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春活血化瘀法安胎理论及临床应用❋

2021-03-29 04:22姚国晋张迎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安胎川芎血瘀

姚国晋,张 花,张迎春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 430070)

近年来,自然流产成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在孕龄期女性中其总发病率约为15%[1],因此早期安胎保胎尤为重要。其中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伴下腹疼痛。目前已知的病因包括解剖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易栓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先兆流产若安胎成功则可继续正常妊娠,若病情进展则可发展为“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复发性流产”等,最终不仅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也影响孕妇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采取补充孕激素,如注射黄体酮或口服地屈孕酮等,疗效一般。本病属于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等范畴。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已成为趋势,也取得一定的疗效。

近年来,张迎春教授在对先兆流产及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发现血瘀证患者愈发多见。笔者有幸侍诊,现将其对于“血瘀证”的胎漏、胎动不安应用活血化瘀法安胎的思路汇报如下。

1 活血化瘀法安胎的理论基础

1.1 中医病因病机

《叶氏女科证治》云:“妇人有孕,全赖血以养之,气以护之”[2],指出胎孕既成有赖母体的气血蓄聚以养之,若母体气虚气滞或血虚血瘀等均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黄帝内经》将“瘀血”称之为“恶血”“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下卷》中述:“常有连伤数胎者……不知子宫内,先有瘀血占其地,胎至三月再长,其内无容身之地,胎病靠挤……故先见血;血既不入胞胎,胎无血养,故小产”[3],提出血瘀可致流产。血瘀者,可因外感邪气、内伤七情、跌扑损伤等形成,瘀血即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张迎春认为孕后“血瘀”的成因有四:一则因孕后为供养胞胎,机体常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阴血不足则阴虚而生内热,热灼伤及阴液则日久成瘀,瘀阻胞宫则胎元不固;二则有因于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现代女性因工作、家庭及社会等原因导致压力过大易致气郁,气郁则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三则有因于寒。素体阳虚,加之寒邪侵袭机体,客于经络则血泣不通;四则有因于伤。近年来,人工流产和引产现象较为常见,或因屡孕屡堕频繁进行宫腔操作手术易损伤血络,致宫腔黏连而血行不畅。这些均可致胞宫局部血液停滞、阻塞,胞脉运行不畅导致瘀血滞留胞中、胎失所养,最终可致胎元不固或胎萎不长而流产,因此非活血化瘀法安胎不可。

1.2 西医理论基础

早孕中,子宫动脉的供血对胚胎的发育至关重要,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越高,发生难免流产的概率也随之升高[4]。若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异常、凝血与抗凝血状态的失衡,多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亦即中医所称的血瘀证,最终将影响胚胎着床及胚胎发育。

2 活血化瘀法安胎的辨证分型

从中医学辨证角度看,不同的疾病如出现相同的“血瘀”症状,均可采用“活血化瘀”法则治疗,即“异病同治”。大多医家认为活血化瘀药易损伤胎元,而将其列为妊娠禁忌药,但是对于合并有血瘀证的妊娠期妇女,张迎春大胆运用活血祛瘀之品,正如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安胎之方不可执,亦不可泥其月数,但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乃为至善。[5]”古代医家使用活血化瘀法安胎的理论在《金匮要略》可寻之,其中《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6]”其中使用桂枝、茯苓、桃仁、丹皮等化瘀消癥。《金匮要略》中治疗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亦使用了当归、川芎等活血之品。张迎春在辨治的同时,除了抓住“血瘀”的主证外,同时亦根据“寒、热、虚、实”运用清热凉血化瘀、滋阴活血化瘀、温经暖宫化瘀等具体的治疗方法准确辨证,使得瘀祛血脉通,气血运行通畅,胎有所养则胎自安。张迎春常用的活血化瘀之品有当归、川芎、丹参、丹皮、三七、桃仁等。当归辛甘、性温通,入心肝走血分,补血活血;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颠顶,又可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为血中气药;丹参味苦微寒,功擅活血化瘀、凉血消肿、养血安神。《妇人明理论》云:“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有化瘀而不伤气血之特点;三七味甘微苦性温,甘缓温通,苦降下泄,功擅散瘀和血,瘀散则血自归经,有止血而无留瘀之弊;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

2.1 清热凉血活血法

素体阳盛血热或孕后过食辛热,或感受热邪,热扰冲任、胎元不固,热迫血行。历代医家均有“产前多热”的观点。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曰:“凡胎热者,血易动,血动者,胎不安,故堕于内热而虚者,亦常有之”[5],指出血热可动胎。临床可表现为妊娠期有或无阴道下血,色鲜红,质黏,失眠多梦,口干舌燥,口苦,小便黄,大便干或黏腻不畅,舌质红有瘀点或瘀斑,苔黄腻,脉滑数等,治疗中酌加黄芩、黄柏、栀子、丹皮等。黄芩、黄柏清热凉血;栀子苦寒入心肺三焦经,具有清热凉血、泻火除烦之效;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伴有阴道出血可酌加仙鹤草、地榆炭、侧柏炭等凉血止血。

2.2 滋阴活血化瘀法

妊娠后,机体脏腑经络阴血下聚于冲任胞宫以养胎元,因此机体常处于阴血不足而阳气偏亢的状态,阴液不足,血液易滞涩而成瘀,瘀久则易化生内热,瘀热相搏日久则又耗伤津血,故阴虚、血热及血瘀三者常可并存于妊娠期。临床可表现为妊娠期有或无阴道下血,色鲜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有瘀点或瘀斑,苔少脉细滑数等。给予以滋阴清热、活血化瘀治疗,常酌加生地黄、麦冬、沙参、葛根、石斛等。生地黄养阴生津、清热凉血;麦冬、沙参养阴清热;石斛滋阴清热;葛根滋阴生津止渴。伴有阴道出血可加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止血。

2.3 暖宫活血化瘀法

素体阳虚,寒从内生,孕后胞脉失于温煦,气血运行不畅,可致寒凝血瘀。临床可表现为妊娠期有或无阴道下血,色暗红,或淋漓不尽,伴小腹冷痛,面色白,形寒肢冷,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滑。《陈素庵妇科补解》中有云:“妇人妊娠伤寒蓄血,胎血宜养,蓄血宜消,补泄互用,可无伤胎之患”[7],可给予暖宫散寒、活血化瘀法。方选《金匮要略》胶艾汤加减,阿胶、艾叶、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甘草等,艾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肾经,可暖胞宫、温补肾阳,温经止血;阿胶味甘性平,质滋熟润,既能滋阴补血又能止血安胎;熟地黄、芍药养血和血,补养肾阴;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具有养血活血、暖宫散寒、止血安胎之功。

3 典型病案

患者王某,32岁,2019年11月27日因“停经56天,阴道出血9天”首诊: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周期30~32 d,经期6 d,量中色红有血块,痛经,喜温喜按,伴有腰酸。末次月经2019年10月3日。9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出血,量少色暗,至今淋漓不尽,伴有腰酸不适,手足冰冷,偶有小腹隐痛,食欲欠佳,二便调,唇暗,舌暗有瘀点,苔薄白,舌下静脉迂曲,脉沉细滑。既往有3次流产病史,2015年孕40多天自然流产,2017年、2018年均为孕8周胚胎停育行清宫术。2019年11月16日查狼疮抗凝物、心磷脂抗体均为阴性,β2糖蛋白抗体IgM 30.67RU/ml(参考范围:0-20RU/ml),蛋白C正常,蛋白S偏低。2019年11月27日行妇科B超示宫内妊娠,胚胎存活,胚芽长约1.8 cm,血β-HCG 144488IU/L,P>60ng/mL。考虑寒凝血瘀证给予胶艾汤加减:当归15 g,川芎10 g,熟地黄15 g,阿胶10 g,艾叶10 g,炒白芍20 g,甘草10 g,苎麻根15 g,棕榈炭15 g,海螵蛸15 g,杜仲10 g,川断10 g,寄生10 g,7剂颗粒剂,开水冲服,每日2次。

2019年12月4日二诊:患者口服中药3 d后出血渐止,无腹痛不适,仍腰酸怕冷,手足冰冷,食欲欠佳,眠可,二便调,口唇仍暗,舌暗仍有瘀点,苔薄白,舌下静脉迂曲,脉沉细滑。查血β-HCG 106222IU/L,P:58.3ng/mL,遂复查B超示宫内妊娠,胚胎存活,胚芽长约2.5 cm(9.2W),左侧子宫动脉RI 0.83,右侧子宫动脉舒张期血流反向。考虑仍为寒凝血瘀证,遂处方:当归15 g,川芎10 g,熟地黄15 g,阿胶10 g,艾叶10 g,杜仲10 g,川断10 g,寄生10 g,三七粉3 g,颗粒剂5剂,开水冲服,每日2次。

2019年12月9日三诊:患者无阴道出血,腰酸、怕冷较前明显好转,无腹痛不适,食欲欠佳,眠可,二便调,口唇仍暗,舌暗仍有瘀点,苔薄白,舌下静脉迂曲,脉沉细滑。查血β-HCG 94308IU/L,P>60ng/mL,再次复查B超示宫内妊娠,胚胎存活,胚芽长约2.9 cm(9.6W),左侧子宫动脉RI:0.89,右侧子宫动脉舒张期血流缺失。考虑血瘀证仍未完全改善,遂守上方加桃仁10 g,5剂颗粒剂,开水冲服,每日2次。

2019年12月14日四诊:患者无阴道出血,腰酸、怕冷较前明显好转,无腹痛不适,无手足冰冷,食欲欠佳,眠可,二便调,口唇暗,舌暗仍有瘀点,苔薄白,舌下静脉迂曲,脉细滑。查血β-HCG:77588IU/L,P>60ng/mL,再次复查B超示宫内妊娠,胚胎存活(相当于10.4周),左右两侧子宫动脉RI分别为0.85/0.92。考虑仍有血瘀证,遂处方:当归15 g,川芎10 g,杜仲10 g,川断10 g,寄生10 g,三七粉3 g,桃仁10 g,10剂。门诊随诊至12月24日孕12周,行B超提示胎儿存活,NT 1.15 mm,双侧子宫动脉RI分别为0.80/0.65。

按:胶艾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8]”该患者既往有3次自然流产病史,首诊根据其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等考虑其为冲任虚损,固摄失职,阴血亏损,胞宫虚寒,故选方胶艾汤。胶艾汤由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7味药组成。本方重在养血通脉,当归与川芍皆有动血之性,似与胎动不安、胎漏出血证不宜。但本方所治血虚有寒之证,因离经之血不归正经停而成瘀,阻塞脉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虚寒难除,只有通养并施,使血充脉和、血归正经,方可除下血之患。其中阿胶补血止血,艾叶温经止血,又可暖胞宫,温补肾阳,二药均能安胎;熟地黄、白芍、当归养血和血,补养肾阴,当归、川芍又可活血以散离经之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暖宫散寒、养血活血、缓痛安胎之功。加苎麻根安胎止血,棕榈炭、海螵蛸收敛止血,杜仲、川断、寄生补肾安胎。二诊时阴道出血止,然B超提示右侧子宫动脉舒张期血流反向,根据舌脉仍提示血瘀证伴有虚寒,遂去苎麻根、棕榈炭、海螵蛸等止血之品,加三七活血祛瘀。三诊时B超仍提示右侧子宫动脉舒张期血流缺失,再加桃仁10 g增加活血祛瘀之功。四诊时患者虚寒之象明显改善,子宫动脉血流状态亦较前改善,遂去阿胶、艾叶等温补之品以防动血,虽虚寒已除然血瘀之象仍存,故继用当归、川芎、三七、桃仁活血祛瘀及补肾安胎之品直至孕12周。

4 结语

历代医家在治疗妊娠病时多忌用活血化瘀之品,因其动胎之故。现代研究表明[9],活血中药可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利于胚胎着床,而对于反复流产患者,适当使用活血中药有助于改善宫腔微循环,亦有利于胚胎的发育。因此临床中应以辨证论治为首要,对血瘀型胎漏、胎动不安患者适当应用活血化瘀药,从小剂量起及根据药物活血祛瘀轻重程度灵活用药,掌握“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使得瘀祛新血生,胎有所养则胎自安。

猜你喜欢
安胎川芎血瘀
消癥安胎汤联合西药在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和胃安胎饮辅助治疗妊娠剧吐的临床观察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补肾安胎饮对肾虚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血瘀体质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