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楚芬
对于初中生而言,课内外接触的文学作品甚多,可是读“入心”的作品却寥寥无几,止于浅层阅读阶段。因此,“如何推进深度阅读”是当前需重点关注的教学难题。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初中生对情感的认知受限,无法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有全面的认识。课例《群文阅读:矛盾中的父子情》,群读朱自清《背影》,鲁迅《五猖会》,阎连科《打》,尝试以文本中的“矛盾”为突破口,解读人物情感。
阅读认知中的矛盾冲突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矛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通常是学生迫切关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矛盾的人物情感,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一、自主式阅读,寻找文本中的矛盾与情感
1.设定自主阅读任务,以任务为驱动
开展前期,给定同一题材、同一类型或主题的阅读篇目,引领学生寻找同类选文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我选择了同一类叙事性散文,写作视角皆为儿子,写作对象皆有父亲,且有明显的父子亲情。以任务为驱动,课前要求学生自主群读以上篇目,寻找每一篇选文的矛盾之处,并做批注。同时,要求学生写出对此处矛盾的初步感知,简要谈一谈对此有什么认识、读出了什么情感。
2.提供阅读方法指导,以方法为支撑
此项应根据学情做具体调整,若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不强,教师可能需要花一节或一节以上的课程来指引学生阅读。
(1)根据课型特点,明确阅读方向。如课例《群文阅读:矛盾中的父子情》,教师首先得帮助学生理解课题,如“矛盾”一词的定义,“矛盾”有“对立”的特性,“矛盾之处”常会令人产生疑惑。因此,文本对立、令人费解疑惑之处,就可能是“矛盾”,也可能是情感、思想或逻辑上的矛盾。
(2)根据矛盾特性,归纳寻找方法。抓住关键词句,发现矛盾之处。矛盾可能在不起眼的字、词、句之中,如《背影》中的朱自清的“紫毛大衣”和其父亲的“深青布棉袍”是否有矛盾?结合上下文,发现矛盾之处。矛盾可以是上下文段之间的冲突,如《五猖会》前文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对五猖会的期待,而这里却说“完全忘却”是否有矛盾?关注人物行为,发现矛盾之处。如《打》,阎连科的父亲,表现了怎样矛盾的行为表现?
(3)初步感知矛盾,浅谈情感认识。明确了“矛盾”,学生通常可以初探几篇选文的感情基调,明晰该类篇目皆讲父子情之艰难。至此,学生基本可以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情感变化。在此任务的驱动中,学生阅读时可能会从开始的略读浏览,成长到对个别文字、语句的精读研读,关注文本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走向,也可能出现角色代入的阅读方式。
二、探究式阅读,分析矛盾情感产生的原因
“入心”的阅读离不开精读、研读,分析、体味、揣摩关键词句的作用效果。探究式阅读有利于帮助学生独立体味文本中的语境、情境,理解符合时代的人物形象特征;有利于帮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典型事例和典型语言展开思考,最终提升阅读品位与审美情趣。
1. 设定探究阅读主问题,以点带面发散思维
探究式阅读学习的开展,教师必须予以学生明确的指令,让学生迅速知道,在接下来的阅读活动中“我需要做什么,我有哪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主问题”辐射整个阅读活动,学生的“得”往往潜藏于无形。
关于《群文阅读:矛盾中的父子情》一课,教师提出“分析选文中的矛盾,如文本语境、语义人物或情感、行为等方面,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矛盾?”引领学生在分析矛盾情感产生原因的过程中,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体味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多面性,探讨文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2. 根据主问题,寻找文本中的矛盾符号
叙事性文本,人之聚散,不离矛盾。两个发生故事的人物之间,必定存在一个关系纽带,简言之为“符号”。这是矛盾情感的迸发点,是认知冲突的凝练处。因此,引导学生寻得“矛盾符号”是关键。
《背影》的矛盾符号即“多此一举——买橘”,买橘本不是必要,父亲为何要坚持,“我”本以为父亲“迂”,可最后看着父亲蹒跚的背影,却止不住潸然泪下。
《五猖会》的矛盾符号即“强人所难——背书”,“我”渴望观看五猖会,为何此时此刻却要为难我“背书”?
《打》的矛盾符号即“误走弯路——打”,犯错之后父亲狠力痛打,却又含泪扭头、哀求、独坐,诸如此类的行为不奇怪吗?
文本中的矛盾符号,往往能凝聚人物情感,同时也能洞察人物心理。以矛盾符号为切入口,直击情感的源头。最后,转化为对现实生活矛盾理解。
3. 以文本材料为据,探究矛盾情感产生的原因
探究式阅读前期,学生可能只有选文材料,教师引导其先从文本入手,初步探究出现矛盾情感产生的原因。语义、情节、细节都能成为分析原因的重要依据。在此前提下,学生提出了以下疑问(部分省略)。
生1:《背影》二、三段,不是说朱自清家道中落吗?都借钱帮祖母办丧事了,为什么还要花钱买橘子?
生2:《五猖会》“我”那么渴望看戏,“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家里上上下下做足了准备,難道不是父亲默许的吗?
学生在文本材料中做了以上质疑式批注,并得出初步认识。矛盾情感产生的原因可以让学生相互解答,组内合作解决。可以是对日常生活的认知、猜测。比如《背影》父亲坚持给“我”买橘出现的矛盾情感,可能源于“我”对父亲的不理解,父亲的坚持无非是为了让自己心理踏实,给“我”关怀,而“我”最后因为买橘这个矛盾符号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父与子的情感,出现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
4. 把矛盾情感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之中并深入剖析
王君老师的《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给了我不少启示,矛盾父子情产生的原因无非也根植于这两个点,即“生之苦”与“爱之难”。这两个点除了以文本材料为据,还需链接课外的辅助材料,才能帮助学生对其原因有更为丰满的认识。这里以《背影》《五猖会》为例。
《背影》“生之苦”表现为父亲失业,借钱奔丧,知识分子家庭经济窘困,加剧矛盾。比如“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五猖会》“生之苦”表现为军阀割据,心系家国。鲁迅不忍在混沌的时代局势下,这个名震一时的大家族走向滑坡,甚至要典当货物来给父亲看病,周旋于药铺。
“爱之难”表现为严苛的教育方式,实则是提醒,却变成了父子之间的间隙的根本原因。后来,鲁迅终于懂得父亲的用意,却再也没有机会了。如“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三、从文本到实际,寻找矛盾情感的解决方式
自主式、探究式阅读叙事性文本,体会文本人物情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寻找矛盾情感的归处,帮助学生领悟作品内涵,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有益的启示,形成正确的亲情观、是非观。
《背影》矛盾符号——买橘,父与子之间的矛盾情感经历重重波折,因为父亲蹒跚的坚持而缓解,因为儿子用文字道出对父亲的爱,最终走向和解。《五猖会》矛盾符号——背书,父与子之间充斥着的无法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懂得了为人父之用心。《打》矛盾符号——打,没有一个父亲不望子成龙,可是简单粗暴的是非观,狠力痛打的教育方式,成为了矛盾的根源,最终却因父亲的死,成为永久的遗憾。
阅读终将服务于说和写,群读以上篇目之后,青春期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可以营造相应的情境,追问学生“假如你是任意一篇选文中的儿子,你会怎么解决与父亲的矛盾?”及时追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人物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理解及矛盾解决方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个人阅读的体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避免无效回答,学生进入角色,可以表达情绪,可以确定立场和态度,学会换位思考。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