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茹,王蓓蕾
(陕西陆环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2020年9月1日国家开始执行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本文通过分析固废填埋厂对环境的影响,探讨治理措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固体废物(简称固废)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一般固体废物按照分类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1]。
2.1.1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垃圾露天堆放会释放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和城市的生活环境。经研究表明:生活垃圾中含有100多种挥发性气体,其中多种气体具有致癌、致畸作用。当甲烷在空气中的总含量超过5%~15%时,有可能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发生[2]。
2.1.2 对水环境的影响
垃圾中的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在长期堆放的过程中,有机物会产生酸性垃圾渗沥液,对垃圾中无机污染物的重金属等有溶淋作用,尤其是各种离子和渗沥液会随着雨水渗入到土壤之中,或者形成径流排入附近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
2.1.3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垃圾中重金属的溶淋对水体造成隐患,人和动物饮用了含重金属的水会引发慢性病。垃圾中的有机物容易滋生苍蝇、蚊虫、老鼠等有害生物,对周边人民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2.1.4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活垃圾量的日益增多,垃圾填埋场所占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侵占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和生存空间。大量的生活垃圾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如果将大量的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郊外,或是简单填埋,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淋溶、渗透作用下,将会改变土壤成分和结构及理化性质,导致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3]。
据官方发布数据,2015年仅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已达到19.1 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801.8 万吨,这些废物如处理不当会对土地环境、水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危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是农业固体废弃物产量最多的国家,农业固体废弃物大约每年总量为50多亿吨,折合约30亿吨左右的标准煤,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60亿吨[4]。农业固体废物是形成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化肥的过量使用、畜禽养殖固体废物的不合理处置,容易引起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导致土壤和水体环境的污染。
建筑行业、房地产事业的兴盛,伴随而生的建筑垃圾的也越来越多。建筑垃圾具有体积大、占地面积大、难以根除等特点,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5]。
非正规填埋场数量多、未设有完善的防渗措施和覆盖导气系统,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现有填埋场库容压力巨大,目前,垃圾产量逐年增加,和当初的设计年限相比,明显缩短,很多垃圾填埋场提早封场,导致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负担加大,且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次污染严重,原生固废的渗沥液如果处置不当,会对周围环境以及地下水产生不利环境影响。
4.1.1 生活垃圾分类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开始了垃圾分类系统的建设,在重要场合设置垃圾分类箱,从运输路线上进行了优化,同时建设好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的相关后续处理配套工程,将垃圾分类从源头到末端有序衔接,资源合理利用。垃圾分类会减少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数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4.1.2 建筑垃圾分类
由于不同建筑垃圾的成分不同,给垃圾的处理工作造成困难,所以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是处理建筑垃圾工作的重要环节。建筑垃圾的分类工作建议在建筑垃圾的产生前期进行,因为后期的建筑垃圾分类工作只能借助人力进行,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提前进行建筑垃圾的分类工作则能有效地减少工作环节,降低工作成本。综合考虑来看,建筑垃圾的分类工作应该“就地进行”,在建筑垃圾刚产生的阶段进行。工作人员应分析建筑垃圾的类别,对成分含量大致相同的建筑垃圾进行统一堆放,然后再进行集中处理,更高效地进行建筑垃圾的分类工作,为建筑垃圾的后期处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1.3 农村固体垃圾分类
农村固体垃圾按照植物性废物、畜禽粪便、废旧农用薄膜等进行分类,按照类别进行分类,并采取适当的利用方式。比如植物性废物按照“收集-分类-处置-利用”的技术路线进行控制。植物性废物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堆肥、强化还田、能源利用(非焚烧或直燃)、饲料化、工业原料等。畜禽粪便采用堆肥技术、沼气化技术、饲料化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对其进行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废旧农用薄膜可重复回收利用,比如对收集到的废旧农膜,依次进行晾晒抖土、热挤拉条、破碎加色、塑化分坯等处理,最后送入模具中制作盆、桶等塑料用具[7]。
4.1.4 工业垃圾分类
工业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并将不可回收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再根据垃圾种类,分类运输至相应的垃圾处理场所。
4.2.1 垃圾填埋场的选址
填埋场的选址首先必须符合环保和规划的相关要求,按照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计算相关的安全防护距离和设置二次污染处理设施,多处选址进行比较,合理规划。
4.2.2 参与设计建设单位资质的管理
从事填埋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工程监理资质,确保整个工程的有序进行。
4.2.3 重要物资和服务采购依法招标
针对填埋场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和监理服务、主体施工以及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要求,依法公开招标,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邀请招标。
4.2.4 全寿命管理
通过对填埋场全过程跟踪管理,以合理有效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提高填埋场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填埋场的“全寿命管理”。
4.2.5 竣工验收和环保专项验收
填埋场竣工后,必须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和环保专项验收,及时向相关部门备案存档。没有经过验收的填埋场,不得运营,待问题整改完成,符合验收条件,才能正常运行。
4.3.1 加强监测
垃圾填埋场周围设立水质观测井,定期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监测。垃圾填埋场内部设置气体观测井,对甲烷和硫化氢气体等进行定期监测,防止和预防再生污染。
4.3.2 实行清污分流
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沥液收集处理系统和雨水导排系统独立运行,不能共用相关管道,防止雨污混流,造成污染。
4.3.3 填埋气的回收利用
垃圾填埋气(也称沼气)是一种可回收利用的能源。我国目前运行的垃圾填埋场中,基本没有气体回收系统,沼气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显然对气候是不利的。沼气作为能源,可以进行回收利用,建议以后在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中,也要对沼气回收进行设计。
4.3.4 加强绿化
适当的绿化对环境治理和打造一个绿色垃圾填埋场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垃圾填埋场周边设置防护林,在填埋的过程中及时覆盖。垃圾填埋场封场的时候可以选择抗污能力比较强的绿化植物,进行封场绿化。
随着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卫生填埋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垃圾应从源头分类,并采取新的、经济的处理方法,如垃圾焚烧发电等;对于传统的垃圾填埋,采用相应的策略,加强填埋场运行管理和污染控制、做好填埋的绿化覆盖,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其应有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