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彪彪
为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推进城郊森林公园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深入实施《全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填补甘肃省城郊森林公园空白,兰州市政府2019年完成了“兰州湟水河城郊森林公园”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及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公园为公益性质(不收门票),规划主题为森林科普教育、森林休闲康养及森林运动体验。规划建设用地为兰州市生态林业试验总场经营管辖的苗圃林地,规划总面积359.95 公顷,由三大片区组成,其中:水车湾片区253.31 公顷,王家口片区27.84 公顷,达家台片区78.80 公顷。水车湾片区、王家口片区位于红古区,东经102°56′46"至102°59′52",北纬36°16′05"至36°18′15",距海石湾16 公里,距兰州市区90 公里;达家台片区位于西固区,东经103°22′02"至103°23′09",北纬36°09′02"至36°09′42",距西固城区30 公里,距兰州市区50 公里。109 国道直通两个公园片区,青藏高速、宝兰高铁贯穿公园。湟水河与谷丰渠常年不断流,既保证了灌溉水源,又涵养局部气候。目前公园内植被覆盖率为62.67%,园内现有300 多个林木品种,林地布局已初步形成干旱荒漠生态林、城市森林景观林、乡土树种生态林、彩叶季相特色林等森林群落,既有温带针叶和阔叶混交林,还有苹果、梨等生态经济林以及丰富的花卉类植物,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观赏植被景观。
植物景观是森林公园的主景和主题,也是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湟水河城郊森林公园的自然林带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树木为主。因整合前的兰州市红古苗圃、兰州市生态林业试验总场、兰州市达家台苗圃三家单位均是以生态经济林为主营的林业试验场,主要栽植人工林,而且多为园林绿化乡土树种,林木品种单一,植被景观常年呈绿色,季相变化不明显,由此发展形成的森林公园景观效果较为单调。作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林木结构简单,一旦发生病虫害则为害严重,不易控制,不利于森林效益发挥和旅游业发展。近年来,林区病虫害发生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加上本区自然条件一般,管理上相对粗放,大部分树木长势较弱,病虫害发生率相对提高,自身的调节补偿能力和抵御能力十分有限,直接导致森林自身抗御病虫害能力下降。
提升森林公园景观质量,要从植物景观改造入手。据调查,从植物科属的组成看,红古区共有园林绿化植物170 种,常绿仅有21 种,落叶149 种,分属54 科,其中乔木102 种,占60%,灌木39 种,占23%,地被类15种,占9%,藤本类14 种,占8%。从植物来源分析看,目前红古区园林绿化植物中以国内引进种为主,以本地树种为辅,在170 种园林绿化植物中,本地树种24种,占总数的14%,国内引进种146 种,占总数的86%,说明乡土树种在红古区园林绿化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从植物群落外貌特征上看,红古区园林绿化植物中落叶树种较多,常绿树种较少。因此,急需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解决制约森林公园发展建设的一系列问题,真正做到“应保尽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同时,合理改造森林公园植物景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丰富物种多样性、促进林木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森林旅游资源要可持续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建设资金的扶持。从目前建设情况看,湟水河城郊森林公园主要依托河道整治、原有公园景观提升等项目来进行,疏于对旅游线路的开发、配套绿化设施的建设及相关项目的创立,而且投资来源以兰州市财政投资为主,融资渠道不畅。由于建设郊野公园属公益性事业,单纯的休闲、游憩功能无法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郊野公园建设又不宜开发过多的收费项目。郊野公园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建设规范、管理办法可以借鉴。加之在整合前,三家苗圃单位性质属于自收自支或差额单位,在基础设施方面都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建设立项方面还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政策扶持。另外,处理林权管理与景区经营、资源归属与管理以及当地群众权益等遗留问题,仍需更多方面的制度来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迅猛,现已成为我国森林公园发展中的新动态。而兰州市生态林业试验总场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资源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非常符合郊野公园建设条件。建设湟水河城郊森林公园要与城市公园优势互补,以保护生态为重点,户外休闲为特色,加强公园内基础建设,使湟水河城郊森林公园成为保持生态环境平衡、提高生活质量、市民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建设湟水河城郊森林公园,要坚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公园景观建设工程依托现有的湟水河林场、谷丰渠林场、王家口林场及达家台林场,根据各林场实际情况做好自然生态区、游览观赏区、休闲娱乐区等前期区域功能的划分。整个公园景区的建设要服务大众,现有景观改造以及低效林改造工程的建设都要充分考虑市民的休闲、游憩、观赏、健身的需求,人工补植要注重植物空间配置和森林色彩季相变化,结合原有地形、地貌特点和水资源等优势条件,在营造物种丰富、结构合理、自然协调、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和优美、自然的生态景观的同时,开展绿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兰州湟水河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湟水河城郊森林公园造林区域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本高,林木成活率及保存率低,补植补造率和管护费用高,致使生态建设成本相对较高。要避免一味引进外来树种的情况,加强对绿化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工作,遵循“乡土为主、引用为辅、新优稀特为点缀”的理念,为本市生态林业建设开创新的局面。要改变传统造林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域开展森林景观建设工作。在对现有植物群落的生长状况和景观特征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林带自然演替和人工促成栽种的方式,坚持以地定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分阶段、分批次进行施工改造。通过合理确定绿化植物,实现乔、灌、草搭配组合,使用新优林木良种和彩叶树种,突出乡土树种的培育推广,对现有绿化树种结构、规格和数量等进行优化,科学地选择配置和运用各类植物资源,丰富公园内的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综合应用择伐和修剪措施,改善林内光照、通风条件,提高森林植被的美学观赏价值。
建成后的兰州湟水河城郊森林公园将肩负生态防护、就业增收、旅游休闲、生态文化传承等多项功能。公园内地势、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已有植物景观与城市公园精致的园林景观有很大不同,植被处于半野生的状态,日常绿化管护技术还很粗放。加之原有林业管理技术模式老化,从而导致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现代生态林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需求。因此,在“十四五”时期植物景观改造提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精细化绿化管理工作机制的应用,要从现有绿化施工栽植技术、景观改造方式及措施、植被生态立地类型、绿化树种选择栽植、植物科学配置应用等方面仔细研究,落实完善各类建设施工、园林管护计划。根据景观建设工作实际需要,注重公园管理人才、施工养护人才队伍结构和技术素质的培训提高,尤其要重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兰州湟水河城郊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对推进甘肃国土绿化,保障兰州城市生态安全,丰富和完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迫切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探析森林公园内植物景观改造提升等措施途径,努力开创兰州地区园林绿化工作新局面,从而整体提升森林公园的景观效果和区域旅游发展,为“十四五”兰州生态林业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启崭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