之母,有水,则气可征。本案中气场的稳固便是通过造水来缓冲过渡,通过结穴来汇聚纳气。
(1)于建筑东南主入口处设置“环卫之水”的水体景观
此处水体与建筑外围西北河道形成明确的绕水形态,建筑临水而坐于其中。通过设置循环水泵,将水体由静而动,使之与外围河道同属“阳”性之水。
图8 格局营造
建筑设计上,我们将主入口设计成内凹的“虚空间”,采用悬挑架空的构造方式。人们将通过设置于水面之上的步道进入建筑门厅。内部门厅为两层通高,外部入口空间则为一层,这样的处理手法给人以“先抑后扬”的空间感受。另一方面,人皆带气而来,属性、强弱因人而异,人通过水面步道时,煞气急重,受阳性环卫之水牵引落入水中,水的流动将其过滤消解;吉气轻缓,受一层空间的限制,无法外泄,随人进入室内大厅。
(2)于入口门厅内部设置一处水体景观,构成“内穴”
此处水体设置在门厅景观楼梯之下,楼梯位于建筑中部,为人流汇集之处,楼梯临水而设,与咖啡厅圆月形入口、木栈道共同形成别致的水景,同时使内外景观格局具有延续性,无缝过渡。这里的水体虽然通过专用管道与外部水体相通,但流动性远不如外水,为静水,故而属“阴”性之水。
(3)于建筑中部设置小天井,结成“外穴”
天井的做法在建筑中,特别是国风建筑中运用得很多,其景观形式很是别致。天井连接外部空间,却只为内部享有。它可以容纳阳光、雨露、花草、树木等等,但最重要的是“纳气”,正是因为这一点,它才会在我们的国风建筑中频频出现,大构造园,小型建筑则采用天井,皆为纳气之需。本案中,我们在建筑主体部分转折的内角处构筑了一处小天井,看似为“内”,由于它下部连通着入口“环卫之水”,实则为“外”,构成“外穴”。它的作用就是将前文中所述的外场循环之气吸引汇聚到这里,将基地内部气场以此为核心汇聚进来,然后经过阳性卫水缓冲过渡引入“内穴”,将气收集,稳定气场。
5.2.4 场的形成
内穴为实,外穴为虚,如太极之两仪,与环卫之水共同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气逐步加强,最终形成稳定的、与人产生良好共振的有益气场。
典籍《玉髓经》中有言:水口以成形为优。所谓成形,在这里是指要与建筑的其他部分有明显不同,形状明确。本案中,水口位于主入口环卫之水之上,为主要建筑功能之一会议接待厅,它的形式方正通透,形如印,于东南之角纳天地祥气,是为“宝盒”,以水相抱,形式上如手托宝盒,以气相托。水法中有言:水为气之子,水聚则气聚,水散则气散。人类生息最重要的是水源,有了水源,生存最基本的水的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前文构筑的“卫水局”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保障,小水是很容易会枯竭的,但卫水局的存在是要有外部大水为基础的,外部有了大水作为保障,内部的小水自然不会轻易枯竭,气不散,则“宝盒”不落,因而最吉,如图9 所示。
图9 外观“宝盒”形像
“水口”的成形是完型“卫水局”吉地格局营造的收官之笔,通过上述的种种设计,最终形成了对身处建筑之中的人产生精神上有益影响的祥和气场。
建筑可以看作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联系转换的一系列“界面集合”的整体呈现,以“场”的塑造为主线,着眼于内外转换界面上的元素和形式的建立,在本次设计实践中,通过这样尝试,以期达到建筑与人、环境与空间场所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