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企业集团审计信息化工作研究

2021-03-29 21:10
当代石油石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建模数字化监督

程 昊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北京分部,北京 100728 )

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等文件中多次提出审计监督要力争全覆盖和实时化,这是审计工作一直以来的难题。信息化便是解决这一审计难题的良方。国家审计署多次指出,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要加快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国内审协会研究认为,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审计信息化应向集成应用阶段和战略应用阶段迈进。借力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资源,审计发挥精准监督和预警诊断的功能作用,可望也可及。

众多企业集团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推动组织管理、生产运营、商业模式等持续创新,并加强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方式驱动管理升级和产业升级。目前,大多数企业集团强调“一切皆上线”,经营管理、生产运营、预测监控、客户服务等系统持续建设和升级,所属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将职责与信息系统融为一体,将“线下”活动与“线上”数据同步,借助各类信息系统,企业集团在统筹管控、协同优化、分析预测、客户服务等方面能力明显提高。

数字化驱动下,企业集团经营管理节奏变快,经济活动产生数据变多,管控时效性变强,这要求内部审计覆盖面要广、效率性要强、精准度要高,以及要做到常态化和前置化审计。对此,审计工作如还以惯性思维和传统审计组织模式去实施,将会落后于企业集团的前进步伐;审计人员如还以传统审计方法和简单运用系统数据去审计,不具备大数据审计思维,将会逐步丧失审计资格。

1 审计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1.1 大数据审计思维缺乏,数字化审计模式尚未形成

1)审计立项缺少数据化分析结果作为支撑,审计监督依然是跟着审计项目走,没有做到以“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

2)审计组织没有落实“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集中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习惯于成立传统的审计组,对一个项目从审前调查开始,实施到审计现场结束,没有形成“专业分工、批量作业”的审计作业链。

3)不少审计项目还是习惯于将重心放在整个审计组赴现场审计阶段,没有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审计主战场向审前调查阶段转移。

1.2 审计管理系统数据价值挖掘分析和利用不够,系统智能化、协同化功能有待提升

审计管理系统一般包括综合办公、审计项目、审计报表等功能区,但更多的是作为操作、录入和控制系统,缺少智能协同与指引的作用。

1)缺少历年审计问题频发度及走势的分析图表,审计分类监督工作没有支撑。

2)审计案例库、审计方法库等建设滞后,审计人员查证某问题时,审计管理系统不能智能提示和推送相关的审计案例和审计查证方法。

3)审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价值没有挖掘利用,没有与后期开展的审计项目的人员分工形成科学关联,因人制宜的专业分组不够等。

1.3 审计监督系统数据源不全,审计模型建设场景单一、算法简单

大多数企业集团都建设了审计监督系统,如审计查证系统、分析系统或异常监控系统和预警系统等,但不少审计模型仅是数据统计列示,缺少比对分析;不少对比分析模型,是简单要素间比对,算法局限于基础的“加减乘除”,模型自身“深挖细究”能力有限,智能预警精准度不够。这与大数据环境下侧重于常态化、实时化、智能化的审计监控系统差距较大。从这一角度来看,可以说内部审计不缺监督的数据源,而缺的是①经过标准化处理“为我所用”的审计监督数据专区;②将审计思路与信息技术结合,将采购、销售、资金、物流等众多关联要素整合在一起的、场景式的大数据审计建模思维;③精准度高、覆盖面广的审计数据模型,以及懂数理统计分析的人才。

1.4 审计信息化推广和深化应用工作亟需加强

1)一方面,审计人员专业背景局限,既精通审计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分析的人员较少,基本功与实务历练不同;另一方面,审计信息化管理力量不足,推广指导不够,造成审计信息系统普遍性应用较好,深度应用一般;单项审计程序应用较好,多项审计程序关联应用一般;一部分人应用较好,大部分人应用一般等现象。

2)在长期审计实务工作中,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审计查证技术方法,但缺少归纳总结、经验萃取和交流平台,导致本可以模板化和套路化的审计信息技术成果未得到固化和升华,部分审计人员对一些较好的审计技术方法不了解、不掌握,审计查证时效可能因水平而异、因人而异。

2 审计信息化工作初步设想

2.1 加强审计信息系统整合再造,建设智能集成与资源共享的审计综合平台

智能化和集成化将成为未来阶段审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信息资源既要做到共享,更要做到共建。

1)以审计管理系统和审计监督系统为基础,搭建一体化综合审计平台。完善审计管理数据中心、审计监督数据中心建设。并以审计项目、人员分工、审计查证、问题定性等要素为桥梁,将审计管理系统和审计监督系统建立关联,建设审计管理与监督、审计项目与资源库支撑、审计成果与增值利用相紧密联系的审计综合平台。

2)以作业流程和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强化审计管理系统建设。将审计全环节作业流程及其管控要点嵌入在审计管理系统中,并留有空间,让监督成果能够自动写入审计管理系统。同时,要以问题定性为关联基础,加强审计资源库建设,包括:问题定性库、法规条款库、典型案例库、查证方法库、人员分类库等,以强化综合分析与成效利用等功能,为审计管理和监督工作、审计管理决策、审计人员查证提供支撑和帮助。

3)以提升和拓展审计预警系统为主,强化审计监督系统建设。在优化预警模型及预警逻辑,提升预警精准度上下功夫;在完善和精准审计预警数据源,扩展预警范围上下功夫,将审计预警系统建设成为大数据环境下的实时监控系统。

4)以加强审计信息系统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激发审计人员“学系统、用系统、建系统”的积极性。固化和升华审计人员的智慧结晶,搭建自助审计模型建模的平台空间,实现模型的共建共享,让实践成果及时转化为审计信息化成果。

2.2 探索以大数据思维为核心的“场景式”要素建模

大数据通常体现了数据的大量、高速、多样、低价值密度和真实性特点,落实到审计工作,在思维层面应该是发散性、敏锐性、关联性[1],既能做到“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也能通过“星星之火”看到“燎原之势”。

1)站在“动因论”的角度,强化关联要素建模。任何问题都有其发生起源的动因,这是审计工作者心中应牢记的概念。在审计问题的时候多问“为什么”,研究问题背后的故事和动机,站在一个场景去审视问题,将其关联要素找出,打破单要素判断疑点线索的传统做法,构建多维度、多要素的“场景式”建模[2]。

2)站在“异常性”的角度,强化异常现象建模。但凡问题总有其破绽,这破绽便是异常,体现在与同类事项总体特征的异常中。要采取比较法、对比法、趋势分析法等,利用信息化手段建模,将不同于总体事物特征的个体现象找出来。如,查融资性贸易,单从销售或采购或资金都需耗费一些精力,若抓住其特点,在系统里抽取数据,用要素和场景关联合并建模,自动比对分析,就会提高效率:一是自动找出采购和销售节奏基本一致的;二是分析实物没有实际流转,或虚假流转的;三是分析采购和销售价格差价很小的,接近于融资利息;四是分析销售货款回笼时间是否较长,采购资金支付时间是否较快等。

再如,查疑似串标陪标问题,构建以“投标人”“标书”“投标重复率”等要素为基础的场景式分析,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一是投标人方面,可通过企查查和天眼查分析多个投标人的资本关联关系。二是标书方面,可通过分析其MAC地址判断投标的标书出处是否都为一人,或通过标书文字查重,看不同投标人的标书是否有大量内容雷同。三是投标重复率方面。看是否有多个投标人经常出现在同一招标项目中,此行为有陪标嫌疑。

2.3 深化审计信息化推广应用,切实发挥管理的“以点带面”作用

参与审计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建设的专家和骨干毕竟是少数,广大审计人员对这些系统功能程序缺少全面深入了解,特别是开发理念和逻辑思路。因此,在当前审计信息化环境与条件下,要发挥 “以点带面”的管理作用,以及有效利用“建用互促”模式,以提升审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受众面,促进审计信息化的深化应用。

1)向审计重点领域发力。即抓住典型项目,尤其是专项审计和重大审计项目的信息应用支持工作,集中信息技术骨干解剖典型问题,并归纳查证技术和方法,交互重要信息,供审计组参考。

2)提供远程协同服务。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工具的在线交流功能,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对频发性较高的进行分析,提出通用解决办法。

3)围绕需求改进培训模式。要注意培训人员的喜好度和接受度,才能取得好效果。因此,在培训前广泛收集审计人员培训意见,了解需求,分层次、有针对性的采取案例式教学方式。

2.4 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化审计模式,促进审计监督常态化和精准化

在当前环境下,数字化审计模式和常态化审计监督逐步成为可能。目前,审计监督主要还是围绕审计计划立项的项目开展,这与国家审计署提出的审计实时监控、审计全覆盖等尚有一定距离。因此,应做到“两统筹”,即统筹审计项目和组织方式,推动数字化审计模式。

1)围绕着审计作业链开展审计,践行“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集中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强化专业分工、批量作业。

2)按审计作业链考虑,设风险研究组、大数据审计组、现场取证组,形成作业链并闭环管理。

3)风险研究组研究企业问题和风险的频发点、高风险点,研究集团层面关注的重大事项等,形成审计需关注的问题和风险清单,转交大数据审计组。

4)大数据审计组要有专业团队,拿到问题和风险清单后,分析要利用系统数据,采取逻辑算法建模,将风险研究组提出的问题和风险清单,转换为审计查证模型,进而转化为各种问题线索。如:针对某个业务领域或某个板块的普遍性问题线索,可以立项为专项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针对某个企业的重大问题,可以结合对企业的审计一并立项开展;针对企业的一般性问题线索,可以转交企业审计部门查核反馈。

5)现场取证组负责接收问题线索,带着问题进现场,负责赴现场深挖细究,查核问题。在查证问题后,负责将问题反馈给风险研究组,以便归纳总结,形成更多的问题库;负责将查证方法反馈给大数据审计组,以便优化模型,形成更多的方法库或模型库。

6)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借助兼职专家力量强化远程支持。审计工作受审计人员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人员数量等因素影响,会存在一定局限性。这时建立企业集团兼职审计专家库,在审计项目实施时,将某领域需专家解决的问题,通过审计平台发送给该领域的所有兼职专家,辅助以相应的奖励机制,突破时间和固定审计组的限制,让每一位专家都能发挥独特作用,提升审计在专业领域的查证成效。

2.5 抓好审计历史经验的归纳总结,传承和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多年以来,审计工作在审计实践探索,积累了优秀经验。将历史经验转化为今日所借鉴,将个体智慧集成为群体所共用,不断回顾总结和取长补短,传承好、共享好审计人的经验和智慧,以此推动传统的经验审计向信息时代下的科学审计转变。

3 结语

打造智能化、集成化和协同化的审计综合平台,是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趋势所在;构建审计管理数据中心和审计监督数据中心,是科学审计决策和审计查证的支撑所在;帅之以审计查证思路、济之以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建模思维,是审计模型建设的灵魂所在;以数字化审计模式统筹审计项目和组织方式,是推动审计常态化精准监督的关键所在;有大数据审计思维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审计人员是科技强审的根本所在。有了平台、数据、模型、数字化方式和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企业集团的审计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未来可期,必能更好地发挥其建设性和防御性作用。

猜你喜欢
建模数字化监督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