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湿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2021-03-28 16:12:52康雨菲徐爱琴王首帆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9期
关键词:外用湿疹皮损

康雨菲 徐爱琴 王首帆

(1.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4;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急性湿疹临床表现为起病急,皮损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等,在搔抓-皮损增厚-搔抓的循环中,可导致继发感染,并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因此,急性湿疹的治疗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急性湿疹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症状、降低复发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中医药治疗有中药内服、中药外用、中成药注射、穴位埋线、自血疗法、药线点灸等,现将近5年来急性湿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

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其病因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现代医学认为内因有系统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肠道功能障碍、慢性感染、肿瘤)、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等。还有报道证明有些外因如外界环境中的致敏原(食物、二手烟、装修油漆等)、环境高温和相对湿度下降,空气污染物均会增加湿疹的发病率[1-2]。

该病的发病机制也尚未完全了解,一般认为,急性湿疹为变态反应参与发病过程,以Ⅳ型超敏反应为主。Ⅳ型超敏反应过程为T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宿主细胞结合,激活溶体酶而形成组织损伤。同时,效应T细胞释放出IL、IFN、TNF等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细胞被这些细胞因子激活,血管通透性增强,皮肤局部充血和渗出,形成炎症性皮损。这些内源性物质如IL-4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或直接刺激感觉神经,产生瘙痒的感觉。

该病中医称为急性湿疮,也有“浸淫疮”“黄水疮”等不同名称。历代医家认为此病因久居湿地,雨水浸淋,或过食辛辣厚腻,或素体亏虚,或情志失调所致。医学古籍对其病机也有许多记载,如《医宗金鉴》“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巢源浸淫疮候》“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渍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说明风、湿、热为急性湿疹的主要病机。

现代医家也提出各自见解,刘天骥[3]认为本病病机为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外感风热湿邪,内外相搏,蕴于肌肤。周萌[4]提出发病之根本为“脾虚”,脾虚生湿,湿滞于脾,脾虚与湿气相互作用,气血运化失常,肌肤失养。刘鸿[5]则对此病提出以毒论治为主,认为毒邪内盛作为主要病机贯穿于病程始终。

2 中药内服

2.1 传统中药方剂 传统中药方剂是通过历代医籍流传至今的经典古方。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经典著作,因许多皮肤病与温病发疹的病因病机有相似之处,故书中记载的银翘散、清营汤等经典方剂至今仍为皮肤科所用。尹莹等[6]发现清营汤可通过调控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来改善急性湿疹发炎、渗出的症状,达到治疗效果。王坤[7]以银翘散加减方口服联合黄连消肿膏外用治疗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患儿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黄连消肿膏外用治疗,结果显示两组在有效率上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龙胆泻肝汤也常运用于湿疹急性期的治疗,本方源于《医方集解》,能清肝胆火、利肝经湿热。钱大善[8]将52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予氮斯汀治疗,观察组予龙胆泻肝汤联合氮斯汀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明显。吴大华[9]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急性湿疹,结果显示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参照组。

2.2 经验方 经验方是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结合先贤医家的论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出来的自拟新方。胡幸等[10]对110例符合急性湿疹湿热证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对照组55例予氯雷他定片治疗,实验组5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自拟方祛湿止痒消疹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芩、生地黄、当归、地肤子、蛇床子、牡丹皮各12 g,车前子、茯苓各15 g,龙胆9 g,柴胡、甘草各6 g,滑石粉30 g。结果发现实验组的IgE、IL-6、TNF-α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可见祛湿止痒消疹汤对湿热型急性湿疹有治疗作用。刘启方等[11]以凉血解毒利湿汤(地肤子、白鲜皮、生地黄、栀子、黄芩各10 g,忍冬藤、马齿苋、板蓝根各15 g,牡丹皮、龙胆草各6 g,车前子9 g)联合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40例,对照组40例单纯予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李安海等[12]以凉血祛湿止痒汤(牡丹皮、赤芍各12 g,水牛角、白茅根、薏苡仁各30 g,生地黄、白鲜皮、茯苓、地肤子各15 g,苦参、泽兰各10 g,甘草6 g)治疗急性湿疹患者60例,对照组60例采用氯雷他定片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有效率90.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凌燕雯等[13]将152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76例予氯雷他定片治疗,治疗组76例予清热除湿汤治疗。清热除湿汤为赵炳南老先生的经验方,主要组成有白茅根、车前草、生石膏、滑石粉、生地黄、大青叶、龙胆草、黄芩、甘草等。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李程远等[14]运用自拟清热利湿汤内服外洗联合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氧化锌软膏外用治疗儿童急性亚急性面部湿疹88例,对照组80例仅使用西药外用,治疗14 d后两组均有疗效,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3 中成药制剂 在治疗急性湿疹的探索过程中,中成药制剂逐渐占有一隅之地。中成药制剂疗效确切,方便携带和储存,适用于证型及症状明确的患者。许萌萌等[15]将156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治疗组8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清热散结胶囊治疗,治疗后两组金葡萄球菌菌数均减少,且治疗组减少值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清热散结胶囊可降低皮损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数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肖杰[16]观察研究84例湿热蕴结型急性湿疹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外敷,治疗组采用祛湿止痒颗粒内服外敷,两组均予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4周后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证明祛湿止痒颗粒可降低急性湿疹IL-17的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3 中药外用

在治疗湿疹的局部外用治疗中,中药疗效佳,副作用小,儿童、孕妇、哺乳期也无明显禁忌证,具有“简、便、效、廉”的独特优势。中药外用的作用机制即将药物施用于皮损处,使其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也有学者[17]提出中药外用的机制与其调节体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有关。从古至今,中药外用的形式多样,急性湿疹常见炎性渗出、糜烂等,外用药多用湿敷、外洗、涂抹、熏蒸等方法。

3.1 湿敷法 湿敷是中药外用治疗急性湿疹最常见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渗出和瘙痒感觉。付蓉等[18]治疗急性湿疹115例,对照组采用咪唑斯汀合炉甘石洗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柏苋止痒汤湿敷皮损处,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王中华[19]根据临床经验,自制消炎方(蒲公英、夏枯草、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生地黄、大黄、黄芩、黄连各10 g,生石膏30 g)湿敷患处,发现此疗法能有效地改善急性湿疹患者炎症因子及细胞免疫水平,减轻炎症。刘久利等[20]在采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燥湿止痒方冷湿敷治疗此病,共治疗4周,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EASI和VAS明显低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者,表明运用燥湿止痒方冷湿敷疗法可以达到治疗急性湿疹的目的。王文颖[21]观察40例急性湿疹患者,治疗组予苋榆洗液湿敷+氯雷他定片口服,对照组予硼酸溶液湿敷+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1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朱亚梦[22]选取100例急性湿疹患者,对照组予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卤米松外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三黄洗剂湿敷,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照有统计学差异。姚丽萍[23]使用冰柏液冷湿敷治疗急性湿疹,对照组予硼酸溶液湿敷治疗,两者均予依巴斯汀片内服,2周后结果显示冰柏液冷湿敷的疗效更好。

3.2 外洗法 外洗是指用中药汤剂泡洗皮损处,从而达到祛风燥湿止痒效果的一种外治法。王燕等[24]选取60岁以上的急性湿疹患者29例,观察组予千里光煎剂外洗皮损处(每日2次),对照组予曲安奈德益康唑软膏外擦(每日1次),7 d后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吕薇[25]用千里光煎汤外洗配合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治疗婴儿急性湿疹,对照组单纯使用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连续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比对,对照组有效率为77.8%,治疗组有效率为91.1%,可见加用千里光煎汤外洗治疗婴儿急性湿疹能提高疗效。刘朝圣等[26]用五味消毒饮加味煎水外洗治疗急性湿疹,对照组用硼酸溶液湿敷治疗,两组均口服苯磺贝他斯汀片,2周后对比疗效发现五味消毒饮加味煎水外洗疗效更好。

3.3 熏蒸法 中药熏蒸法在皮肤科的应用已经很普遍。该疗法用药物煎煮时产生的蒸汽熏蒸皮肤,达到加速皮损愈合、镇静止痒的效果。高俊明等[27]用中药熏蒸治疗急性湿疹,方药为苍耳子、苦参、地肤子、黄柏、白鲜皮、荆芥、防风等祛风燥湿之品,每次20 min,每日1次,治疗组在中药熏蒸的基础上加糖皮质激素穴位注射,共治疗30 d,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均有疗效,中药熏蒸配合激素穴位注射疗效更佳。

3.4 涂抹法 涂抹法是中药制剂的使用方法,如膏剂、油剂、散剂等,在历代医书均有中药制剂治疗皮肤病的记载,现在也有很多中成药外用制剂,疗效明确,方便携带。冯常青[28]将76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用甘石青黛膏和丁酸氢化可的松涂抹于患处,治疗3周后,中药外用的疗效比西药外用疗效更优,总有效率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刘丽[29]对48例急性湿疹患者采用玫芦消痤膏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卤米松软膏治疗,结果表明用玫芦消痤膏涂抹患处疗效更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卤米松软膏低。杨旭等[30]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白鲜皮组、紫草油组、白鲜皮联合紫草油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皮肤制备急性湿疹模型,予相应药物治疗后,结果白鲜皮外洗联合紫草油涂抹治疗明显降低IL-4、IL-31及PAR-2/TRPV1通路因子PAR-2、TPRV1水平,达到治疗效果。

4 中成药注射

最近的研究发现,甘草提取物能抗炎、调节免疫力,可以通过调节T辅助细胞的过度分化,起到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在治疗急性湿疹上,其功效可与皮质类固醇媲美。万远芳等[31]发现炎琥宁(主要成分为半枝莲、鱼腥草、板蓝根、金银花等)联合依巴斯丁治疗急性湿疹可发挥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缓解症状,对照组予依巴斯丁联合外用硼酸溶液和地塞米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静脉注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中医其他疗法

除了中药的内服外用,中医还有一些非药物疗法(如穴位埋线、自血疗法、药线点灸等),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湿疹,疗效令人满意,且操作简单,安全。吴波等[32]将140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予卤米松乳膏联合氯雷他定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治疗结束后比较疗效,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则低于对照组。张仪美等[33]将80例急性湿疹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药线点灸曲池、手三里、血海、长子穴、葵花穴等穴位,同时配合中药外洗患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采用硼酸洗液外敷治疗,总有效率为77.5%,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6 结语

急性湿疹作为一种易反复发作的皮肤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该病由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病机复杂。临床运用西医治疗急性湿疹主要以消炎、抗过敏、抗感染为主,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皮损和瘙痒症状。但是也存在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服用抗组胺药可能会出现嗜睡、心律失常、口干、肝肾功能受损等现象,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皮肤萎缩,激素依赖性皮炎等。

中医治疗急性湿疹有悠久的历史,且疗效佳,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尤其是中药外用在急性湿疹的治疗上应用广泛,疗效好,安全度高,适用于包括儿童、孕妇在内的所有人群。但是目前中医疗法的实验研究较少,需要我们对中医治疗的作用机制做进一步探讨,为其疗效和应用提供更加客观的证据。中药外用要注意药物过敏反应,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尽量避免使用太过刺激的药物,利用现代技术完善和丰富药物制剂,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外用湿疹皮损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基层中医药(2022年7期)2022-11-17 08:25:18
消淋巴结核的外用有情方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4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如何选择家用外用消毒药水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50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
中药合剂外用治疗Ⅲ期与Ⅳ期褥疮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