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群
摘 要:高职院校开设“非遗”课程有利于学生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增加专业技术经验,充实基本专业素质,促使高职学生形成技术型职业理想,同时帮助高职学生充分认识专业性质,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高职;非遗课程;意义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 “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要求: “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 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在这样的要求和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教育方面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专业教学课程中增设了“非遗”课程。
1、高职“非遗”课程的基本作用
1.1丰富工科专业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某些工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只重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轻人文素养,难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学生除了专业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会,又何以能把非遗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专业中呢?随着高职招生结构的变化,高职生源来源广泛,素质参差不齐,为了突出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在加强学生多方面的技能的同时,强化核心技能,使高职学生在具有“高技能”的同时,成为合格的“综合型技术人才”,从而实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让“非遗”课程类的地方优秀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课程,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的提高,更是为“非遗”的发展着想。
1.2提升高职学生通识技能
对高职学生提高通识技能培养,可以提高专业核心素质,从而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高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通识技能,就需要通过增加与专业相近的专业课程,促进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基础知识的吸收和专业技术经验的理解。“非遗”课程的开设和发展,有利于高职专业学生了解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通过专业的视角去看待非遗项目,在实例之中提高专业技术。“非遗”项目有很多巧妙的技术,比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对此可以思考如何将智能制造运用其中,从而提高数控技术应用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如何在相对统一与个性的“非遗”文化中寻找设计、制作、质量相互控制的因素,从而达到合理的平衡。
1.3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质
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尤为重要,在传统观念中,对于工科学生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非遗”课程的引入,工科学生在接受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还可以接受传统的优秀人文素质影响,既可以促进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个人的文化素质提升。特别是现代工业体系中,进一步强调在机械工业生产发展中,充分考虑人文、环境等因素,又要充分实现人机工程、环境工程。引入“非遗”课程,不但能提高职工科学生的专业核心素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高职“非遗”课程意义探析
高职“非遗”课程的引入是教育与非遗项目的结合,为充分实现“非遗”课程的价值,具备相关条件的职业院校要积极响应,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和技术核心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队伍,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开展合作。高职院校开展“非遗”课程的意义在于“传承技术、传播艺术”,通过非遗技术的引用与学习来塑造高职学生的技术型职业理想。
2.1传承技术
2.1.1生活技术
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实践技术应用中,还是在技术设计创造中,都离不开好的生活态度和技术的保证,尤其是对于职业的态度和情感投入度高的职业技术型人才。进入新时代以来,各行各业对于技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职业分工精细化,工匠精神呼唤,所以高职院校学生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通过“非遗”课程的实践,高职学生可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职业技术要求,在生活中,坚守职业理想、坚守职业操守,形成良好的生活技术,通过生活技术的培养来实现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2021年3月9日,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工业文化普及基地、工业科技与文化科普基地在我校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体验活动。成工职院通识学院的全体女老师在青黛布丹工作室罗老师的带领下,饶有兴趣地用绳子捆扎布包和围巾,再将之浸入以板蓝根为原料的蓝色植物染料中,然后晾晒、洗净、晾干,最后呈现出美轮美奂每一幅在纹理和图案上都独一无二的作品,老师们流露出难以置信的惊喜。身经百事的老师尚且如此,如果“扎染”进入课堂,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轻学子们,会是怎样的状态呢?我相信他们会“染”出更不一样的绚丽生活,传承非遗的文化精神,传递温暖的人文情怀。)
2.1.2生产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体系对高质量的要求,对分工愈加精细,多行业的相互穿插合作,需要每一位从业者具有广泛的专业基础、扎实的专业技能。高职学生,不能再一味从事于单一专业工作,要从单一的操作型向综合技能型转换,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引入“非遗”课程的高职课堂,对于高职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具有生产技术启示作用。比如名扬大江南北的扬州古琴演奏中没有像现代一样的多种乐器合奏,每一位演奏者需要根据整体的需求,来调节演奏器具,调节演奏节奏,更有甚者,不仅是优秀的演奏者又是“斫琴师”,为追求符合个性需求的琴而具备高超的技艺。对于多数“斫琴师”而言,基本上都能知晓古琴的基本演奏,在特殊情况下,“斫琴者”能够精通操琴,像古代文人雅士一样,不但具有良好的生产技术,又具有很好的生活技术。借助现代发达的工业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尝试研究开发,也是非遗项目进入课堂带来的启示。某年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栏目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节目,智能机器人与高超钢琴师同台演奏的技艺比试,这就又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怎样将现代的先进技术与非遗项目结合,使之传承光大。
2.2传播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职课堂,在高职课堂上展现风采,这对高职学生形成很好的艺术熏陶。自古以来,非遗项目的流传主要是通过“师徒制”形式开展,这就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利于其发扬光大。为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职教育中,大力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与非遗课程相关
非遗项目进课堂形成“非遗”课程,规范了教学要素,以现代先进教学的方式,促进教与学的相互交融。等到条件成熟,再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在地方高职院中,开展大师工作室等形式,在保留传统“师徒制”的优点的同时,又引入现代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力。
3结论
高職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思政课程的途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可观赏的项目展现课堂的活力,非遗项目进课堂就很典型。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非遗”引入课堂更容易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一方面可以走进博物馆,对非遗进行储存式的保存,保存非遗的历史文化记忆,并为展示、研究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是传承、传播,推动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非遗项目进课堂,在发挥非遗项目教育资源优势的同时,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才培养、传播途径扩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各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开设“非遗”课程,具有丰富课程结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通识技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帅.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教学的探究[J].美术大观,2018( 07) : 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