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尊友,兰跃峰,何金铃*
(1.金寨县农技推广中心,安徽金寨 237300;2.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61)
华重楼 [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chinensis(Franch.)Hara.]为百合科(Liliaceae)重楼属(Paris L.)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七叶一枝花,多生于海拔600~3 600 m 的林下阴凉潮湿处、沟谷溪涧边或草丛中[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重楼2 种基源植物之一[2],是云南白药等40 余种中成药产品的重要原料[3-4]。大别山地区是华重楼的主要生长分布地区之一[5]。野生重楼资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重楼的人工栽培日渐兴起。
有关重楼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滇重楼[6-9],而对华重楼的人工栽培研究极少[10-11]。针对大别山区的华重楼人工种植技术研究未见报道。基于此,文中针对大别山区人工栽培华重楼缺乏适用成熟技术的问题,通过对栽种密度与深度的比较试验,自2019 年1—3 月对气温、土温、土壤湿度等连续观测,对华重楼根状茎出苗过程中地下与地上部分生长量进行定期测量,探究华重楼人工栽培的条件与技术模式,以期为山区农民通过人工种植华重楼实现脱贫增收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
试验地位于大别山区金寨县燕子河镇杨树村,海拔约为580 m。区内年平均气温14℃~15℃,年降水量1 325 mm,森林覆盖率87%,有野生重楼生长,亦有农户零星种植。重楼试验地以梯田为主,面积约6 hm2。试验材料为2~4 年生野生华重楼根状茎。
土壤深翻,翻地深度为40~50 cm。于田地中开挖3 条主排水沟渠,深度35~45 cm,围沟深15~25 cm,使围沟相连、围沟和排水沟相通,保证田间排水通畅,避免积水。
栽种深度按照 3、5、10、15 cm 计 4 个设计(1 号样地),栽种密度按照15 cm×15 cm、20 cm×20 cm、25 cm×25 cm、25 cm×30 cm 计 4 个设计(2~5 号样地)。
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于试验地选择5 处土壤温湿度测试点(6~10 号样地),安置5 台清易电子(天津)有限公司JL-01 三温三湿土壤数据采集仪,按照 0、-5、-15 cm 布设 3 种监测深度,数据采集间隔时间为30 min,全天候测量。
华重楼生长量采用各类量尺对株高、根与根茎、叶等进行定期测量(11~15 号样地)。
2.1.1 种植密度结果分析。在设定的4 个样地中,2号样地种植3 年生根状茎,3 号和4 号样地为4~5年生根状茎,5 号样地为5 年以上根状茎。2 号样地种植密度为15 cm×15 cm,植株掌状复叶宽度15.90 cm,株间叶片基本不重叠;3 号样地种植密度为20 cm×20 cm,植株掌状复叶宽度21.06 cm,株间叶片不重叠,而4 号样地的掌状复叶宽度为22.92 cm,小于植株密度25 cm×25 cm;5 号样地栽种密度为30 cm×25 cm,植株掌状复叶宽度达到31.69 cm,株间叶片基本不重叠。
2.1.2 植株生长变化量。从表2 可知,各样地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植株株高、叶长和叶宽在一周内生长变化量,以及早期各样地植株出苗情况存在差异性。11号样地出苗较早,早期出苗率达到了75.6 %,明显高于其他地块;14 号与15 号样地的早期出苗情况相近,均达到了64 %左右;12 号样地的植株生长情况虽处于良好水平,但早期出苗情况却低于14 号和15 号样地,仅达到了39.5 %的出苗率;而13 号样地的早期出苗情况最差,出苗时间较晚且出苗较慢,早期出苗情况远低于其他地块,其早期出苗率仅有15.3 %。11 号样地的植株生长发育情况整体较好,株高、叶长和叶宽整体优于其他样地。13 号样地的植株生长发育最慢,株高、叶长和叶宽的生长量整体均处于较低水平。
表1 种植密度情况
表2 不同样地植株增长量
2.1.3 各部位生长量差异性分析。华重楼株高差异性 F=11.86,p=1.51×10-4<0.01,分析结果可靠,株高具有显著差异性;叶宽差异性F=4.00,p=0.02<0.05,分析结果可靠,叶宽具有显著差异性;叶长关系,p=0.19>0.05,不能证明其差异性(表 3)。
表3 生长量关系变异分析
2.2.1 冬季土壤温度测定结果。1—2 月适值严冬,-5 cm 处土壤最低温走势情况见图1。其中8 号样地处于较阴湿区域,且由于田块周边竹林影响,日照时数低于其他区域,1—2 月的温度整体低于6 号和7号样地,最低温为0.5℃,6 号和7 号样地的最低温情况相差不大,且最低温均为0.7℃。3 处样地该土层的冬季土壤最低温,均高于0℃,且大部分日期最低温均不低于1℃,未出现上冻情况且田间调查未发现植株根茎有冻伤情况。
图1 土表下5 cm 处1—2 月日最低温
2.2.2 苗期土壤温度测定结果。出苗期前10 d 内不同土层深度的平均温差明显。其中,0 cm(土表层)的温度变化幅度最大,日平均温差最高,而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温差变化幅度变小,-15 cm 处的土壤温差最小。-5 cm 处土壤为大部分植株块茎活动区,8号、9 号和10 号样地温差相近且高于6 号和7 号样地;6 号样地的表层土壤温差和-5 cm 处土壤温差均属最低。
2.2.3 苗期土壤湿度测定结果。3 种深度土层的土壤日平均湿度相差较大(图3),土表层的土壤湿度最低。6 号样地的土表层湿度明显高于其他样地,而-5 cm 处和-15 cm 处的土壤湿度却处于较低水平;-5 cm 处6 号、7 号和9 号样地的土壤湿度较低且较接近,8 号和10 号样地的土壤湿度则处于较高水平;-15 cm 处的土壤湿度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该深度土层的6 号和10 号样地的土壤湿度接近且处于较低水平,7 号和9 号样地的土壤湿度则处于一种过高的水平,8 号样地的土壤湿度也处于一种较高的水平,整体湿度均较高。
2.2.4 土壤环境因素关系分析。各样地所对应深度的土壤平均温度及温差的差异性见表4。其中3 种深度土层的土壤日平均温度,各样地虽有不同,但各组间差异不明显,其中-5 cm 处土壤日平均温度只有 6 号、7 号和 10 号样地达到 10℃以上;8 号样地的土表层日平均温度虽然达到了12℃,但其土表下的土壤日平均温度最低。各样地土表下的土壤温差虽有高低,但各点差异不显著;土表层土壤温差各组间差异较明显,其中6 号样地的温差最低,为17.02℃,显著低于9 号样地的土表温差;9 号样地的温差最大,达24.73℃,但仅与6 号样地差异显著;只有7 号和9 号样地的土表温差达20℃以上。
图2 各样地土壤温差
图3 各样地土壤日平均湿度
各样地所对应深度的土壤平均湿度的差异性见表5。其中6 号地土壤表层平均湿度达到了41.5%,显著高于其他样地的土壤表层平均湿度,其余各样地土表层土壤湿度差异不显著,9 号样地土壤表层湿度最低,仅有12.55%;-5 cm 处各样地土壤湿度不尽相同,8 号和10 号样地的该处土壤湿度最高,达6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样地土壤湿度,其他3 处样地的土壤湿度仅略高于50%,且各样地差异不显著;-15 cm 土壤湿度均有提升,而6 号样地该处土壤湿度处于最低值,仅为67.07%,与10 号样地的土壤湿度(68.46%)差异不明显,此二处样地的土壤湿度均显著低于7 号、8 号和10 号样地的土壤湿度;该深度土壤湿度,以7 号样地最高,为94.79%,显著高于其他各样地,9 号样地略低,为88.23%且显著高于其他3 处样地的土壤湿度,8 号样地的土壤湿度处于中等,为77.96%,显著低于7 号和9 号样地,显著高于6 号和10 号样地。
表4 各样地土壤平均温度和温差差异性 ℃
表5 各样地土壤平均湿度 %
表6 不同深度土壤温湿度相关性
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温湿度间的相关性见表6。其中土表层、-5 cm 和-15 cm 处的土壤温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表现为极显著关系,-5 cm 处的土壤温度对-15 cm 处的土壤温度影响更大;土表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土表层的土壤湿度与-5 cm 和-15 cm 处的土壤温度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5 cm 和-15 cm 处的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是-5 cm 处的土壤湿度与土表的土壤温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15 cm 处的土壤湿度与其他指标均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华重楼为浅根系植物,在大别山区实行华重楼人工栽培需综合考虑环境条件的影响,土壤湿度以50%~60%为宜,土壤以疏松壤土为最好。栽种深度既要保证根状茎能够正常越冬不会出现冻害,又要考虑早春不影响植株出苗,以土表下5 cm 处为适宜。冬季覆盖落叶,有利于对土壤保温。采用不同年限的华重楼根状茎栽种,其种植密度以植株生长后互补重叠为宜,3 年生以下的植株株行距宜为15 cm×15 cm,栽种密度以330 000 株/hm2为宜,次年在植株冬季倒苗后可进行间苗移栽;最大株行距30 cm×25 cm,最小栽种密度99 00 株/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