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1-03-28 18:14:51兰常玉
今日畜牧兽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气管炎生殖道病原体

兰常玉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湘水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72310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养牛业较为常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是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其发病率较高,是危害牛养殖场重要疾病之一,需着重关注和加强预防。

1 流行病学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体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又称牛疱疹病毒),该病毒外观上呈球状,侵袭机体后一般潜藏在神经中,能够诱发体内产生中和抗体。 病原体在牛群中存活性较强,4℃环境下可以存活一月, 尤其是在-70℃条件下可以永久存活,但对各种杀菌消毒液和热比较敏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任何季节都会发生,但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其发病率会显著增高。该病传染性较强,具有高度接触性,也可通过生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播,牛为易感动物。 如果养殖场管理不当,比如饲养密集、卫生环境差、营养不良等,会导致该病的发病率增大,特别是2 月龄内的犊牛发病率更高。

2 临床症状

根据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症状, 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呼吸道型是该病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患牛会表现出呼吸不畅、咳嗽、流鼻液、鼻炎、体温升高等症状,通常会持续10d 左右。 生殖道型母牛临床上会表现出精神不振、发热,阴道处分泌黏液且黏膜潮红,而公牛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严重时在阴茎或包皮处可观察到脓包,也会发现体温升高的现象。 然而,怀孕的母牛在受到病毒感染会引起流产,甚至会导致不孕,此症状称为流产不孕型。 其次,脑膜脑炎型多发生于犊牛,典型特征是体温迅速上升,可到达40℃以上,其发病历程相对较短,但死亡率高。 此外,结膜角膜型症状可能是由于呼吸道炎症处理不彻底而诱发的,患牛会表现出流泪、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等症状,严重时眼角会观察到黏脓性分泌物。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治疗方法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在西医治疗方面,病牛可以选用金刚烷胺盐酸盐进行口服,每次0.5g,每日2次;也可使用可病毒唑滴鼻,6 滴/次,2 次/d。 在中医治疗方面,常用配方:柴胡、牛蒡子、甘草、黄芩、玄参各30g,板蓝根120g,升麻、马勃各l8g,研成粉末加1.5L 水煎服,早晚各1 次,连续使用5d 左右,效果明显。在治疗期间,病牛需多休息多补水,根据症状程度可减少药物的用量。

3.2 防治措施

3.2.1 养殖户要加强饲养管理,树立自繁自养模式,尽可能杜绝从外引种,以免购买疫区或途径疫区的种牛,若必须从外引种,需自行隔离15d 以上进行严格的检疫,并观察其状况,确认无潜在风险时才可混群喂养。 其次,不同年龄阶段的牛应该分群饲养,合理规划养殖密度,尤其是犊牛和怀孕的母牛,避免病原体的大范围传播。 此外,养殖人员应选择优质饲养,保证牛体的营养需求,确保营养物质摄取充足,提高其抵抗病毒的免疫力。

3.2.2 免疫接种是预防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最有利的方法,通常可以选用新型疫苗和灭活疫苗。 养殖管理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牛群的健康状况,制定并完善免疫程序,但是该类疫苗免疫期较短,需及时补免来加强免疫。

3.2.3 牛场环境卫生是引起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重要因素之一,日常要严禁无关车辆和人员进入养殖场,及时清理牛场排泄物,定期对饮食器具、操作用具、活动区域等进行清洁消毒。 如果发现有疑似病牛,管理员应该第一时间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病原体的传播,降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率,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

4 小结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养牛业较为常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病牛表现出生殖道型、脑膜脑炎型、呼吸道型、结膜角膜型以及流产不孕型五种类型临床症状。 该病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 会严重危害牛产业的持续发展, 给养牛户带来经济损失。 目前此病主要采取中医结合治疗方式,以预防为主理念进行养殖,科学免疫接种,加强饲养管理,按期清洁消毒,为牛群提供一个舒适、干净、保暖的居住环境,提高其抵抗病毒能力,保障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气管炎生殖道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 08:18:22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 08:18:22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 02:27:58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HPLC法同时测定气管炎颗粒中7种有效成分
中成药(2016年4期)2016-05-17 06:07:43
浅谈猫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20
卵巢浆液性癌病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985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
西南军医(2014年5期)2014-04-25 07: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