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巍
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当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把握好教材资源,从对课文的鉴赏与打磨中挖掘写作教学的源头活水,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提升其阅读和写作水平。
一、探寻规律,句段式仿写
对于存在于文章中某一段落或句群中的典型的写作技法,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探析写法,使认知系统化。然后按照规律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式的练习,能够有效提高其表达技巧。
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的几段经典描写: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仔细探寻上面几处描写,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先是叙述要描写的对象,即“有什么”,然后对描写对象的特征进行形、色、态等不同角度的描写,即“什么样子”,最后展开联想或想象,完成“像什么”,或“想到什么”。三个不同维度的句子合起来就完成了对一个事物的整体描写,我们把这个过程概括为“描写三部曲”。对于初尝描写、不得章法的学生而言,循着这样的三个步骤操作,基本可以把一样事物介绍得比较清楚,进而生动可感。
举学生习作例子:
描写百米赛跑前紧张的心情:我一脚踏上暗红色的塑胶跑道,脚下是白得刺眼的起跑线。前方,暗红色的跑道一直向前延伸,像一条长长的巨蟒,吞噬着眼前的一切。
描写夏日的雷雨:这雨便成滂沱之势,哗哗地从天倾泻而下,一发不可收拾地下着。千万根雨丝像千万根箭簇般密集而迅速地袭向大地,大地迅速笼起一层朦胧的白雾。
描写雨中奔跑的艰难:不多会儿,身上校服就被雨淋得湿透,鞋子里也灌满了雨水,每一脚踩下去,都能听得到咯吱咯吱的声响。我像是一个跌落海里的溺水者,拼命摆动着双臂,在精疲力竭时艰难呼吸以求生机。
以上三处均摘自同一位学生在同一篇习作中三处不同对象的描写,小作者灵活地将习得的“描写三部曲”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将一篇选材原本普通的关于跑步的题材写得生动而丰富。可见,一旦抓住规律,并提供可借鉴性的模式,让学生有路可循,学生语言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二、活搬巧套,结构式摹写
写好“文章”,既要讲求“文采”,也要講求“章法”。“章法”即文章的“骨骼”。好的作文都是脉络清晰、结构完整的。其主要表现为起承转合自然,过渡照应合理,段落层次分明等。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行文杂乱无章,结构松散,呈文方式凌乱,缺少谋篇布局意识。若能从课文中寻得一些写作的结构技巧,并巧妙套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不失为一种快捷的办法。
例如朱自清的《春》的“总分总”结构,同时分述部分嵌入进并列式结构,就很适合初尝写景散文的同学学习和借鉴。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的“遇险”过程则为记叙文的写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起承转合”式的叙述样本。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见藤萝——忆藤萝——悟藤萝”的写作路径,对于托物言志类作文的构思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另外,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欲扬先抑式结构,莫怀戚的《散步》中一波三折式结构等,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三、多向假设,片段式改写
所谓“多向假设”,即通过“假设”对文章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和拓展,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多维度的发散和延伸,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训练。
例如鲁迅《社戏》教学中“多向假设式”读写活动:
1. 如果你是平桥村村民,请你为大家介绍一下平桥村的村庄环境;
2. 如果你是“我”的母亲,请你回忆一下看戏那一日孩子神思不定、坐立不安的情状;
3. 如果你是平桥村的一个小伙子,请以你的视角说说你眼中这位“大市镇里出来念过书的”“迅哥儿”;
4. 如果你是双喜,请你为大家回忆一下那一夜“偷豆”的趣事;
5. 如果你是阿发,请你为还没去成的“迅哥儿”介绍一下赵庄的“社戏”;
6. 如果你是那一夜的月色,请你讲讲这群月下的少年;
……
“多向假设”式片段练习,尤适用于情感丰富而表达含蓄的文章,通过问题的设置,既让学生依托课文有话可说,又能加进想象合理拓展,学生非常乐于动笔。
四、创设情境,想象式补写
“假设式”改写需要遵从文本内容,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而文本内容之外,往往可以通过创设新的情境进行想象式补写,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还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有层次。
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写到母亲故去之后,自己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及对早年不理解母亲的懊悔,这种感情是深沉而内敛的,潜藏在文字中而不外露。在设计教学时,我增设了这样一段情境的补白:
母亲走后,屋里比以往更安静了,再没人躲在角落偷偷听我动静,也再没人在我耳旁嘱我出去走走——或“看看”。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经常陷入一个梦里,是的,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
请学生根据以上情境,写下“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想念,还有不能自已的自责。
学生作品示例: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一遍一遍地哭喊:“我知道您心里的苦,我知道您心里的难,可再苦再难,咱们娘儿俩一起担啊!您还没见着儿子成器呢,您还要跟我一起去北海看菊花呢,您答应过我咱们一块儿好好活的呢!母亲,您知道我有多想您吗?您在那边冷不冷?肝还疼不疼?我知道您为我们操了一辈子心,担了一辈子累,您让儿子还您啊,儿子想十倍百倍地还给您啊!”可即便是在梦里,我也明明白白知道,这些话儿母亲已是无从听到,她再也听不到了!
像这样进入情境之后的写作,让学生置身叙事主人公处境中,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志的存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内驱力,让其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真正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五、對话文本,评价式悟写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即我们今天讲的做批注、写感悟。评价式写作即是在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文章思想、情感、内容、形式、语言进行审美鉴赏,通过联想、感悟、点评、追问、质疑等方式,记录下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得,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将之形成文字的一种读写结合方式。评价式悟写能有效连接阅读与写作,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好的评价式悟写要基于两点:一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这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点拨和学生的共情能力;二是教师铺设的评价范围要明确,对不同风格不同文体的文章,根据其自身特点,要善于摘取最有价值的评价点供学生进行评价。
例如在讲授李森祥的《台阶》之后,针对文中父亲劳累半生只为砌得三级台阶,砌好台阶后的父亲却失落而迷茫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了梦想,却失去了青春、健康、生活的目标、精神的支柱,甚至是自身存在的价值,你认为值得吗?
有学生用一首精致的小诗表达自己从《台阶》中得到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生命贱如草芥,渺若微尘
但,
是草,就要拼尽全力,释放全部的绿意
是尘,就要润泽滋养,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样的评价式悟写,已经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已然上升到和作者对话的层面,在与文本深刻的碰触和融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逐步实现思想的建构。
六、化诗成文,升格式创写
“化诗成文”,顾名思义,即将诗歌转换成文章。中国的诗歌语言凝练,情蕴丰富,极具画面感和想象性,且题材广泛,或咏物,或叙事,或抒情,几乎每一首都可成为我们写作时取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透过文字表层的意象,去细细品味和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驱遣想象力,化诗成文,对于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展和文章底蕴的提升是不无裨益的。
台湾作家张晓风就曾经对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做过非常成功的化诗成文的改写,可谓是化诗成文的范文。她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讲述了张继落榜失意泊船苏州而夜作《枫桥夜泊》一诗的故事。小说的线索明晰,结构精巧,以张继落榜失意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按照“考试落榜——离开京城——夜泊姑苏——秋夜无眠——创作诗篇”的顺序来布局,将一首28字的七言绝句,绵延成千余字的小说,给读者一种新颖的审美享受。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不妨采用这种形式,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大胆构思,在保留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升格写作,这不失为一种写作教学的好思路。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