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当前甘肃地区的珍稀雉类多样性调查与保护

2021-03-29 17:00:54李琴霞刘改香褚建国李勇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保护

李琴霞 刘改香 褚建国 李勇

摘要 以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雉类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的方法对该区域珍稀雉类种群进行系统地调查,分析该区域珍稀雉类多样性及分布情况,获得该区域珍稀雉类多样性的第一手详实资料,并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保护珍稀雉类的方法,旨在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监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珍稀雉类;多样性调查;保护

中图分类号:Q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11–0096–02

甘肃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着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整个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珍稀雉类栖息地范围逐渐缩小。基于此,在分析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雉类生存环境和开展多样性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强化对珍稀雉类保护的对策,旨在为该地区鸟类的稳定、可持续繁殖提供支持。

1 甘肃莲花山珍稀雉类概述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定西市的康乐、临潭、卓尼、渭源、临洮五县交界处,莲花山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已记录的鳥类达到170多种,具有极丰富的鸟类多样性,是中国特有鸟类集中的地区。在雉类、山雀类、鸦雀类等诸多鸟类类群中,许多种群是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的物种。特别是雉类,在莲花山保护区的高山针叶林中,生活着绿尾虹雉、雉鹑、血雉、蓝马鸡等许多特有珍稀雉类种群。

2 珍稀雉类多样性调查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样线调查 按照区域内不同植被类型设置调查样线。所有调查均选在天气良好的条件下进行,时间为日出或日落前后3 h左右,具体按照珍稀雉类活动高峰期确定。具体设计方案如下所示。

(1)调查样线覆盖本区域所有的生境类型,包括森林、草甸、灌丛、农田、村庄、城镇、人工林、河流、湖泊等。

(2)在崎岖山地或片段化生境,用样点法代替样线法调查,样点间距离不小于200 m;每2~3个观测者为1组,使用单筒或双筒望远镜进行观察,沿着固定的线路行走,观测时行进速度1.5~3.0 km/h。样线选择根据生境类型和地形设置,各样线互不重叠。每个重点监测网格选择2条样线,每条样线约2 km。选用不限宽度的记录方法,记录看见或听见的样线两侧的珍稀雉类。珍稀雉类野外调查时拍摄生境、鸟种照片和地面痕迹,包括羽毛和粪便。

(3)生境照片每条样线不少于5张,每个样点不少于1张。鸟种照片要求能准确反映出该鸟种的外在形态特征,每张照片的属性信息应包括拍摄日期、时间、样点的地理位置。繁殖季节大部分鸟类都有领域行为,回放各种潜在的雉类叫声,如有回应并且录音记录,另外对珍稀雉类调查过程中结合村民访问、观鸟群众收集信息等方法评估重点调查物种数量。

(4)室内工作:每次室外工作都进行对应的室内工作,调查整理表格和照片资料信息,对野外个体进行鉴定;分析调查数据信息,完成物种多样性评估;编制物种名录、绘制图件信息等。

2.1.2 红外相机监测 将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面积一致的不同的网格,每个网格中使用数码红外相机对珍稀雉类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将相机设置在动物痕迹较多的地点,相机设好之后,记录相机放置的日期、GPS 位点、海拔等信息。

室外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包含以下2个方面:(1)取样设计。将保护区划分为1 km×1 km 的网格,每个网格内放置1 台相机,每台相机放置1 个月,两台相机至少相距100 m。(2)红外相机设置。使用ScoutGuard Trail Camera SG550数码相机,相机拍摄照片为500万像素以上,连续2次拍照最短时间间隔为1 s。将相机设置在雉类痕迹较多的地点 ,相机固定于离地面5~80 cm的树干上,相机镜头基本与地面平行。

室内工作: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下载到计算机后,按照生境表编号建立文件夹,分别将每台相机中每个地点上所拍摄的照片存入对应的文件夹,以使照片与生境表相对应。

2.2 研究技术指标

(1)完成该保护区珍稀雉类多样性编目,包括珍稀雉类的种类、分布、种群数量及密度、生境类型及面积、威胁因素、保护现状等。

(2)编制出当地重点珍稀雉类名录。

(3)分析珍稀雉类多样性时间动态变化原因,针对受威胁情况,相应地提出对区域珍稀雉类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3 对珍稀雉类保护的对策

3.1 扩大自然保护区域的范围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以外的森林遭受长期的采伐和破坏,因而整个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处于相互隔离和碎片化的状态[1]。海拔2 800 m以下的区域是珍稀雉类的主要活动分布区域,该保护区周边区域的人口密度比较大、耕地较多、人类活动较频繁。因而是珍稀雉类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以斑尾榛鸡为研究对象,斑尾榛鸡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猎捕斑尾榛鸡会遭受到国家的惩罚。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珍稀雉类的成长发展,需要相关人员采取积极的措施扩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通过加强保护区管护工作能够在总体上保护珍稀雉类的质量,使得珍稀雉类的数量变得稳定[2]。

保护区管护部门应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强化区域合作,加大保护区联合管护力度,在珍稀雉类保护工作方面积极努力。在未来,大力争取政府部门加大对生物走廊带建设的投入,在保护区域和各个片区之间打造出生物走廊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扩大珍稀雉类的栖息地,促进鸟类的基因交流,减少珍稀雉类生存孤岛现象[3]。

3.2 构建社区共建机制来保护珍稀雉类

甘肃莲花自然保护区域具有丰富的民间保护传统,这些民间保护传统对珍稀雉类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莲花山是甘肃地区重要的风景林,以山地森林景观为主体,资源类型齐全。在发展的过程中以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存在较多的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景观林等。为了能够为珍稀雉类的成长创设适宜的栖息地,需要强化对这些保护林的利用。在弘扬民间保护传统的过程中,通过社区共建措施,与地方村社建立联防机构来强化社区群众的自觉保护意识,并在整个保护区的天然林、生态公益林区域严格禁止狩猎鸟类[4]。

3.3 强化珍稀雉类物种研究和栖息地管理

鸟类栖息地是鸟类能够生存的空间,是鸟类个体、种群或群落完成生活史中某一阶段所需的环境类型。莲花山保護区作为“中国濒危雉类研究基地”,区域内的珍稀雉类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珍稀雉类的保护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斑尾榛鸡、血雉、蓝马鸡等珍稀雉类的研究,全面收集珍稀雉类的生物学、生态学信息,了解珍稀雉类的成长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策略,并在这个过程中应强化对栖息地内部食物、隐蔽物的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栖息地内珍稀雉类的环境容纳量。

3.4 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惩处非法狩猎行为

甘肃莲花自然保护区地处农牧交错地带,区域内有汉、回、藏等多民族居住,交通通讯相对闭塞、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山区仍然保留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存在靠山吃山思想,珍稀雉类是区域内群众重要的捕猎对象,在市场利益的诱惑下区内群众的偷猎行为会严重威胁珍稀雉类的生存。

保护区执法人员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查处野生动物偷猎案件上,对违法捕猎珍稀雉类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与此同时,强化法律知识宣传,引导当地群众严格按照规范的法律法规禁止捕猎珍稀雉类的行为。

4 结束语

珍稀雉类是甘肃地区独特的资源,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保护区和当地民众要加强对珍稀雉类保护的重视,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为珍稀雉类的成长创设适宜的条件,选择恰当的方式帮助各地区前来观鸟的游客了解珍稀雉类,营造和谐的、爱惜珍稀雉类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方健惠.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珍稀蝶类生物学及昆虫多样性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2] 赵俊川,杨明明.甘肃陇南地区珍稀动物物种的调查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4):67-69.

[3] 方健惠.以绢蝶为代表的甘肃南部地区蝶类生物学、多样性及区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4] 史赟斌.甘肃黑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分析与保护策略研究[J].甘肃科技,2020,36(8):7-9.

责任编辑:黄艳飞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Rare Pheasants in Gansu Province

LI Qin-xia et al(Gansu Lianhu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Center, Kangle, Gansu 731500)

Abstract Taking the rare pheasants in Lianhu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Gans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opulation of rare pheasants in this area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ransect survey and infrared camera monitoring, the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are pheasants in this area were found out, and the first-hand detailed data of the diversity of rare pheasants in this area we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of protecting rare pheasants, in order to greatly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Key words Lianhuashan nature reserve; Rare pheasants; Diversity survey; Protection

基金项目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科技计划项目“甘肃莲花山珍稀雉类多样性调查研究”(2020kj059)。

作者简介 李琴霞(1977—)女,甘肃临洮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保护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8-19

猜你喜欢
保护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9:34
从四会古法造纸工艺的传承谈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电镀废水中水回用RO膜清洗及保护方法探究
提高电子防雷避雷和保护成效的几点思考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5:56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17:50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49:07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7:58:52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