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茶盘子里的艺术品北京鬃人的“戏梦人生”

2021-03-28 10:15邓欣
旅游 2021年3期
关键词:鬃毛模子底座

邓欣

逼真的鬃人。

《三英战吕布》场景。

鬃人陆文龙。

鬃人何元庆。

“鬃人王”到“鬃人白”

太阳升起,街边上的包子粥铺飘着食物的香气,住在东官房胡同的白大成老师和老伴儿也照常起床,开始他们的日常生活。我沿着白老师在电话中告知的路线,寻到门牌号,按响门铃,入屋就坐。见一张靠窗工作台和木柜子占据了屋子左侧部分,靠窗工作台摆放的书籍、收音机、毛笔等工具在自然光线的映照下好似电影画面。

白老师坐在工作台前的椅子上,虽已过古稀迈入耄耋之年,看上去身体仍是十分硬朗,精神矍铄。旁边的木柜子上摆放着白老师收藏的老北京玩意儿,其中插着靠旗,手拿刀枪的戏装小人是白老师的亲密“好友”,也是我此次拜访的目的。

戏装小人名为鬃人,外形看起来与皮影戏中用兽皮或纸板做的小人有几分相似,都是筒式身子,衣裤连缀不分。但脸谱和把式则是受京剧的影响,以表现京剧人物为主,还曾在皇帝小玩意儿的展览中出现过,可见鬃人也应是出身高贵。

这个繁盛于清末民初,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北京玩意儿,据说最早开始制作是一位姓海的满族人,但已年久无法考证。后来进入市场被广泛熟知是一位姓王名春佩的京戏爱好者,他常将自己手工制作的、惟妙惟肖的、巴掌大小的鬃人带到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等庙会上表演和售卖,“鬃人王”的昵称也由此而来,鬃人在此阶段发展迅速。

第三代传承人白大成。

京劇大闹天宫《美猴王和花果山群猴》场景。

到了其子王汉卿,他作为鬃人的第二代传承人,以制作鬃人的手艺为生。但在新中国成立前期,王汉卿仅凭制作、售卖鬃人不足以维生,后改行修理无线电收音机,并因其儿子远在西北,一直保持着独脉相传的鬃人手艺眼见就要消失。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彼时20岁的白老师因身体的缘故,从航空工业学校休学之后在家养病。他打小住东城区报房胡同,常去附近的隆福寺庙会,庙会上的绒鸟、泥人、鬃人成了记忆中难忘的事物。后辗转结识了对民间玩意儿情有独钟的李寸松老先生,通过老先生与鬃人王的第二代传承人王汉卿见面,两位一见面,把鬃人恢复起来的想法达成一致,王汉卿决定将鬃人的制作手艺倾囊相授给白老师。就这样,白老师成为了鬃人的第三代传承人,继承了“鬃人王”优秀的制作手艺。

白老师将鬃人的制作手艺掌握后,在20世纪60年代初给市政府写信,申请鬃人的营业执照且最终在王府井的美术服务部有了柜台。其后的几十年间,他一直致力于民间艺术和鬃人的发展。说起过去几十年的往事,白老师如数家珍般同我娓娓道来他与鬃人割舍不开的缘分,说到开心之处也丝毫不掩饰愉悦的心情,笑不拢嘴。已过八十的白老师虽白发如丝,但从爽朗的笑声以及清晰的思路中,不难看出白老师这一生对鬃人的热爱。

鬃人在前辈艺人精湛的手艺和白老师的有力助推下,于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鬃人白”也于2008年被列入传统文化项目进入文化遗产展示项目。现在白老师退居幕后,将毕生所学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第四代传承人白霖。学英语出身的白霖,弥补了之前鬃人走出国门语言沟通上的缺陷,将鬃人的发展融合时代的特性,拉近鬃人与欣赏者的距离,进到校园、举办展览会等,让传统文化在鬃人这个实际的载体上,活态传承,焕发新活力。

8《八大锤》场景

还原戏剧舞台效果的制作手艺

鬃人最初可以说是京剧文化的载体之一,脸谱、戏装行头和人物的性格都是根据戏剧舞台上的效果进行还原,戏剧舞台则是为了还原现实生活。因此小巧的鬃人制作起来工序繁琐,需要耐心、静心、细心才能将其做生动,还必须得熟悉京剧,才能把这盘中的大戏呈现出来。

首先是做泥头和底座。拿出泥头的模子和泥托的模子,将胶泥揉匀成一个小球,放在头模子上,根据头模子大小将多余的胶泥去除并压实,让胶泥能充分地与头模子上的眉毛、鼻子、眼睛位置接触,这样人物的脸面才能清晰可见,如果力使得虚压得不实,人物的脸面就会模糊,也就不能进行下一步的制作。

《美猴王》场景。

将胶泥压实之后,拿出轻便、质地结实的秫秸秆作为脖子,找准居中的位置插进泥头;根据鬃人的人身长度,裁减为适当的长短,同时也要将泥头的后脑勺露出来,作为脸谱中的盔头。再拿一块胶泥粘在泥头上,快速地将泥头从头模子里完整地粘下来,粘下来后轻轻地将泥头和胶泥分开,就得到了泥头的雏形。粘出的泥头边上还留有参差不齐的泥,需要用手来细细修整形状,这就非常体现手艺人手上的功夫和多年积累的经验。通过手和泥的触感,与脑海中对戏剧人物的了解,把脸谱的大概其修整出。再用拔针稍稍给泥头正脸不平整的槽拾掇拾掇,一个泥头就初步完成。放在阴凉处晾干,因为日晒容易干裂。

做完泥头做底座。拿出托模子,把胶泥揉成一个锥体,放到托模子里压实,使它能形成上窄下宽锥筒型,再把模子外多余的胶泥去掉,用手在底部找圆,不圆易导致鬃人转动不久就倒了。从托模子取出底座的方式与取泥头一样,要快粘快出。得到一个锥筒型的底座后拿秫秸秆笔直地插进底座,不能歪斜,充当人的胯骨和椎骨部分,这样鬃人更贴近戏剧舞台上演员的身段。

《龙虎斗》场景

挥舞刀枪的鬃人

鬃人杨宗保。

《狮子舞》场景。

在等泥头和底座晾干时,可以进行戏装行头的勾画。对于戏剧舞台人物来说,往往是通过服装来展现人物的性格,那么鬃人为了还原戏剧舞台上的效果,在戏装行头上自然是下了不少的功夫。拿出鬃人戏装所需的丝绸,按照2片护肩、1片护肚、2片靠肚、2片下摆和2片护腿,共计9片,裁剪出对应的丝绸来,包括武将背后插的靠旗也是同樣的做法,不同的是服装是单面绸,靠旗是两面绸。裁剪好之后便用毛笔对服装进行彩绘,彩绘的关键是根据人物服装上的纹饰,勾画两道色,讲究一笔落停,一气呵成,能熟练地掌握毛笔的运用。

经过不断地摸索,现在用的颜料是丙烯广告色,这种颜料颜色艳丽且持久度较好,也易于在丝绸上勾画。第一遍是画底纹,通常用深色系的颜料来勾画,能够达到阴影的效果;第二遍是在底纹的基础上用白色来上花纹,使服装上的纹饰图案既有阴影效果又不过于黯淡。勾画好戏装行头,拿出晾干的泥头,由于胶泥呈现黄色,为了使上色之后的脸谱颜色不偏色,要先打底色,也就是刷白,根据毛笔的使用力道从上至下,将毛笔与接触面保持在垂直的状态下,便于控制手中的脸谱,确保都能画白。

第四代传承人白霖

上完白,手摸上去不会粘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脸谱彩绘。对如此小巧的脸谱绘画要比画面积大的脸谱难得多,由于泥头还是立体的,在彩绘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毛笔的力道,走笔要稳,才能让整个脸谱更流畅、生动,把人物的神态画到位。

彩绘好脸谱和戏装行头,就该粘鬃毛了。由于鬃毛具有弹性和一定的硬度,在敲打铜茶盘时,能够转动,但转起来不倒,还能朝着一个方向转动,就有学问在里头。拿出鬃毛将它剪短,拿出粘鬃毛的黏着物,把鬃毛稍稍倾斜、疏密适中地粘在黏着物上,看到这,有人会好奇,为什么要倾斜呢?这也是鬃人的巧妙之处,鬃毛往相反的方向倾斜排列,就会反向转动,左倾斜会顺时针转动,右倾斜会逆时针转动。不同的倾斜角度能使鬃人往不同的方向转动,宛如真正的疆场上,两军策马厮杀。那又如何判断鬃毛是否粘好了呢?将鬃毛在底座上围上一圈,放在盘上轻轻一敲,没有出现往前走、往后走,就说明鬃毛粘好了。

而要还原戏剧舞台上的武生戏,鬃人还需要手持棍、棒、刀、枪来对打,这些兵器多是选取生活的边角料进行打磨。直到脸谱、戏装行头、粘好鬃毛的底座都齐备了,便可以把这些分散部位组装在一起,安头和身时要在一个重心点上,才能使鬃人百转不倒,这是窍门更是功夫。

鬃人关羽。

铠甲上的花纹

成为保留戏剧记忆的一种方式

“城楼上助你三通鼓,十面旌旗壮壮威严,哗啦啦,打罢了头通鼓,关二爷提刀跨雕鞍,哗啦啦啦,打罢了二通鼓,人又精神马又欢。”这是京剧《珠帘寨》的片段,鬃人即是这样,唱两句喜爱的片段,当当当当地敲击铜茶盘,看神态各异的鬃人开打,這是早先年间老北京人的娱乐方式,同时也是它的来源,称它为“盘中戏”也正是如此。

鬃人兔奶奶

鬃人兔爷

它由京剧而衍生,也随京剧而变化。原来“鬃人王”的作品,是用较硬的电光纸做鬃人的服装,现在“鬃人白”用的面料是丝绸,更贴近舞台效果。武生戏装行头上的盔甲纹理,原来“鬃人王”大部分是用刻出来的、像图章一样的小木板印在纸上,经过剪裁糊在鬃人表面后再彩绘,现在“鬃人白”是在丝绸上用毛笔勾画花纹。形态上也做了一些调整,传统鬃人的胳膊与皮影人一样可以随意摆动,白老师为了能让鬃人在转动时能刀来枪往,便将鬃人的胳膊改成固定的,这样就十分结实。还相应地根据戏剧人物的身形,给鬃人增加了抬腿的动作。

《狮子舞》场景

靠旗

而现今许多不常演的剧目以它为载体,将当时的戏剧舞台呈现出来,成为戏剧记忆的一种保留方式。与它一同进入到校园里,去展览,走出国门,缓缓道来千百年的故事,展现中国本土的戏剧魅力。

此刻太阳高挂,交谈进入尾声。细细端详这栋白老师在20世纪末买下的住所,屋内的格局还保持着老北京的样式,就好似他仍坚持手工制作鬃人一般,有着最初的味道和信念。一出在铜茶盘里上演的大戏,一个终其一生的梦想,道尽“戏梦人生”。

鬃人呼延赞

鬃人刘备。

鬃人狄雷

在这短暂的交谈中,我也仿佛进入了戏曲的世界,当当当当当,鬃人盘中转,京剧唱一唱,梦回大舞台。

TIPS

白大成代表作品:《三英战吕布》《钟馗嫁妹》《八大锤大闹朱仙镇》《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首都博物馆收藏;《盗仙草》《西游记》《水浒传》等大量鬃人作品被收藏家订购及收藏。

猜你喜欢
鬃毛模子底座
每一根鬃毛都有生命
女儿节
每根鬃毛都有生命
每根鬃毛都是一种生命
运用作文模子训练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秀发
可以360度旋转的智能鱼缸
船底座星云
一个模子里刻出来
完型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