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艺术交融:中共在海陆丰的革命音乐活动

2021-03-28 02:23梅世昌
红广角 2021年1期
关键词:海陆丰中国共产党政治

梅世昌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海陆丰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建立起了海陆丰工农苏维埃政权。革命期间,中共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创造性地把握住了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利用音乐艺术作为载体,创作和引入一系列颇具革命性质的音乐作品,从而得以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针政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海陆丰的广大人民群众,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进而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政治;艺术;中国共产党;海陆丰;革命音乐

毛泽东曾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革命音乐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呈现方式,“革命的歌曲是革命军的‘生命素,是他的无可抵御的炮火刀剑,是他的无限的生力军的源泉”,革命音乐是团结、教育人民并鼓舞其斗志的革命利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海陆丰以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而著称,1926年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丛刊》的序言中给予了海陆丰农民运动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陈炯明的故乡,历来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猬集的海丰县,自从有了五万户二十五万人之县农民协会,便比广东任何县都要清明——县知事不敢为恶,征收官吏不敢额外刮钱,全县没有土匪,土豪劣绅鱼肉人民的事几乎绝迹。”在1921—1933年间的海陆丰地区,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农会、工农苏维埃政权,都十分重视文艺工作,普遍组织并开展了各项革命文艺活动,而革命音乐活动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文艺活动的是,革命音乐活动以音乐的独特语言形式加上平易近人的声调韵律而独树一帜。中共在海陆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期间,不仅催生了众多带有地方特色的优秀革命音乐作品,而且还引入了众多带有革命性质的影响深远的音乐作品,进而深刻教育并引导了海陆丰广大人民群众,极大地鼓舞了其革命斗志,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共方针政策的传播,从而间接地支援了海陆丰地区的革命斗争。学术界对海陆丰革命音乐活动以及海陆丰音乐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亦有不足之处。首先,学术界对于中共在海陆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的缘由分析需要进一步深入;其次,对于中共在海陆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的具体实践梳理还有待强化;最后,对于海陆丰革命音乐活动的影响及其意义的分析仍然需要加强。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上述问题作一些分析、补充和拓展。

一、海陆丰革命音乐活动开展的缘由

中共在海陆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探索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人而行,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总结之后,逐步兴起并推广开来的。具体而言有如下重要因素:一是中共将音乐艺术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途径是開展海陆丰革命音乐活动的重要前提;二是海陆丰璀璨的音乐文化积淀给中共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奠定了丰厚的音乐文化基础;三是海陆丰人民群众的文化习俗成为中共开展革命音乐活动的客观考量。

(一)中共将音乐艺术作为宣传路径是重要前提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1921—1933年间,受过共产主义思想洗礼的众多知识分子都非常重视革命思想的宣传,尝试运用音乐艺术的手段去传播中共的方针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尽管他们不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但却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传播路径,这是中共得以在海陆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的重要前提。

早在中共成立前夕的1921年4月底5月初,中国工人第一次五一劳动节纪念大会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召开。在纪念大会上,“劳动补习学校的学生们就排成整齐的队伍,精神焕发地走上台去,唱起五一纪念歌来”。可以说,这样的革命音乐是当时的广大群众“从来没见过没听过的”,台下的听众“不由得心里都震动起来。歌声一落,台下顿时爆发了排山倒海似的掌声和欢呼声”。这种情形彰显了革命音乐活动的感召力是空前的。

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从莫斯科带回直译俄文的《国际歌》,发表在复刊的《新青年》第一期上,直言《国际歌》“自一八七〇年后已成为一切社会党的党歌”。不仅如此,瞿秋白还创作了中国早期工农革命歌曲《赤潮曲》。1923年11月30日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党报》刊印《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针对宣传工作,决议案明确提出了“当尽力编著通俗的问答的歌谣的小册子”,这标志着中共开始将音乐艺术作为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随后的革命斗争当中,众多中共党员以及在中共影响下的进步人士、革命群众开始尝试编写以及教唱革命歌曲。1925年五卅运动中,在瞿秋白的倡导下,工人阶级将《五色国旗当中飘》和《五卅运动》等一批以传统民间小调配填的革命音乐作品传唱开来。1926年12月,由李求实主编的《革命歌声》应运而生,成为中共以音乐作为媒介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它收纳的国内外15首革命音乐作品成为中共宣传革命的重要艺术曲目。其中的《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国民革命歌》先后传入海陆丰,对于中共在海陆丰开展的革命音乐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海陆丰革命音乐活动广泛而深入开展。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共的革命音乐活动并没有因为革命转入低潮而陷入低迷。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7—1934年期间,中共的革命音乐活动伴随着各地的武装起义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而逐步深入,中共相关领导人还亲自参与了革命音乐活动。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经常教红军官兵和当地群众唱《国际歌》,并且在他的倡导下,“齐唱《国际歌》被正式纳入工农革命军中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之中”。1929年,古田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明确“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

海陆丰革命音乐活动处于全国革命歌咏活动蓬勃开展的大背景之下,中共对于运用音乐艺术手段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视,使得海陆丰革命歌咏活动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入,能够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广泛深入地传播革命思想。

(二)海陆丰音乐文化积淀为革命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厚素材

海陆丰漫长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当地的民间音乐、道教音乐极其丰富,不论是音乐的题材还是音乐作品的种类,极具多样化特征,这为中共开展革命音乐活动提供了丰厚的音乐文化基础。

一方面,“音乐活动是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之一”,从一定意义而言,音樂抒发了人们的诉求,充实了人们精神层面的生活,故音乐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听觉艺术。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陆丰地区就已经有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当地人民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当中,诞生了大量的民间音乐作品,“尤以渔歌和山歌最为突出”。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和沉淀,海陆丰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其中大量的音乐作品都源自民间的歌谣、民谣,“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重要的是“内容都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实践各方面紧密相关,所以它所表达的都是原汁原味,真情实感”,既符合当地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也十分迎合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共开展革命音乐活动提供了重要的音乐文化基础。

另一方面,海陆丰地区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为中共开展革命音乐活动提供了非常丰厚的创作素材。1921—1934年间,中国共产党人和海陆丰的广大人民群众根据当地人民的审美习俗,创作了大量带有浓郁地方风味的革命音乐作品。这一系列革命音乐作品实质上都是在海陆丰当地山歌、渔歌等流传甚广的音乐作品基础之上改编而来的,不仅迎合了海陆丰人民群众的审美口味,而且还推进了革命音乐作品的传播。例如,1922年创作的《五一劳动节歌》就是在当地民间小调《剪剪花》的基础上重新填词而成;流行于1924年的革命歌曲《工农听说起》也是参考了海丰地方戏曲“白字戏”唱腔,填上全新的革命歌词创作而成;1928年元旦革命音乐作品《红色妇女》应时而生,“曲调近似海丰民间唢呐曲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地民间音乐作品的再度改编;1928—1929年间,流行于海丰县的《婚姻自由歌》实质上采用了海丰县鹅埠山歌填词而来。由此可见,海陆丰地区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作品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

综上所述,海陆丰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给予了中共开展革命音乐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而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则为海陆丰革命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音乐素材。

(三)海陆丰人民文化习俗是开展革命音乐活动的重要诱因

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尽人意的海陆丰地区,要将中共的革命主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传播出去,令广大人民群众接纳,绝非易事。为此,中共在海陆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对当地人民的文化习俗状况有着深刻认识的。

从文化教育层面而言,20世纪20年代,海陆丰的教育文化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海丰县,“虽有中学师范高等小学国民小学之设,但只限于城市的地主们或富商的儿孙们才得到教育的机会”,而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几乎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甚至不知道“教育”为何物。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农民群体文盲率较高,海丰县“全县的农民能自己写自己的名字者不到百分之二十”,甚至造成了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他们所操的言语,多属于一种土话,若不是农村长住的人,虽是同一样语言的人,也怕不容易懂,同时若受了教育的人所说的话,他甚至完全不懂”。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中共依靠常规途径发布报刊读物,在海陆丰广阔的农村地域,尤其是在农民群体当中,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从人们思想层面而言,由于缺乏相关的革命思想教育和洗礼,海陆丰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被禁锢了。一方面,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在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体当中影响根深蒂固。彭湃在与农民交谈当中,谈及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祸国殃民的政治问题时,听取其意见,农民大都保留了数千年来的旧观念:“真命天子不出世,天下是不会太平的。真命天子一出来,连枪都不会响了,便马上可做皇帝。”“对于经济方面如关贫穷种种痛苦压迫的问题之时,他们大多都会说:‘这是天命使然,并且‘没有得到好风水。”另一方面,尽管思想被禁锢,然而海陆丰广大农民群体深受地主的压迫,因而“农民对于地主阶级仇视甚深”,极具反抗意识。譬如1923年海陆丰爆发的“七五”农潮就是一场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运动,尽管受挫,但印证了“农民是一支庞大的革命力量,中国农民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加入革命战线的”。

从生活习性层面而言,占海陆丰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体与当地的文艺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地农民的思想“一半是父传子子传孙的传统下来,一半是从戏曲的歌文中所影响而形成了一个很坚固的人生观”。尽管海陆丰的农村地区没有讲演团和为平民而设立的相关学校,但民间却始终有舞狮唱戏等相关的民间文娱团体,其中所演的戏曲、歌曲数百年来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彭湃在开展农民运动的初期,经常利用农民空闲时间去和他们一起交流,给他们讲农民斗争的故事,向他们学习拳术,和他们一起玩乐器。在宣传农民运动思想的时候,彭湃还不忘拿着留声机播放一些较为流行的音乐,吸引广大海陆丰农民的注意力,并借此进行宣讲。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戏曲音乐生活是海陆丰人民精神文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当地革命群众的文化习俗是中共在海陆丰地区开展革命音乐活动、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考虑因素。除此之外,中共在海陆丰深刻开展革命音乐活动还有一项重要的考量,即彭湃的努力。彭湃作为海陆丰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他本人非常喜好音乐、熟悉音乐,因而在他向广大农民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就会想到使用革命歌曲这一独特的方法,这也是中共在海陆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的重要原因。

二、海陆丰革命音乐活动的实践

1921—1934年间,中共在海陆丰开展的革命音乐活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艺术实践。中共首先是因地制宜,参与并且引导海陆丰人民群众广泛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创作了大量的革命音乐作品;其次是通过在外地考察或学习,引入具有影响力的革命音乐作品,充实和完善海陆丰的革命音乐;最后是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将革命音乐作品推广开来,将革命思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方式广泛传播。

(一)广泛开展革命音乐创作活动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中专门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才极度匮乏,革命音乐作品的创作也成为党不得不面對和解决的一大难题。为此,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党员采用了“选曲填词”“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以现成的曲调为基础,填上全新的歌词,创作出革命音乐作品。此方法在海陆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典型的创作者就是海陆丰农民运动的领导人——彭湃。早在1921年,彭湃在海陆丰宣传革命思想之时,为了能让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农民能够听懂革命的语言,就将“革命道理和自己了解到的农民疾苦,用海丰的方言编成了歌谣教儿童们唱歌”,进而创作了在海陆丰流传甚广的革命音乐作品《田仔骂田公》。这首革命歌曲利用了当地民间童谣“咚牙咚,骑马去海丰,海丰人姓陈,骑马去巡田”的形式创作出来,深得当地民众喜欢。又如,彭湃一次去山区农村的路上,听到客家姑娘唱的山歌:“日头出来对面山,打扮阿郎去过番,十七十八阿郎返,玉石手镯金耳环。”他听后受到启发,便教这位姑娘把这首山歌改编成《爱手枪和炸弹》,歌词为:“日头出来对面山,欢送阿郎去打战,打了胜仗阿郎返,最爱手枪和炸弹。”此外,彭湃等人也会集思广益,充分激发社会各界的智慧来开展革命音乐作品创作活动。1922年5月1日,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彭湃以当地民间小调《剪剪花》的歌调为基础,重新填上歌词,创作了《五一劳动节歌》,并发放给海陆丰各校师生教唱。歌词为:“今日何日?‘五一劳动节,世界劳工同盟罢工纪念日。劳动最神圣,社会革命时机熟。希望哥哥与弟弟,‘劳动两字永牢记。”后来,彭湃、杨嗣震、李春涛在海丰县第一高等小学堂亲临指导,教唱这首歌的时候,女教师(陈淑娟)提议将歌词中的“希望哥哥与弟弟”调整为“希望兄弟与姊妹”,意为男女平等,共同用劳动创造世界。再如,1929年,为了纪念海陆丰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两周年,陈仕民沿用传统民歌《苏武牧羊》的曲调,重新填词编写了《苏维埃纪念歌》。

除此之外,一系列在海陆丰流传甚广的革命音乐作品,都是采用了旧曲填新词的方式推陈出新,经过一定改编之后,创作出全新的革命音乐作品。例如,《工农听说起》(1924年)沿用了海丰地方戏曲“白字戏”的曲调重新填词而成;《大家奋斗啊》(1927年)是当地人民群众为了歌颂农会领导人彭湃、郑志云等,沿用了《赞颂劳动》(农会歌)的曲调,填上新词;《打倒地主》(1927年)采用了《国民革命歌》的曲调;《打倒反动派》根据《燕子飞》的旧谱配上新词;另外,还有歌舞《红色妇女》(1928年),《点灯笼歌》(1928年),《客家山歌》(1928年),《婚姻自由歌》(1928—1929年),《山歌》(1929—1930年)等等。

中共在海陆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之时,克服音乐工作者匮乏的困难,充分利用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将革命道理熔铸于音乐之中,进而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流传于海陆丰的革命音乐作品。

(二)大力推广全国流行的革命音乐作品

在海陆丰流传甚广的革命音乐作品不只是源自彭湃等人以及当地群众的创作,还有数量众多的作品来源于国内外各个地区所流行的革命音乐。在全国农村地区广为流行的歌曲,例如1922年的《工农兵联合起来》《农民苦》、1923年的《国际歌》、1924年的《红娘诉苦》《醒国魂》、1925年的《赞颂劳动》《少年先锋队歌》《国民革命歌》、1927—1928年间的《查田歌》、1931年的《革命青年歌》等都相继传入和传唱于海陆丰地区。这些革命歌曲传入海陆丰的主要途径大体如下:

一是在外地开展农民运动或进行革命工作的党员,将接触到的革命歌曲学会后带回海陆丰,向革命群众或农民群体进行教唱。如1924年在海陆丰流传较广的革命歌曲《红娘诉苦》就是被党员从外地带回的,“一九二四年李国珍同志到潮汕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学了这首潮州曲,一回到海丰,便在干部、群众中教唱”,从而流传开来。

二是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或教员,将接触到的革命歌曲学会并带回海陆丰,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1924年7月,彭湃创办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课程除基础理论、专业、军事等科目外,还有‘革命文艺课,包括革命歌、革命画等”。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室两旁都挂有《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的歌谱。前文所提到的革命歌曲《醒国魂》就是从农民运动讲习所带回海陆丰的。这是一首广州小调,系“一九二四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唱的歌曲”。当时海陆丰的农民运动组织者之一林道文就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期间,他将这首歌学会之后,与其他学员一道将这首歌引入海丰。

三是在全国革命歌咏活动的影响之下,众多革命歌曲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口耳相传,源源不断地流入海陆丰。这一类歌曲流入海陆丰的方式是多样性的,在中共引导下,这一系列革命歌曲逐步传唱开来。有的是民间互动交流性质的传唱,譬如《工农兵联合起来》,就是通过群众性的革命歌咏活动,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入海陆丰,进而传唱开来;有的是从中共党内走向群众,比如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于1923年率先在党内传唱,随着海陆丰农民运动的逐步开展,到1925年,《国际歌》已经传遍了海陆丰地区;有的是从学校走入人民群众,譬如《十月革命》《打倒反动派》《童子团歌》等一批音乐作品最初仅限于学校当中流行,随着音乐活动的推广和逐步深入,这一批歌曲也逐步传唱开来,并且流行于广大人民群众当中。

(三)通过多样化的渠道传唱革命音乐作品

为了将革命音乐作品深入细致地推广,将革命思想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广大人民群众,中共在海陆丰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来逐步深化开展革命音乐活动。

一是运用报纸刊物等传统方式宣传革命歌曲。不论是诞生于海陆丰地区的革命音乐作品,还是从全国各地引入的革命音乐作品,报刊都会选择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进行刊登,借以在海陆丰地区开展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熟知并了解革命歌曲,进而传播革命思想。例如,在海陆丰乃至全国流行的《农民革命歌》,就刊登在“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七日《海丰日报》”上。此外,报刊报道的相关海陆丰重大活动当中,也会提及活动当中所演唱的歌曲。

二是组织宣传队深入农村进行文艺展演,在演出过程中教群众唱革命歌曲。中共在海陆丰建立了众多文艺宣传组织,使其担负起宣传革命思想的任务,“海丰县苏维埃艺术院”就是其中之一,在日常深入农村开展文艺演出的同时,这个组织还在各种群众性的集会上,“教大家唱革命歌曲”,从而提升海陆丰人民群众对革命歌曲的认识,使中共的革命主张和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三是中共在一系列节日庆典或重大的政治活动(如重要会议等)当中,将唱革命歌曲列为一项重要议程,借以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在党内外传播革命思想。海陆丰地区每到五一国际劳动节,各界人士都会齐聚一堂,不仅开展革命演说,而且号召大家一起唱革命歌曲。1922年五一劳动节这天,海陆丰“各校师生手执写着标语口号的小红纸旗,敲着锣鼓,吹着喇叭,呼着口号,唱着劳动节歌,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海城的大街小巷穿越而过”。1925年的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全体会员唱革命歌及劳动歌,三呼劳工万岁,欢声如雷,实为海丰空前之盛举也。是晚总工会、农民协会均演戏庆祝,农民运动讲习所学生,亦演白话剧,借以宣传及助兴云”。另外,在海陆丰一系列重要的会议上,唱革命歌曲、奏革命乐曲也成为重要议程。1927年11月18—21日,中共在海丰县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首日会议的第一项议程就是全体代表一起奏唱《国际歌》,翌日9时,“鸣锣开会,依序唱国际歌、奏乐”。可见,中共在海陆丰召开的日常政治活动当中,唱革命歌曲和《国际歌》,奏响革命音樂,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议程,以此渲染活动的氛围,强化参会代表对活动精神的认知。

另外,1929年后,红军第四十九团活跃在海陆丰地区,所辖的军乐团也常常在海陆丰农村和县城的大街小巷奏唱革命音乐,极大地丰富了海陆丰地区的革命音乐活动。

中共在海陆丰地区开展的革命音乐活动是政治与艺术紧密联系的实践。中共通过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开辟了众多革命音乐的传播渠道,让革命音乐传遍海陆丰,进而间接地支援了海陆丰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

三、海陆丰革命音乐活动的影响

中共在海陆丰开展的革命音乐活动是政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尽管缺乏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参与和指导,但以彭湃为代表的众多党员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素养,通过艺术实践,创作和传唱了大量的革命音乐作品,这一系列革命音乐作品伴随着音乐活动的深入传遍海陆丰,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中共在海陆丰开展的革命音乐活动广泛地传播了革命思想,让中共的革命主张得到了传播。1921年中共成立至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期间,在海陆丰广为流传的革命音乐作品《田仔骂田公》《五一劳动节》《工农兵联合起来》《农民苦》《国际歌》《“七五”莫忘歌》《红娘诉苦》《醒国魂》《工农听说起》《十月革命》等,通过音乐艺术的手段,在揭示社会黑暗以及受压迫的农民生活异常困苦的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思想和中共反抗压迫的革命主张传播开来。1924—1927年大革命期间,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张伴随着《赞颂劳动》《少年先锋队歌》《七五歌》《北伐歌》《惨案歌》《共产党不退缩》《监狱歌》《放牛山歌》《国民革命歌》等音乐作品深入人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海陆丰人民群众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至1934年海陆丰赤卫队被“围剿”海陆丰人民武装斗争暂告停止,在这几年间,《打倒反动派》《大家奋斗啊》《打倒地主》《劳动童子团歌》《童子团歌》《列宁赞》《兵工农》《男女平等又自由》《无道理》《查田歌》《号召青年参加红军》《红色妇女》《革命青年歌》《点灯笼歌》《战歌》《唱三雄》《打高潭》《工农革命歌》《分田歌》《破除迷信》《五更歌》《只有自己救自己》《反国民党歌》《客家山歌》《婚姻自由歌》《山歌》《苏维埃纪念歌》《做革命不怕死》《离别歌》《十月革命歌》等一系列歌曲广为流传,不仅通俗易懂地宣传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策方针,描绘了苏区自由平等的生活精神风貌,更揭露了国民党黑暗的反动统治,歌颂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号召大家勇于参加革命,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其次,中共在海陆丰开展的革命音乐活动深刻地影响了海陆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娱乐生活。1961年3月23日,毛泽东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回忆起他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时的情形说:“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时候,我发动各省来的学生抄写民歌,每人十首,十人百首,三百人就有三千首民歌,还有一个人抄写了几十首。其中包括内蒙古、黑龙江的,只是没有青海、新疆的,我对他们说:你们抄写民歌,我发纸,每人发几张纸。一个人长到十几、二十几岁,总能记得一些民歌。从这些民歌里面可以懂得许多东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共力图收集利用和改造民间音乐的尝试。在中共开展革命音乐活动之前,海陆丰人民的文娱活动大多是流传下来的系列传统戏曲、音乐等作品,尽管其中不乏精品,但也有一些封建思想残存在音乐当中。而中共通过开展革命音乐活动,使得众多革命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原先流传下来的传统戏曲,不仅充实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生活,而且在革命音乐作品的影响之下,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娱生活得到了巨大改观。1929年1月,彭湃的夫人许冰在回忆1928年海陆丰春节之时,描述海陆丰的人民群众“看不出有一个穿长袍、着裙子的少爷或小姐,个个好像学生穿制服一样,都是本地工厂出的柳条布,短衫裤;他们都是鱼呀,肉呀,鸡呀,鸭呀,成大球地背着挑着,喜气洋洋地一路唱着《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

可见,当时在海陆丰传唱的革命歌曲在很大程度上令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更为重要的是,人民群众还能在欣赏、传唱革命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被革命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进而支持革命、参与革命,推动了海陆丰革命运动的发展。

最后,海陆丰革命音乐活动的深入开展鼓舞了军民斗争的士气。朝鲜籍战士金山回忆1928年海陆丰反“围剿”斗争的情形时,曾说:“彭湃提出了他的口号:‘用我们的鲜血把敌人淹死!人们喜欢这个口号,各个热情地高呼这个口号。接着我们就唱起国际歌和其他革命歌曲来,并分为三部分,展开进攻。”由此可见,革命歌曲在战斗动员过程中发挥了鼓舞士气、凝聚军心的作用。此外,在东江暴动过程中,“凡有破坏土地革命的反动势力,红军必拼命的把他肃清。和敌人作战时,唱着少年先锋歌,插起刺[刀]便向敌人冲锋,无一次不是这样,也无一次不打[败]敌人”。这从侧面印证了海陆丰革命音乐活动中所传唱的革命歌曲对战斗中的红军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未能取得胜利,红军久战不胜,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红军因而被迫开始长征。同年,海陆丰边界坚持武装斗争的赤卫队在反“围剿”的战斗中失利,至此,海陆丰人民的武装斗争被迫暂告停止。海陆丰的工农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彭湃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海陆丰地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广泛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以及革命思想融入音乐艺术之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人民群众,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作者系法学博士,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海陆丰中国共产党政治
海陆丰福佬方言的语音及词义特点研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弘扬海陆丰老区精神 加快汕尾振兴发展
海陆丰:我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