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漆叶青黏散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下·华佗传》记载的:“阿从佗求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余岁。漆叶处所而有,青黏生于丰、沛、彭城及朝歌云。”本文据此拟对本方进行考证。
漆叶青黏为何物?古今认识不一。宋·苏东坡《谢王泽州寄长松兼简张天觉二首》:“无复青黏和漆叶,枉将钟乳敌仙茅”,似指不要再出现青黏与漆叶、钟乳石与仙茅混淆的错误;宋·林季仲《送思深赴泉州录参》:“厌尝漆叶青黏散,旋理司空城旦书”,或源于对本方的疑惑而“厌尝”;金·李夷《赠国医张子和》:“祝君莫触曹瞒怒,世上青黏要指名”,直言后世不知青黏为何物。
《本草图经·木部卷第十·干漆》:“漆叶,中药,见《华佗传》”。后有“神仙方乃有单服淳漆法传于世云”。“服淳漆法”所用为干漆,源自漆树,遂以漆树叶为漆叶;《华佗神方·卷二·华佗治发白要诀》也说:“漆叶,或谓之漆树之叶。”《本草纲目》及刘自忠、李永海等均持此观点[1-2]。
漆叶不是漆树叶。以“漆叶”入药首见于《本草图经·木部上品卷第十·干漆》:“漆叶,中药,见《华佗传》”,此外无具体内容。《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 漆》言主“五尸劳疾,杀虫”,但无性味描述。《本草经解·附余考证· 葳蕤》提出质疑:“《纲目》殆误附漆树下耶”“ 漆本有毒,《本经》‘久服轻身’,即《抱朴子》云‘通神长生’,皆难信”“古无用叶者。故气味缺。《纲目》殆因古方,臆立主治耳。”本书还记载了“然吾乡有两老儒,先后服此方(漆树叶、玉竹)皆致殒”的惨痛教训,也为漆叶非漆树叶提供佐证。而漆树生长有明显的地域性,远未达到“漆叶处所而有”的广泛程度。
1.2.1 玉竹为青黏说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漆》:“或云青黏即葳蕤”(玉竹)。程从容、刘自忠等也持此说[1,3]。
1.2.2 黄精为青黏说 《本草图经·草部上品·黄精》:“世传华佗漆叶青黏散云:青黏是黄精之正叶者。”
1.2.3 黄精玉竹都可做青黏 二物混用说。《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 葳蕤》:“今考黄精、葳蕤性味功用大抵相近,而葳蕤之功更胜。故青黏一名黄芝,与黄精同名,一名地节,与葳蕤同名,则二物虽通用即可。”《中药大辞典》:“同属植物热河黄精”亦可作为玉竹“同等入药”[4]。故“某一时期以玉竹为青黏,而另一时期又以黄精作青黏”[3]。
1.2.4 熟地为青黏说 《华佗神方·卷二·华佗治发白要诀》:“青黏一名地节,又名黄芝,即今熟地。”
青黏不是黄精,不是玉竹,也不是熟地。《本草图经·草部上品·黄精》:“青黏是黄精之正叶者,书传不载,未审的否”;《本草蒙荃·草部中·萎蕤女萎(玉竹)》:“疑即青黏,昔华佗所服漆叶青黏散是此也。然世无复能辨者,未敢为言,姑著之,以俟明达折衷尔。”上说是“存疑待考”的常规做法。至于“青黏即今熟地”,考诸文献仅此一见,孤证不立,不予采信。
不明漆叶青黏为何物,直接影响本方疗效。《本草新编·卷之三(角集)·葳蕤》:“或问葳蕤(玉竹),华元化加入漆叶,以黑髭须,近人用之不验,何也?”是对“使人头不白”的质疑;《抱朴子·内篇·至理卷五》以:“樊阿服之,得寿二百岁,而耳目聪明,犹能持针以治病”[5],强调本方的延年益寿作用,并信誓旦旦称:“此近代之实事,良史所记注者也”[5]。而《本草经解·附余考证· 葳蕤》有:“漆叶方,即华佗漆叶青黏散,青黏世无能识,或云黄精之正叶者,或云即葳蕤也。然吾乡有两老儒,先后服此方(漆树叶、玉竹)皆致殒”的质疑。《冷庐医话·卷五·药品》引用此文后谆谆告诫:“究之古方药品,最宜详审,不可过信前人之说,为所误也。”
“本草虽没标本,但实物的沿承性却不容忽视”[6]。基于此,因名责实,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再根据功用主治,以实证名;名实相符,完成考释,发现线索。
2.1.1 青黏 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魏书·方技传第二十九》:“青黏者,一名地节,一名黄芝。”此外还有青菾、青蓁、凡弊之草、凡薮之草等称谓。青为植物初生时幼苗枝叶颜色青翠;黏即黏稠,表明药物本身的性状,或采摘入药加工成屑时的性黏腻、质黏稠状态。《礼记·内则》:“脂膏以膏之。”疏曰:“凝者为脂,释者为膏”,意为凝固状态为脂,流动状态为膏,质稠性黏。据此推断,青黏描述的是其多油多脂性黏腻的特征。如《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胡麻》:“油麻、脂麻谓其多脂油也”;《本草衍义·卷二十·青蘘》:“胡麻与白油麻,今之所谓脂麻者是矣。”“诸家之说参差不一,只是今脂麻,更无他义。盖其种出于大宛,故言胡麻”。以此衡量,胡麻似具青黏之性。
2.1.2 地节 以青黏考释为线索研究地节,或许描述了其地上生长的枝茎上分段、分节特征。既然《神农本草经·卷一·胡麻》称:胡麻“ 叶名青蘘,生川泽”,那么青蘘是否具此特征。《康熙字典》:蘘“茎叶似姜”;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也言其从下往上、逐步开花、逐节递进的特点,颇具“节”的特征,可见“地节”与青蘘的植物形态特征相近,指称青蘘亦通。
2.1.3 黄芝 黄为颜色,芝为华美、华丽的意思。《说文解字》称芝为“神草”。黄芝或许是形容其外观的华美华丽以及内在功效有如“神草”。《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称:“仙方有服胡麻、巨胜二法”,并称有“此乃服食家要药”“古以胡麻为仙药”之说。以“黄芝”外以形容胡麻开花结果的美丽外观,内以功效卓著,于理亦通。
2.1.4 其他 《抱朴子》:“漆叶青蓁,凡弊之草。[5]”《说文解字》:“蓁,草盛貌”。宋·王禹偁《太一宫祭回马上偶作寄韩德纯道士》:“此来芳春暮,宫草青蓁蓁”;《仲咸因春游商山下得三怪石辇致郡斋甚有幽趣》:“绿藏苔漠漠,青乱叶蓁蓁。”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抱朴子》校记:“‘蓁’当作‘菾’,《三国志》作‘黏’”[5]。菾,《集韵》:“草木长茂貌”,意同“蓁”;《本草纲目·菜部·菾菜》:“菾与甜通,因其味也”。“菾”有形态与性味双重含意,又为青黏之性补充了新证据。《神农本草经·上品·米谷》明言:胡麻“味甘平”。
葛洪称之为“凡弊之草”。凡,即平凡普通;弊通“蔽”,即遮盖;言其随处可见,错杂而生,枝叶茂密。《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 漆》“凡弊”改为“凡薮”。《说文解字》:“薮,大泽也”;《国语·周语下》:“薮,物之归也”,指众物汇聚。“凡薮”与“凡弊”均言其生长状态,但“薮”又补充其或“生川泽”特征。至于说称胡麻为“草”,是《抱朴子》的习惯用法,书中“初生草似胡麻,有实”[5]337可为例证。以上证据表明,青黏和胡麻、青蘘(胡麻叶)高度相似。
除地节外,古人为何用青黏、青蘘、青蓁、青菾、黄芝两种颜色描述?这或许源于不同时代的不同观察者,在不同的观察期得出的不同认识。
青与黄为不同生长阶段呈现的颜色。青指幼苗期,黄指成熟期,两者常联用。如《楚辞·九章·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王逸注曰:“言橘叶青,其实黄,杂糅俱盛,烂然而明”;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范成大《晚步东郊》:“水墨依林寺,青黄负郭田”,成语青黄不接等。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胡麻条:“胡麻即巨胜,本经上品,今脂麻也。昔有黑、白二种,今则有黄、紫各色。叶曰青蘘,花与秸皆入用。”名称各异,其指则一。
2.2.1 漆叶青蓁 青黏青蓁前已述及;“凡弊之草”也已阐明。《抱朴子》:“漆叶青蓁,凡弊之草”[5],把“漆叶青蓁”并论,如果作为一个词组,把“漆叶”为药名,“青蓁”为“漆叶”的植物形态特征考察,结果如何?
《庄子·徐无鬼》云:“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成玄英疏:“蓁,棘丛也”。棘为矮小丛生、多刺的灌木。“漆叶青蓁”联用来形容“漆叶”体茎上生满棘刺亦通,这或成为考证“漆叶”的线索之一。
2.2.2 漆叶乃五加皮叶 “漆叶乃五加皮叶,《本经》名豺漆也”,此说出自《本草经解·附余·考证· 葳蕤》。《神农本草经·卷一·上经》:五加皮“一名豺漆”;《本草经集注》还有“豺节”之名。五加皮为何称“豺漆”“豺节”?考诸文献无解。《本草纲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五加》云:“本草豺漆、豺节之名,不知取何义也。”
《冷庐医话·卷五·药品》引《本草经解考证》说:“以五加皮叶为漆叶,前此所未闻。然二物气类迥别,是以应验亦殊。明理之士,自当舍漆叶而取五加皮”,也只是认同此说,并未道出缘由,存疑至今。李维贤认为:“所谓豺漆,就是借助豺的毛色与形态,喻示五加体茎密生着茶褐带微红,酷似豺毛那样的针状刺。实际上是取茎态的形象比喻而命名。[7]”
2.2.3 以“漆叶青蓁”连用形容植物体茎上生满棘刺的特征,比对豺漆喻示的五加体茎密生着酷似豺毛那样的针状刺特点,可知漆叶和五加皮高度相似。似乎可以回答李时珍“不知取何义”的疑问,也可圆满解释叶天士之说。
药名考释为考证提供了三条线索:一是青黏(黄芝)→青菾→胡麻;二是青黏(地节)→青蓁→凡弊之草→凡薮之草→青菾→青蘘(胡麻叶);三是漆叶青蓁(棘刺)→豺漆(似豺毛的针状刺)→五加皮(五加叶)。
漆叶青黏散的考证,应按照定属性、划范围、找证据的思路与方法展开,其中对“去三虫”的理解是考证的关键。
漆叶青黏散是服食方,服食是指服食药物以养生的方法。本方因“阿从佗求可服食益于人者”而传,属“服食方”无疑;“言久服”是服食方的基本属性,暗含所用方药“无毒”。宋·葛胜仲《留二季父二首·其一》云:“寿耋名应书绿字,康宁药不待青黏”,“康宁药”就是服食养生药。
既然是服食方,处方用药就必须符合相关要求。《神农本草经》对此有严格规定:“上品”“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据此将本方用药范围限定在《神农本草经》“上品”中。
“去三虫,利五脏,益精气,轻体,使人头不白”,令人“气力强盛”“寿百余岁”为考证本方的证据。按证据观测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三级:一级为去三虫,使人头不白,直观具体,容易观测,提供的证据最充足,是最主要的特异性核心证据;二级为气力强盛、轻体,利五脏、益精气,虽属主观感觉但可通过“四诊”感知、推衍与判断;三级为寿百余岁,毕竟终点指标难以观察。
前者是服食的起点,后者是对服食效果的阶段性考核测量指标。服食有严格的程序,必须依次有序进行。《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服食法第六》规定的流程为:“故服饵大法,必先去三虫。三虫既去,次服草药,好得药力;次服木药,好得力讫;次服石药。根据此次第,乃得遂其药性,庶其安稳,可以延龄矣。”由此可知,此“去三虫”是服食的常规做法,服食者体内未必有“三虫”,系防患于未然之举,目的是为保证疗效发挥,一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仅此而已。
通常所谓的“去三虫”“杀三虫”等都是以治疗“虫症”为主,如经方乌梅丸治疗蛔厥。《医方考·卷一·伤寒门第二》乌梅丸指出:“乌梅味酸,蛔得之而软;连、柏味苦,蛔得之而伏;椒、细味辛,蛔得之而死”,显然针对“虫症”。《诸病源候论·卷五十》曰:“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等都指“虫症”。这也明确了既往由于不知服食法,误以漆树叶为漆叶用其“杀虫”的谬误所在。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女子五七、六七,男子五八、六八大多出现脱发、头发变白,这是衰老的标志,也是阳明脉、三阳脉衰于上;肾气衰、阳气衰竭于上所致。由此可知,通利五脏,补益精气,自会令人气力强盛、轻体,“使人头不白”,延年益寿自然可期。故以此为核心证据,是充分必要条件。
循着药名考释提供的三条线索,以既定的考证思路与方法为标准,结合证据等级综合判断。尽管“意在笔先”,但不能先入为主,蔽于一隅而为证据所囿。
青黏的两条线索直指青蘘、胡麻,两者均有“去三虫”“使人头不白”“利五脏,益精气,轻体”“气力强盛”“寿百余岁”功效。
4.1.1 《康熙字典》 青蘘“又治蛊毒”。《说文解字》:“蛊,腹中虫也”,可证其杀虫功效;胡麻《玉楸药解》:“补益精液,润肝脏,养血舒筋,杀虫,生秃发。”《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九虫第七》:蘼芜丸“治脾劳热,有白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下虫方:以好麻油二升,煎令熟,纳葱白三寸,令黑便熟,冷,顿服之”。“又方胡麻(一升)、胡粉(一两),上二味为末,平旦空腹,以猪肉汁啖尽,即瘥”。此为“去三虫”之功。
4.1.2 《本草经集注· 草木上品·青蘘》 “胡麻叶,甚肥滑,亦可以沐头。”桑麻丸,《医方论·卷一·补养之剂》扶桑丸:“此即世所谓桑麻丸也,去风明目,乌髭黑发,颇为有功。”《东医宝鉴· 外形篇·卷四》:“乌麻丸九蒸九曝为末,枣膏丸服,令白发还黑。又取叶煎汤,沐头长发。”《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须发》中有“胡麻、油及叶,大麻、子及叶”。有调查发现,“现在,在我国中原地区农村,仍有食用脂麻叶子或嫩苗的习俗;而且在山西南部有用脂麻叶子沐浴头发的传统习惯”[6]。
4.1.3 胡麻,《神农本草经·卷一·胡麻》:“味甘,平,主伤中虚羸,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青蘘,《本草经集注· 草木上品·青蘘》:“ 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久服耳目聪明,不饥,不老,增寿”,与本方功用相同。据此推断,青黏可能是青蘘或胡麻。
4.1.4 从产地来看,“青黏生于丰、沛、彭城及朝歌云”。丰,秦时沛郡之丰邑,即今江苏徐州丰县;沛,沛郡、沛国的简称,即今江苏徐州;彭城,徐州古称;朝歌,商纣王国都,即今河南鹤壁淇县。《中药大辞典》脂麻:“我国各地有栽培。主产四川、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其他各地亦产。[4]2386”《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谯,汉朝属沛郡,即今安徽亳州,为华佗故乡,这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药物保障。
漆叶→五加皮线索。五加皮益气,补中益精,坚筋骨,补五劳七伤,久服轻身耐老,与“益精气,轻体”,令人“气力强盛”“寿百余岁”高度吻合。
4.2.1 《本草经解·附余考证· 葳蕤》记载:“里有兵子,臂痛不能挽弓,或教用葳蕤一斤,五加皮四两,浸酒饮。尽一卣,健旺胜常,岂古方正尔。”本案以漆叶为五加皮,青黏为玉竹,验证了本方使人“气力强盛,轻体”(从臂痛不能挽弓,到健旺胜常)的作用,为漆叶为豺漆叶提供了临床证据。
4.2.2 “漆”与“柒”音同,古时常作通假字使用。《集韵·质韵》:“漆,或作柒。”《字汇·木部》:“柒,与桼(漆)同。”漆叶作“柒叶”亦通。五加因“五叶交加”得名,《名医别录》以“五叶者良”,此处用“柒(七)叶”是否违背常理?实际上五加品种较多,《本草图经·木部上品·卷第十》:五加皮“今所用乃有数种”;《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五加》又言:“四叶、三叶者最多,为次”,可见“五叶”并非其显著特征。
4.2.3 据李维贤统计,《中国植物志卷·五十四》收载的五加科五加属植物有26种,其中3叶、4叶、5叶、7叶都有,其中的异株五加(A.sieboldianus Makino),其小叶数为5片或7片[8]。据此推断,漆叶青黏散最早使用的应是七叶异株五加,因其产量少,珍贵难得,不用“豺漆叶”而用“漆叶”,对增加处方的神秘性,做好保密工作非常适宜;又明确“漆叶处所而有”,一语双关,令人回味。应该指出,研究应用本方只要是五加即可,不必拘于“五叶”还是“七叶”。
4.2.4 从产地看“漆叶处所而有” 《本草经集注·草木下品·五加皮》:“今近道处处有”。《中药大辞典》:五加“分布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4]380,分布较广。
古人喜欢“将性、味、主治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常被放在一条中,平添了许多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如胡麻之类”。“大约可见胡麻、巨胜本是二物,初由性味功能相近合为一条,后来就由二物并为一物,最后是变为一物二名了”[6]。“胡麻条乃其子,而此(青蘘)乃其叶也,即其叶青蘘之功效应是胡麻之功效”[9]。
为何断定是胡麻叶不是胡麻子?本方“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升”为容量单位,“两”为重量单位。《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小青龙汤用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大陷胸丸用葶苈子、杏仁各半升,竹叶石膏汤用半夏半升、麦冬一升,酸枣仁汤用酸枣仁二升,厚朴麻黄汤用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麻子仁丸用麻子仁二升,吴茱萸汤用吴茱萸一升,大黄牡丹汤用瓜子半升,温经汤用麦门冬一升,赤小豆当归散用赤小豆三升,苦参汤用苦参一升,栀子大黄汤用豉一升等。用“升”的药物有共性特征,“叶”与之不符。据此判断,青黏系青蘘(胡麻叶)而非胡麻子。
五加皮首载《神农本草经》,而五加叶入药首见于《日华子本草》:五加皮“叶治皮肤风,可作菜蔬食”。《证类本草·卷第十二·五加皮》对此全文收载。华佗生活的时代,本草学已经成熟,临床用药主要依据《神农本草经》。此时五加叶尚未作药物。据此判断,漆叶应是五加皮而非五加叶。
当时《神农本草经》已刊行,其弟子所著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等(李氏书已佚,明·陶宗仪《说郛》中尚存若干佚文)均未以漆叶青黏之名收载二药。华佗此举显系有意而为。
本方有些许神秘色彩。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魏书·方技传第二十九》言:“本出于迷入山者,见仙人服之,以告佗。佗以为佳,辄语阿,阿又秘之。近者人见阿之寿而气力强盛,怪之,遂责阿所服,因醉乱误道之。”“阿又秘之”,一语道出华佗视此为“秘方”无疑。既然是“秘方”,自会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而樊阿“因醉乱误道之”实属无奈;至于“法一施,人多服者,皆有大验”,可知樊阿“泄密”范围有限,而闻之者也自然会保密,不轻易示人。
中医重视保密。《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告诫:“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也有“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都强调保密。而使用隐语不直说本意,借别的词语来暗示,是最常见的保密方法。《文心雕龙》形容为:“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吴医汇讲·书方宜人共识说》:“尝见一医方开小草,市人不知为远志之苗,而用甘草之细小者。又有一医方开蜀漆,市人不知为常山之苗,而另加干漆者。凡此之类,如写玉竹为萎蕤,乳香为薰陆,天麻为独摇草,人乳为蟠桃酒,鸽粪为左蟠龙,灶心土为伏龙肝者,不胜枚举。”现代许多医生也常用此法处方保密,古今一致。
“保密”都会留下一些线索。裴松之借《华佗别传》透露:“青黏者,一名地节,一名黄芝,主理五脏,益精气”。据此才有“青蓁”“凡蔽之草”“凡薮之草”“青菾”等线索,先贤洞悉青黏玄机,但看破未说破;叶天士破解漆叶为豺漆,使人知其然;李维贤的考证又点明因何名豺漆,使人知其所以然,都为考证提供了线索与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