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丽
(天长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安徽 滁州 239300)
近些年,随着大众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于环境清洁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实现大众的愿望,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保护好大气环境是相当重要的。目前,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存在监测气体单一、简单、系统测量可靠性和有效性低、不能连续、长期收集大气监测数据、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收集大气监测信息等问题。这些都是大气监测工作的难点和挑战。基于此,有必要深刻探析节能减排视域下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路径和实践策略,这就需要借助智能化技术、信息化手段增加通信距离、降低大气环境监测功耗、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并增加抗干扰能力,切实将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到位,从而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强国的目标早日实现。
节能减排具体是指降低能耗,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以此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将这四个字拆分开来可以发现,节能和减排是具有相同目的的概念,节能指的是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够将能耗降到最低,从而产生最大的效益,而减排指的是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切实地将污染物、污染气体的排放降到最低,从而实现良性、稳定的发展。现阶段节能减排的真正实施和进行是需要借助技术来实现的,这个国家方面也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在《能源法》中指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能源和资源的管理,利用可行的、可操作的技术,以此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整合和统一,要切实地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1]。
大气环境监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因为大气的流动性导致在监测的过程中会出现监测不准、不到位的问题,因此需要引进科学的技术手段。现阶段的大气环境监测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整体性地监测大气质量,从而为大气环境的保护提供最为准确和可信的数据支持,这也就决定了大气监测的基本特征[2]。
1.2.1 低功耗特性
大气环境监测本身就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就要求在设备的装置上,要从低功耗做起,充分兼顾到大气监测中各项功耗的消耗情况,尽可能使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进行供电,而不是给装备频繁地更换电池。
1.2.2 抗干扰能力
大气环境监测是要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准确地传输,有时候会因为天气原因的干扰或者传输距离较远,而导致相关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失误,这就需要提升大气监测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保证环境信息收集信度和效度。
1.2.3 监测系统的可扩展性
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后续的开发和升级问题。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考虑实际开发要求,以便以后进行系统维护、系统升级和系统扩展,以保持系统良好的可伸缩性,从而助力实时、能动地收集大气环境数据。
1.2.4 选取有用的传感器
大气环境监测系统是用传感器来收集大气污染相关信息的。传感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所采集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这就要求在实际的监测中,根据不同的监测指标选择不同的传感器,同时也要在满足监测需求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监测的精确度、响应特性、灵敏度、量程范围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体上的监测,保证数据的全面性。
现阶段大气环境监测主要的依托就是借助信息技术、智能化的手段来全天候、实时性地监测大气污染情况。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着对信息技术、智能化产品利用不到位、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环境监测点没有定期安装新设备,没有将最新的产品应用到大气环境的监测上来,从而导致了大气环境监测设备的落后和陈旧。
大气环境的监测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因为要及时、系统地分析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一般的工作人员很难进行有效分析和准确思考。但是由于相关专业人员数量少,造成了大气环境监测中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具体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中,往往是一些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人员进行大气环境的监测,这就造成了岗位职能与专业能力之间不对口、不衔接的问题,从而让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没有切实地落实到位。
星型网络拓扑结构是目前大气环境监测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其主要工作原理是由中心节点负责整个结构的通信发送,然后各终端节点直接与中心节点相连,将相关数据汇总起来,最终在两个终端节点之间发送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中心节点与终端节点之间的有效链接。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推进中,由于中心节点的逻辑结构复杂、工作繁重,而各终端节点的通信任务相对较轻松的问题,导致了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的组网设计不够科学。同时在一些参数的设置上,往往因为整体性设置的不清晰而导致其参数的可参照性不高,因此需要全面加强大气环境系统的组网设计,提升各个参数的参照性,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的效果。
节能减排就是将能耗降到最低,收益提到最高。要切实地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方案架构和功能设计。目前大气环境监测涉及到的实践应用系统分为三个,分别是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对应着系统的大气环境信息采集终端,即采集节点。传输层对应着系统的局域网,即利用无线和有线网络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码、认证和传输。这就需要将这三个层次的系统整合成一体,将各个部分和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位,衔接好各个节点数据的传送,保证数据没有发生断裂、遗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相关监测指标放置在总的监测系统之内,这样才能将监测的内容落实到位[3]。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归根结底还在于工作人员,这就需要切实落实、优化工作人员的结构,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提升和促进。第一,定期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岗位技术和技能要求,同时将相关研究的最新理念及时讲述给工作人员。同时借助实际操作全面提升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二,要坚持引进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原则,从高等教育机构招聘环境专业的学生,整体上提升大气环境监测队伍的专业性。另外也需要做好人才储备,若是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这些后续储备人才能够及时补充上来[4]。
传统模式下的大气环境监测方式主要依托实测,哪里有污染就监测哪里的方式,这不仅使大气环境监测的效度得不到保障,更无法长期性地展开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基于此,有必要转变保护大气环境的工作方式。要利用智能化、扫描仪等进行全天候、动态化的监测,同时也要突破传统单维度的监测模式,要全区域、整体化、全覆盖地进行大气监测工作,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对于存在污染的地方,马上查清楚污染源,然后进行污染的治理工作。
当前节能减排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做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因此本论文主要探析的就是在节能减排视域下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推进和实施策略,首先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利用,构建实施方案;其次是优化工作人员结构,促进工作质量与专业性的提升;最后是转变工作方式,实现动态化监测。这三个提升策略和优化路径都是以节能减排为基础提出的,笔者希望这三条措施能够真正促进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