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黎妮,陈 书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就业领域,这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危”中有“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许多传统行业顺势而为,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传统经济被按下了“暂停键”,数字经济则被按下了“加速键”。这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就业形态。新挑战带来了新机遇,全面认识疫情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显在和潜在影响,进而积极应对,化危为机,以促进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是确保后疫情时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迫切需求。
据相关统计,受2020年全球疫情的影响,全国第二、三产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面向2020年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同比有较大降幅,百人以下小微企业的需求有较大收缩。同时,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差异的持续扩大,南方的就业形势较北方好。人才区域流动也不顺畅,毕业生本地就业仍为主流。
疫情期间,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启空中招聘平台,由此,“云端”招聘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途径,但毕业生一方面因思维惯性并未完全适应线上招聘形式,另一方面对网络招聘平台的求职操作也并不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效果。因此,如何调整以“云端”招聘为主要手段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对新就业形态的容纳度,优化全面“高效”便利的云端招聘平台,是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应思考的问题。
后疫情时代,就业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加上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力的经营诉求,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信息化工作模式日渐兴起,对求职者综合能力的要求也会不断提升。高职毕业生作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在应届毕业生中占比较高,但在与本科以上的毕业生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全面提升应届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出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较高的高职毕业生,使其在“云端”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原理是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对策(act)。Act后面,是下一个Plan的开始,循环复始。PDCA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在没有运用PDCA思维模式之前,经济生活或许不存在P(计划)、C(检查)、A(对策),只是D(执行)。这可能会导致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甚至不能被意识到,执行人会在一个地方不停地转圈。虽然PDCA思维不能一步到位地解决所有问题,但一定会实现螺旋式地上升,每次执行都会比之前更接近工作目标。
如果把“毕业生‘云端’就业工作”看作一个项目,就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对计划设定的预期不全面,对招聘效果的期待过高,对毕业生就业的辅导不足指导等。此时可以应用PDCA循环模式,科学制订线上就业工作计划和目标,认真组织实施“云端”就业辅导和就业管理工作,及时检查就业结果,积极处理“云端”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对应的“就业工作计划—就业工作实施—就业跟踪与反馈—就业质量分析”的循环。在检查(C)和对策(A)阶段回顾全程、总结原因,在下一次计划中解决这一次循环中发生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促进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创新,解决就业管理工作的难题,也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认可度。
该阶段作为顶层设计,以1学年为周期,制订计划,确立目标,是成功的基础,能确保“云端”就业工作的科学性。首先,构建“云端”就业工作机制,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就业工作日报体系,按日规划、梳理细节,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其次,通过网络问卷方式,全面开展毕业生就业摸排工作,充分调研毕业生求职意向,全面了解他们的就业状态、毕业去向和所遇困难等情况,明确工作目标,建立监控机制和检验效果的量化指标,建立目标保障体系;三是根据目标制订线上招聘方案,包括确定需要拓展的用人单位行业及区域分布,编制用人单位信息库,以便于实施环节的市场拓展和联络,同时建立“云端”招聘平台体系,明确网络招聘程序,让实施细则清晰且操作性强,招聘过程和结果可控,最后制订可能遇到的风险应对措施,重点突出P阶段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建立资源保障体系。
该阶段依照计划,扎实推进,获得结果,确保工作实效性。实施环节是PDCA循环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必须严格按照计划,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各学院应在学校整体计划下细化各学院、各专业的提升计划,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具体工作。一是积极对接资源,打造就业新形态,依托教育部等相关上级部门的智慧就业平台和政策,联合三方网招平台、校友资源,打破就业区域化界限,开展校企之间、校际的就业资源共享,搭建网络招聘空中双选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二是优化就业指导,分层次、分类型开好“空中课堂”,通过线上训练营、系统在线课程、就业微沙龙、校友职业发展讲堂、业界专家职业咨询和面试工作坊等,为毕业生提供“菜单式”线上学习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引导毕业生积极实现“云端”就业,跨区域就业,从认知上更加充分地适应线上招聘形式。根据毕业生就业意愿及求职现状等因素分类制订辅导策略,开展个性化辅导,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就业帮扶制度,对需重点关注的学生实施引导并开展内推,为每位建档立卡贫困生量身定制就业方案。三是强化就业服务,启动网上签约系统并制作操作手册,提升毕业生辅导员的就业服务水平,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就业最新动态,发布更加全面、立体化的就业信息,搭建智慧化网络视频双选会,依托网络平台实时跟踪毕业生求职动态,积极主动联系学生意向强、简历投递多的用人单位。
该阶段结合计划设定,检查计划落实结果,明确工作实施优劣,修正体系,以确保工作持续性。根据系统平台实时记录的就业工作日志,以及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网络问卷追踪的反馈,对照计划和监控量化指标,组建专业团队定期或非定期地检查各项就业工作实施情况。检测方式多渠道、多样化,包括自查、互查和集中查等方式,查漏补缺,发掘预期目标与实际工作的差距。若计划期间出现问题,应及时进行修正,确保计划的可行性,若实施阶段出现问题,应寻找问题予以排除,确保实施效果。同时,将绩效考核与就业监控量化指标对接,既提高就业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该阶段基于检测结果,反馈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确保工作的完整性,并确立对策。对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等指标的检测,可以更好地为专业发展和就业措施提供数据支持,从而能对专业实行可行的动态调整。通过对招生及就业情况进行持续检测,并结合相关指标数据,就可以形成毕业生质量年度报告等材料,作为制订下一年度招生计划和就业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由此健全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针对未能解决的困难或问题,继续采用PDCA进行下一轮的循环管理。如对毕业生的未就业原因进行采集并分析,进一步加强线上指导和追踪,以此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为下轮同类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危”中有“机”,“新就业形态”可以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形式,这也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渠道从传统的线下转为线上,就业管理工作全面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的重要转折点,能进一步发挥其保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作用。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稳住市场主体,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必然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这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机遇。高职院校应结合“云端”就业工作的管理特点,建立PDCA模式,将就业工作以年度为1个周期:先做计划,再抓落实,在实施中检查反馈,查找原因再纠正和改进,未完善的问题在下一个循环中解决。在每次循环中,不断总结提升,形成新的计划和措施,并加以实施应用,使之成为就业工作中高效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