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慧
摘 要:共产主义学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占据大量篇幅,实现共产主义更是马克思主义力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所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共产主义思想也历经了一个从有所欠缺到逐步完善的过程。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一文中就萌发了有关共产主义的思考,这些历史远见经过后来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在《共产党宣言》中趋于成熟,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不断添砖加瓦。本文通过对馬克思早期著作的重读,深入剖析其中的共产主义要素,追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以更加明确这一重要思想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共产主义;马克思;私有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宏大视野中,共产主义不只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这种体系指导下的实际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理想的社会形态。首先,共产主义代表着一种高级形态的社会制度。以历史规律为基点,马克思对其基本特征和现实前景做了科学预见。其次,共产主义是一项实践运动。共产主义不是远离世俗的“乌托邦”,它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它的最终完成需要付诸现实的努力。最后,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指向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力求走出社会贫困,消灭私有制,从而使全人类获得普遍的自由发展。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萌芽于《德法年鉴》,最终成就于标志性著作《共产党宣言》,这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哲学领域的空前变革,即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境界。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诞生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任何一种思想都不可能凭空而生,都扎根于深厚的经济事实之中,都附着在深刻的历史背景之下。19世纪40年代起,资本主义在欧洲主要国家迅速占领一席之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已经充分显露,触发了经济危机的蔓延,两大阶级间的斗争开始尖锐。此时工人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朝自为阶级转变,为反对封建专制和资本压迫,为争取人类的彻底解放发起了抗争。概言之,产业革命所引发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关系的剧烈变革,为经典作家们开辟真理之路创造了客观现实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活动是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紧密相连的。这一时期,他们发生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思想和立场的转变,并开始作为自觉的共产主义者进行活动。随着三大工人运动的相继失败,针对当时盛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都无力领导革命实践的情况,他们敏锐捕捉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深刻总结工人运动的有益经验,始终坚定反对各派的错误思想,正式开启了对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便是回应现实之需的必然结果,它的诞生是时代转换的必然诉求,为人类解放的事业埋下了革命火种。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共产主义思想产生重大启发。当时,马克思意识到了黑格尔体系中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思想,以绝对精神为逻辑起点就是黑格尔不断自我否定的哲学体系,这个精神实体在运动中通过对自身的否定而体现为自我前进、自我反思,再经由否定的否定,使其本身外化为自然界,异化现象决定了又必须依靠自我意识进行扬弃,最后又回归到精神,继续地发展运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逻辑描述正是对辩证法的借鉴和继承,他运用相似的思维方式将共产主义视作动态过程,共产主义包含了整个历史的运动过程,能使它不断地自我否定而向前发展。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深刻影响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表述和阐发。费尔巴哈人本学最基本的命题是人是世界上最本原的存在,是集思维和存在之统一。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观点认为,“单个的人是孤独的不幸的人,人类个体的幸福绝不存在于他们的对立和分离之中,而只能存在于他们的联合和共存之中。”[1]马克思立足实践阐明人与社会同存,应从现存的社会状态来理解人,私有制带来了人的异化,同时这也是人证实自我的必经阶段。在谈到人的异化现象时,提出要使人实现合乎人类本性自觉的复归。虽然不彻底的费尔巴哈痕迹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随处可见,但这些极具启蒙意义的思想为后来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明确了一定的方向。
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理论原料。空想社会主义呈现出三段式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即16至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莫尔和康帕内拉抒发了许多对建立公有制社会的进步构想。第二阶段则是到达了理性探讨层面的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摩莱里、马布利等开始论证构建符合人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第三阶段即19世纪初,为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该学说后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先声。空想社会主义的可贵之处在于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转而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思考和期许。而空想之所以会成为空想,是因为这些空想者始终是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立场上,认识不到新生无产阶级的力量,最终也只能得出“一种折中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因而他们的理想社会也不能实现[2]。
二、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德法年鉴》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萌芽
阐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是迥然相异的两种运动。马克思早年在《德法年鉴》发表的两篇文章的主题都是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清算了青年黑格尔派将现实问题的解决寄托于精神领域的错误,揭示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本质“颠倒的世界意识”,从宗教批判过渡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3]。马克思指出,青年黑格尔派抽离社会历史事实去空谈人的解放,认为只借助哲学批判就能改变社会现状,理论也可作为政治解放的先导,进而上升至人的解放。实际上,他们谈及的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从根本上是为私有制辩护,这与“普遍的人的解放”的追求相距甚远。
首次点明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马克思明确提出承担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只能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群体代表的是社会整体利益,无产阶级本是资本主义工业运动的产物,他们没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这样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另外,广大无产阶级必须充分利用哲学这一理论武器,才能完成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因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化作强大的物质力量。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先行,但资产阶级革命的有限性使其无法确保能建立起真正人的社会,只有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使人成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体。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是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支配下的,他进行了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并且依靠什么力量实现人类解放的思考,初步探讨了共产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问题。但这时主要是在哲学基础上的论证,只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的内部,社会主义才能由空想变为科学。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
以异化劳动理论为研究起点,批判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劳动本是人们创造自我价值的确证,但把劳动置于资本主义条件下时,却演变成为支配人的异化力量,是劳动者正在从事的但反过来摧残他们的劳动。该理论称异化劳动,具备四重规定性:第一,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对立。第二,工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同人相分离。资本家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使工人获得劳动成果的小部分,却无偿占有了余下的绝大部分。这样一来,资本便依仗特权压迫着劳动。马克思从谴责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统治人的现象入手,说明扬弃异化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势在必行。
异化劳动是造成私有制和私有财产出现的原因,私有财产的本质出于异化劳动,而私有财产又延续了异化劳动的发生,因而只有完成消灭私有制的运动,才能彻底结束异化劳动,建立起真正人的社会。此外,马克思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认为应当辩证地看待私有财产,而不是一味局限在普遍化观念上,未来社会定然不会排斥人类创造的积极成果。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和“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解放[4]。再者共产主义绝不以物的占有为归宿,而是落于人本身[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表达的共产主义思想已经开始从政治经济学中汲取营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现象进行剖析,指出共产主义的条件和根据离不开现实的社会运动。可是这一时期他尚未摆脱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这里的逻辑起点依旧是抽象的人,共产主义的得出,并不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出发,而是以人的理想本质的复归为追求[5]。据此,该文本开启了马克思对科学世界观前无古人式的探索,与以往学说相比有了更大的进步意义。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逐渐成熟
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概括。唯物史观的立足点是“现实的个人”,现实的具体的人及其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6]。马克思考察得出,人们最基本的活动是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发生的交往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他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辨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变迁的内在根源,指出资本主义交往形式已经化为阻隔生产力解放的桎梏,结果便要由激烈的阶级斗争进阶到空前的社会革命。为此,共产主义运动必须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的基础,达成每个人通过联合而获得自由的“真正的共同体”,只有进入到共产主义阶段,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主活动[7]。
世界历史学说使共产主义的实现得以可能。《德意志意识形态》还专门提到了“世界历史”的论断,当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时,各民族不由地发生普遍交往和细化分工,使得封闭孤立的地域性历史往普遍联系的世界历史演变。共产主义理想从始至终面向全人类的普遍幸福,世界历史促使人类共同体的存在成为现实,因而是为共产主义的胜利开辟新路。共产主义作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事业就是要突破地域壁垒和民族隔阂。其中,资本主义积累的发达生产力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增加现实可行性,无产阶级是推动此项事业坚不可摧的力量队伍。
与以往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不再满足于利用哲学武器简单地解释和反映客观世界,而是重新审视人类历史规律,逐步迈向改造现存社会的实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的描述更趋向现实与合理,抓住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交往形式间固化矛盾,将共产主义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和实现路径高度明确化。马克思正视社会矛盾,结合具体的阶级关系,选择将意识形态的基础归于现实历史,这时的共产主义思想已经达到了科学的高度。
(四)《共产党宣言》中共产主义思想的阐发及确立
首先,客观评价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未来走向。资产阶级的历史存在确有其合理性,他们利用新的生产方式推翻了封建社会制度,并且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生产力总和的发达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壮大创造机遇,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日益扩大,社会历史正走向世界历史。可是,资本主义社会蕴藏的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促使经济危机频发,从侧面反映了变革资本主義现存生产关系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实质上这也是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使然。
其次,清楚阐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关系。工人阶级是革命中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因为他们总是社会里最不起眼的底层民众,是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主要对象。同时,他们又代表着更进步的生产力,并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如此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旧世界的掘墓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资产阶级对财富的无止境追求推动生产力的不断扩张,从而激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之现代生产力的无限发展,又会引起无产阶级队伍的愈加集中和壮大,最终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著名论断。
最后,深度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和共产主义的未来前景。无产阶级必须首先用革命手段来摧毁资产阶级统治,再依仗自己的政治统治,把全部资本和生产资料都紧攥在人民手中,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以为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共产党宣言》里用精辟的语言概括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也就是说,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为了共产主义,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
正是在《共产党宣言》中,经典作家们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眼光,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将共产主义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论证了共产主义终将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彻底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则界限,在世界人民的热切期盼下勾勒出一幅尽显美好与真实的社会图景,使共产主义思想有了更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它的问世为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推进共产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明确方向
尽管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矛盾过程,但寻求人类自由和幸福的初衷始终未曾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不能不说是对我们党不懈践行社会主义和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强有力宣示。经典著作中阐述的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长期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践检验中确证为真理,在观察和审视当今世界的变化上,在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病上,更重要的是在指导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事业的开拓上显示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
(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伟大的思想之所以能称之为伟大,是因为它一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得以修正、补充和开拓。重新追溯共产主义理论的历史源头和发展轨迹,厘清它的逻辑演变历程,对于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具有实际意义。在理解共产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人民的理论修养,保证新时代文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以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文化领域中各种思想交织叠加,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沃土,必须因时制宜地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倾向做斗争。
(三)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
先进性是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共产党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作为行动旗帜,坚持把实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共产主义作为根本奋斗目标,做人民利益的最忠实代表,方能立足时代前列。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壮阔事业仍需后来者为之奋斗,它的实现必将是一个满布荆棘的漫长历史过程,身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共产党人始终不曾懈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序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整体实力、人民的幸福感获得大幅跃升,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力量日益彰显。能够相信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必将随实践迈向新生。
參考文献:
[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张艳宏,徐成芳.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学主题及现实意义[J].理论导刊,2016(3).
[5]郝保权.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内在逻辑[J].科学社会主义,2015(6).
[6]贾建芳.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3).
[7]杨静,刘建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探究[J].理论观察,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