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戈祥
(江苏省泰兴市古溪镇畜牧兽医站,江苏 泰州 225418)
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猪肉制品需求的增加,推动了我国猪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生猪出栏量不断增多。在养猪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养猪过程中的常见疫病,其种类不断增加,治疗难度加大,增加了治疗的成本,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本文主要阐述了生长育肥猪常见的疾病,重点探讨了具体的防控措施。
猪瘟在18 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之后迅速蔓延和传播,对生猪养殖业的危害较大。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猪瘟列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患病猪的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全身感染,具有高度接触性和传染性的特点,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播媒介,通过口鼻和粪便能够传播,健康猪一旦接触到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资源之后会染病。猪瘟一年四季都能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般情况下,潜伏周期为5d 左右,其临床表现可分以下类型。(1) 急性型。主要症状为器官出血或坏死;(2) 慢性型。主要的症状为坏死性肠炎等;(3) 温和型。皮肤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眼结膜充血和眼睑肿胀,出现便秘和腹泻症状。在临床上,猪瘟容易和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发生混感,增加了治疗和防控难度。
非洲猪瘟在2018年传入我国,对我国生猪养殖现状带来沉重打击,导致生猪产能下降,猪肉价格上升。非洲猪瘟主要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高度接触性的特点,任何品种的猪只都是易感动物。发病之后会出现明显的高热症状,体温升高到40~42℃,并且全身大面积发红,尿血。经过剖检可发现身体淋巴组织受到损伤,并且脏器出血,急性死亡率可达100%。
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也称为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对仔猪的危害较大,造成仔猪呼吸困难,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是制约我国猪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的猪都能染病,育肥猪染病之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会成为主要的传染源,向外界排泄毒素,容易和其他的细菌发生混合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能够长期潜伏在猪的体内,潜伏周期最长可达40d,发病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呼吸障碍、耳部呈现蓝紫色、出现败血症症状。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首先在匈牙利发现,之后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我国首次发现了伪狂犬病病毒,之后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这些年,随着养猪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猪伪狂犬病的发病概率逐渐升高,给我国养猪业带来的危害较大。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都能感染猪伪狂犬病病毒,并且呈现显性感染,多种临床症状。染病母猪会出现流产或者产死胎,育肥猪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并且口腔温度明显上升,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对神经系统也会造成影响。猪伪狂犬病经常和其他的病原出现混合感染,造成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增加了疫病的治疗难度。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英国首次被发现,之后蔓延到欧洲和其他的国家。在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我国首次发现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并且出现了变异毒株,是影响我国重要职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任何年龄段的猪都能染病,对哺乳期仔猪的危害最大,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并且精神不振,体温升高,排出带有恶臭的粪便,影响猪的生长,有些病猪因腹泻脱水死亡。对育肥猪的威胁较小,病死率低,会出现呕吐和腹泻症状。
该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2 周龄~4月龄的猪的危害较大,发病率高。该病在临床上经常和猪蓝耳病以及猪瘟等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对生猪养殖业的危害较大。患病之后,猪精神不振,并且采食量下降,体温升高到41~42℃,皮肤发红,关节部位明显肿胀,有些病猪跛行。随着病情的蔓延,患病猪身体消瘦。
猪弓型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是由弓形虫的原虫引起。弓形虫主要寄生在细胞中,之后在全身其他的部位蔓延。通过水、饲料和病畜等都能够传染该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口腔传染和皮肤传染。猪弓形虫的发病概率在我国比较高,可以达60%左右,死亡率达65%左右。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弓形虫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在每年的5~9月份是该病的高发期。一般情况下,该病呈现急性发病的特点,潜伏周期多为3~5d,有的能够达到1 周左右。患病猪的体温升高到40~42℃,精神不振,伴有腹泻和便秘的症状。有些病猪咳嗽和呼吸困难,眼睛有多处分泌物,身体有些部位出现明显的紫红色淤血斑块,造成大面积的病变。如果病情持续蔓延,影响患病猪的站立。
2.1.1 做好环境消毒 在日常养殖的过程中,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养殖人员应该加强对养殖场的消毒,对进出人流、物流和车流要彻底的消毒。对粪便和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消毒粪便和尿液,至少消毒1~2 次/ 周。如果是病毒感染比较严重的季节,可以适当的增加消毒的次数。
2.1.2 对症药物治疗 为了提高治疗的效果,选择头孢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在日常养殖在饲料中添加抗病毒类的药物,或者添加中草药预防疫情。同时也要严格执行药物的休药期制度,避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和药害现象的发生。
2.1.3 科学的免疫程序 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严格落实免疫制度,保证疫苗的质量,提高疫病的防控效果。
2.1.4 免疫检测 随着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许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疫苗在市场上出现,影响了免疫的效果。为此,应该进行科学的免疫监测,针对没有接种成功的猪,及时的补免。
提高猪群的整体抗病能力,选择优质的种猪,综合性防控疾病。要做好养殖场的日常通风和管理工作,防止出现交叉感染。调控好养殖场内的温度和湿度,增强猪群的抵抗力。定期的灭鼠和灭蚊,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
2.3.1 重视驱虫工作 做好寄生虫病防治的关键在于驱虫,结合寄生虫的生长规律选择适合的驱虫时间,在驱虫之前要使用药物试验,保证药物的安全性之后才能大规模的使用,否则会影响猪的健康。
2.3.2 消灭中间宿主 有些寄生虫病有中间宿主,应该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消灭中间宿主,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做好日常的灭蚊和防鼠工作,对预防寄生虫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生猪养殖业规模的扩大,混合性感染的疫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不断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是防控生猪疫病发生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