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超然
【摘要】慈善组织是疫情防控多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对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有关慈善组织的负面信息对其公信力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限制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 探讨区块链技术在化解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上的可能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升技术架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升机制, 包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组织财务管理机制、慈善捐赠追溯机制、慈善捐赠信息防篡改机制、智能合约机制和信用评价机制, 并分析技术变革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潜在挑战。
【关键词】慈善组织;区块链技术;公信力;透明度
一、引言
慈善组织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效有序的应急治理体系的建立, 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而且需要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发挥补充作用。 慈善组织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 凭借其志愿性和专业性等特点, 可以灵活参与疫情防控, 利用其在物资筹集和专业社工服务等方面的优势, 有效緩解政府的抗疫压力, 成为多元共治应急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1] 。
近年来, 一系列与慈善组织有关的负面新闻数次将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带入信任危机之中, 严重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归根到底, 这一信任危机是源于公众对于慈善组织在物资、善款等的使用信息发布时存在不及时、不公开、不透明问题的质疑 [2] , 这也正是当下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痛点与难点。 而正在蓬勃发展的区块链技术通过构建信任机制重塑了互联网技术, 这恰好与解决我国慈善事业所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具有天然的技术吻合性。
区块链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一项颠覆性技术, 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强条件篡改、可追溯性等优势特性, 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 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
目前, 已有一些文献对区块链技术在提升信任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可能性展开讨论。 学者们普遍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借助工具理性将复杂的信任问题简单化[3] 。 在传统的信用管理模式下, 主要是通过权威机构进行信息收集比对并最终进行信息发布, 这种中心化的模式存在成本高、时效性弱、安全性差的缺点[4] 。 而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强条件篡改、可追溯的机制在信任提升领域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 一些文献更加具体地讨论了区块链技术在公共部门信息公开[5] 、精准扶贫[6] 、财务审计[7] 、社会保险[8] 等细分领域是如何通过技术路径改善各个参与主体的信任程度, 最终提升治理效率的, 这也为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提供了参考。
慈善组织天然地对信息有垄断欲望, 与社会公众间存在信息不对称[2] 。 借助区块链技术对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进行数字化改造, 将对重塑慈善组织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具有很大的革新空间。 将区块链技术与慈善公益事业相结合,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目前慈善组织受捐助主体界定不清晰、财务透明度低、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 从而推动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水平提升、信息透明度提高并促进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推动公益事业常态化、精细化发展, 让捐赠者的“每一包方便面都可以公示”, 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如何利用新技术帮助慈善组织化解信任危机、实现合理科学的监督是促进慈善事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基于此, 本文试图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提高慈善组织财务信息透明度、强化慈善组织社会监督、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方面的可能性。
二、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痛点及区块链技术的拟合性分析
信任是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基石, 公信力影响着慈善事业声誉、规模和公众的参与度, 对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公信力的提升离不开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完善的监督机制以及严格的管理流程。 首先, 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慈善公益事业提升公信力所面临的痛点; 其次, 分析区块链技术的拟合性; 最后, 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升技术架构。
1. 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公信力提升的痛点。
(1)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目前, 我国的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数量有限且分散,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益组织的公信力。 原因在于:①慈善公益组织类型多样, 既有受政府部门管理的公办慈善组织, 也有民办慈善组织、境外慈善组织、基金会、社团等, 不同的类型决定了其遵循不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 从而导致财务披露制度不统一, 加大了财务公开的难度。 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尤其对于规模较小、成立时间较短的慈善组织来说, 难以建立规范的会计账簿, 部分票据管理也较混乱。 ③在很多慈善项目中, 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及被捐助者和捐助者的意愿, 一些个人信息没有被公开。 在现有技术和制度安排下, 难以同时实现隐私保护[9] 和财务透明,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息公开的难度, 从而影响了公益项目的信息透明度提升。
(2)难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我国慈善组织近年来成长迅速, 机构数量持续增加, 但尚未形成权威、公信力强的信息公开平台, 通过独立机构或行业规范来实现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尚存在一定困难。 形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有:①缺少统一的财务信息披露标准。 在现有政策下, 遵循不同会计准则的慈善组织在进行信息披露时标准并不统一, 这就导致信息使用者想要对同类信息进行查询比对非常困难, 难以比较也就无法有效监督。 ②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 慈善组织以及相关信息的多样性致使我国慈善组织的财务信息披露呈现“孤岛式”分布的特征, 而建立中心化的权威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平台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 所以当社会公众有了解相关慈善组织信息的需要时, 只能通过政府部门零散发布的报告或者特定慈善组织的官方网站来获取碎片化的信息。 ③缺乏常态化的监督机制。 慈善组织类型多样、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导致了信息难以归集, 进而常态化的监督机制也就难以建立。
(3)管理效率不高。 传统的慈善组织类型多样, 项目数量繁多, 而人员却相对紧缺, 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比如在流程管理方面, 对于受助人和捐赠项目的相关信息难以进行详细的资格审核和甄别, 以保证捐赠效果; 对于募集到的公益资金, 先进入机构账户, 再由机构进行操作处理, 流程繁琐, 容易出现暗箱操作情况。 在财务管理方面, 存在捐赠票据管理混乱、善款募集及捐赠流程管理复杂、缺少项目运行预算管理及费用管理等问题。 这些困难与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慈善公益捐赠的效率, 也是导致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2. 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与区块链技术的拟合性。
(1)分布式存储。 区块链技术在慈善组织项目运行过程中搭建一套平行账簿体系, 任何一笔资金流动和物资流通都被记录在这一账簿体系中, 实现随时点对点均等分享和获取相关信息, 有效避免单个个体或者组织通过操控慈善公益项目来谋求私利。
(2)可追溯性。 上传至区块链的所有数据都是对全网络公开的, 每一笔捐赠款项的流通都被记录在区块链上, 将公益项目、捐赠者和受捐赠者进行直接关联。 捐赠者以及监督方可以对每一笔交易的详情进行查询和追溯, 可以点对点查询和追溯相关责任人, 从而保证慈善公益项目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3)智能合约。 在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中, 只需对合约执行的相关条件进行设定, 当条件被触发后, 智能合约即能自动执行。 智能合约在慈善组织中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公益项目中流程复杂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现暗箱操作。 当一个公益项目立项后, 可以根据项目要求在系统中上传一个智能合约, 包括受赠人的选择条件、付款条件、捐赠执行条件等。 此后, 在达到触发智能合约的条件后, 从收款到受赠人筛选、执行捐赠都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 整个过程避免人为操作, 并接受所有监督方的监督, 可以确保慈善项目的良好运行。
(4)公开透明。 区块链上所有的信息都是对全网络公开的, 监管机构及相关组织可以通过观察节点对每一笔交易进行查询和追溯。 可以知道所捐助的每一笔款项的对应接收人是谁、是如何被使用的、救助效果如何等, 从根本上保障每一个慈善項目的运行都公开透明。
(5)时间戳。 时间戳可以在区块链中扮演公证人的角色, 能把时间和事件原原本本地记录在区块链中且不可更改, 使信息同时具有了时间和空间维度, 保证了信息无法被篡改。 记录在区块链中的慈善公益项目信息都会被加盖时间戳, 从而使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被追溯, 保障了项目的良好运行。
(6)通证。 区块链系统利用通证等数字货币优势创建了一种全新的计量模式, 可以实现国际通用、即时结算且交易费用为零, 同时具有安全性。 在慈善公益领域, 如果可以引入通证等数字货币, 则可以减少资金转移过程中的错误, 提高资金转移效率。 尤其在国际慈善捐赠中, 可以大大减少因为货币兑换所带来的麻烦及汇率波动带来的计量差异, 有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慈善捐赠。
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升技术架构。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升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 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底层技术由区块链层和智能合约层构成。 其中:区块链层用于实现区块形成、区块校验以及共识达成和区块传输; 智能合约层用于实现智能合约, 为后续的数据使用做准备, 用以解决在不同场景下记账的问题。
(2)服务层, 用以提供接入区块链的技术准备, 解决当公益慈善组织慈善项目运行时应当如何记录数据、如何应用数据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民政部门如何进行监管、第三方审计机构如何进行信用评定和绩效评估、公众和媒体如何进行监管等问题。
(3)接入层, 用以提供接入区块链的机构、部门和个人的接入接口。 慈善公益组织, 民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政府部门, 第三方审计部门, 媒体和公众通过各自的接口进行接入, 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
(4)应用层, 用以形成“区块链+慈善”的各类应用场景, 是区块链技术在慈善事业中应用的最终表现形式。 慈善公益组织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财务平台进行慈善捐赠的账目处理, 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机制完成公益项目的运营, 政府部门、媒体和公众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平台对慈善组织公益项目进行监督和信用评价等。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升机制构建
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组织财务管理机制。 新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会计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区块链技术在企业财务会计领域的应用已经初见端倪, 新技术的引入在降低企业会计成本的同时, 也可以实现会计管理效率的显著提升。 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部分小规模慈善组织甚至没有能力建立规范的财务账簿, 基于区块链的财务管理机制的引入可以在帮助其节省成本的同时, 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 并帮助其将项目流程与管理过程融合起来, 从而使得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都更加有序、精准和高效。 同时也能为监督方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监管, 并有助于慈善组织对捐赠资金和公益项目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如图2所示,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组织财务管理机制由核心的账务处理平台以及辅助的电子支付平台和货劳支付平台构成。 慈善组织的公益项目活动所发生的资金流向将在电子支付平台进行记录, 所发生的物资和劳务活动在货劳支付平台进行记录, 同时在账务处理平台进行财务记账。 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提升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和投资管理水平, 可以将业务、财务和管理融合, 从慈善组织运营的各个环节入手, 实时精准地处理慈善组织的会计账目, 使慈善组织的捐助活动得到精准反馈, 提高慈善组织财务管理的效率。
一个典型的应用情境如下:当慈善组织获得捐赠时, 支付机构通过电子支付系统进行善款拨付, 同时生成收款凭证, 这时基于区块链的会计账务处理平台就会对资金运动的时间、金额、方向进行记录并加盖时间戳。 在这个系统里, 基于分布式账本的技术支持可以实现账本的多向记录, 并自动生成会计凭证, 从而有效降低资金活动过程被篡改的可能性, 提升慈善组织财务信息的公信力。 同时, 所有的财务信息在区块链上都是可追溯的, 进一步确保了信息的准确和高效。 当慈善组织进行投资时, 基于区块链的会计管理系统也会将相应的资金流向、收益情况进行记录并加盖时间戳, 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可追溯。
当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救助活动时, 如果项目涉及直接捐助, 可以通过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支付平台自动生成支付凭证; 如果项目涉及购买商品或者服务,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财务管理系统在发生支付时也会直接生成相应的支付凭证, 同时在货劳追溯平台进行记录。 当慈善组织的支付发生时会触发智能合约, 自动在账务处理平台进行记账。 财务数据通过打包形成数据区块, 其中包含哈希值、时间戳、随机数、索引号等, 数据区块被存储于区块链上。 此外, 民政部门、税务部门、工商部门等政府机构共同参与记账, 利用共识机制确保相关票证信息的校验。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也有助于提高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水平:慈善组织业务活动各个环节的数据会被集中存储在业务活动数据库中, 都能够在区块链中精确查询、分析和实时呈现, 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者可以从多个维度选择多个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和管理决策, 进行组织预算管理和公益项目流程优化, 提高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效率和慈善资金使用效率。
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捐赠追溯机制。 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在慈善捐赠领域可被应用于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慈善捐赠追溯机制。 慈善捐赠涉及资金、物资和服务等各种类型, 可以通过多链结构来实现慈善捐赠的溯源机制:其中受捐助链记录受捐助者的相关信息, 包括相应的个体信息及受捐助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物资链记录捐赠物资等相关情况, 行为链记录接受捐赠服务的相关情况, 三个链条通过交互作用完成编码和信息溯源。
典型的应用情境如图3所示, 在慈善捐赠和慈善组织救助受捐助者的过程中, 所有支付信息和物流信息等都会被记录在区块链里。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捐赠系统里储存了慈善项目的所有信息, 这些强条件篡改的支付凭证、物流信息等数据可以用来还原追溯项目运行过程中的所有既往操作, 从而实现实时监督与审核。 一旦出现慈善资金流向不明、流出捐赠领域或被截留贪污, 可以及时查明资金流向, 用技术解决慈善领域贪腐问题, 切实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監管机构、媒体或者公众登陆慈善捐赠溯源平台可以进行查询, 在已经完成的捐赠列表中, 可以查询到每一笔捐赠的捐赠者、受捐赠者、具体的捐赠时点、相应的区块链存证。 也可以查询到捐赠需求列表, 包含具体的捐赠需求、联系方式等。 对于每一项已完成捐赠及进行中的捐赠项目, 慈善捐赠溯源平台上均可以显示相应的区块信息、区块存证、上链时间等信息, 对所有人提供公开的捐赠信息查询服务。 在确保善款使用安全可控、专款专用上, 区块链技术可以将受捐助者的筛选、善款使用及捐赠效果等情况进行实时公开的展示, 由其强条件篡改性确保真实性, 由其可追溯性确保公正性。
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捐赠信息防篡改机制。 区块链技术通过密码学技术借助算力实现不可逆计算, 并对区块内容加盖时间戳, 实现链链有序、链链相连, 通过达成共识来做到不可篡改, 从而保证链上的信息真实可靠, 消除慈善捐赠数据造假的可能性(见图4)。
将其应用到慈善捐赠中的典型情境如下:①将捐赠方捐赠的钱款和物资的数量、捐赠要求以及受赠方的需求、个体资料等相关信息录入区块链, 通过分布式账本实现数据的公开透明。 ②将捐赠钱款和物资的流向上链, 形成区块并加盖时间戳, 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保证了数据的完整, 并有效防止某些人隐瞒或者篡改数据。 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能有效回答慈善资金“去哪了、谁领了”的问题, 对慈善项目进行全周期、全方位的审计。 ③形成“区块链存证”, 将所有的包括慈善组织、捐赠者、受捐赠者等主体的数据、记录等相关的信息存入区块链, 形成问责证据且不可更改, 数据提供者的信息也记入区块中, 承担确保数据真实性的责任。 ④区块链上的所有节点通过共识机制达成共识, 都参与到监督过程中, 从而实现问责的目的。
4.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捐赠智能合约机制。 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捐赠模型中, 智能合约的使用为去中心化的受赠人筛选、慈善物资分配、慈善绩效监管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法。 智能合约是运行在区块链之上的, 由事件驱动的、达成共识的, 且能够根据预设条件自动运行的程序。 一旦达到预设条件, 智能合约将自动运行, 区块链的各个接入方都可以检查合约运行的合规性, 且不可篡改。 如此一来, 智能合约执行的控制权不在任何单独一方的手中, 任何单独一方就无法操纵合约。
在基于区块链的慈善捐赠平台中, 可以通过在技术底层引入智能合约的方式确定捐赠款项和物资的使用规则。 当潜在受捐赠者的相关信息录入数据库后, 需要满足事先设定的条件, 智能合约才能被触发, 达成线上捐赠协议, 同时督促线下工作人员按照预设条款完成捐赠工作, 将捐助送达受助人。 当捐助完成后, 财务处理平台的智能合约也会自动生成凭证, 用于后续的审计监督。 基于区块链的慈善捐赠智能合约具有去中心化等特征, 这意味着受捐赠人的筛选不受人为控制, 从而避免了贪污和寻租现象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捐赠的效果。
慈善捐赠中智能合约的使用, 不仅能够防止款项、物资被挪用、隐匿, 还可以提高平台的公信力。 此外, 智能合约的使用也简化了部分管理流程和项目流程, 降低了慈善事业的运营成本。
5.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组织信用评价机制。 按照我国《慈善法》的相关要求, 应当在慈善组织与捐赠者之间形成良性反馈机制, 但是由于相关信用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缺失, 难以通过反馈、评价对捐赠者形成良性激励, 不利于提高公众的捐赠积极性, 限制了慈善捐赠规模的扩大。 另外, 由于慈善公益项目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专业性, 难以通过大量监管人员全程监督的方式进行全面监管, 更依赖于慈善组织工作人员自身的责任感和公益精神, 以及媒体和公众的碎片化监督。 区块链的联盟链设置形式为建立多元监督的慈善组织信用评价机制提供了新的可能(见图5)。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组织信用评价机制由慈善组织信用链来实现, 用于记录慈善组织的信用信息。 慈善组织信用链的各接入节点由民政、税务、审计等政府管理机构, 第三方审计机构, 慈善组织以及捐助方、受捐助方等构成。 其中, 慈善组织通过民政部门接入慈善组织信用链, 各类企业通过税务部门接入, 慈善组织信用链为单链结构。
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为:慈善组织在民政局注册登记时获得唯一的电子ID, 作为其接入区块链的身份标识。 在慈善信用链上, 政府部门(如民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第三方审计机构和公众可以根据各自的权限, 对区块链上的信息进行监督, 相关政府部门和有资质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可以定期对慈善组织进行信用评定。
由此, 可以搭建一个信息完整、数据翔实、更具公信力的慈善组织信用公示平台。 一旦发生慈善捐赠的滥用问题就会被记录在区块中, 区块时序相连, 难以篡改, 从而保证了失信记录的完整和可信。 同时, 链上的智能合约机制保证了失信记录一旦产生就触发记录, 失信信息自动记录在区块中, 可以实时反映相关情况。 慈善组织信用链通过定期的信用评估机制, 提高了慈善组织的失信成本, 形成了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
四、区块链技术应用对于慈善组织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更侧重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而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提升, 将其应用于社会治理尤其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提升上, 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慈善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痛点。 但是也应该注意到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潜在挑战。
第一, 对公益慈善领域信息共享理念的挑战。 基于区块链的技术架构, 可以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并且分布式数据平台的加密保护机制可以从技术上保障数据的安全运行以及隐私保护。 但是, 新技术应用的前提还要依赖两个方面, 一是慈善组织本身对透明公开机制的认可与治理理念的提升。 二是信息公开必然涉及数据的提供、使用和归属问题, 如何界定慈善项目运行过程中各类数据的提供权、使用权和归属权, 如何分担数据提供的成本可能是其中更为根本的问题。
第二, 对慈善组织角色调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在重塑信任机制的同时也会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了慈善组织资产管理、物资流转的透明度和效率, 实现了公信力的提升。 相应地, 慈善组织的内部结构和项目流程重点也需要转移到慈善需求发现和受助人资格审查等更加专业的方面, 这将带动慈善项目模式变革, 这是对慈善公益事业从业人员提出的新挑战。
第三, 避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监管机制创新趋向异化。 新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慈善组织的管理效率, 进而有助于其公信力的提升, 从而扩大筹资规模, 最终有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 规模越大的慈善组织越有能力分摊新技术所带来的成本, 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但不同规模的、专业分工明确的慈善组织也是慈善公益事业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如何避免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监管权被超大组织或者技术公司窃取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四, 避免区块链技术驱动的慈善监管机制失控。 区块链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慈善组织实现公信力的提升, 并发展出创新性的监管机制。 但是, 基于区块链的慈善组织工作模型的根本还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构建的数据库, 所以也面临着被技术进步破解和颠覆的可能性, 例如在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下如何应对现有体系下政府行政权力的失效。
总之, 区块链技术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数据库构架基础, 能够帮助慈善组织实现技术赋能, 提升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 最终带动全社会的信任提升。
[1] 邵培樟,梁美英.慈善组织参与疫情应急治理的对策建议[N].中国社会报,2020-02-24.
[2] 党生翠.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新特征:政策研究的视角[ J].中国行政管理,2015(2):98 ~ 102.
[3] 张毅,朱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系统信任:一种信任决策分析框架[ J].电子政务,2019(8):117 ~ 124.
[4] 陆岷峰.关于区块链技术与社会信用制度体系重构的研究[ J].兰州学刊,2020(3):76 ~ 84.
[5] 余益民,陈韬伟,段正泰,赵昆.基于区块链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型研究[ J].电子政务,2019(4):58 ~ 67.
[6] 贾海刚,孙迎联.基于区块链的精准扶贫创新机制研究[ J].电子政务,2020(4):25 ~ 37.
[7] 李克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会计模式及应用研究[ J].财会月刊,2020(16):76 ~ 81.
[8] 任超然.减税降费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在社会保险中的应用方案设计[ J].兰州学刊,2020(10):1 ~ 11.
[9] 陈敬根,朱昕苑.论个人数据的法律保护[ J].學习与实践,2020(6):57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