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才
(安徽亳州蒙城县坛城农业综合服务站 233500)
规模养猪过程中,由于猪场环境复杂,猪群数量庞大,极易出现问题,因此要注重饲养管理,做好保健,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猪疫病,还可以提升产品质量,构建健康的养殖模式,从而促进规模养猪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
饲料选择的对规模化猪场生长育肥猪养殖相当重要。猪在生长过程中受外界影响,在不同的季节需要摄入不同的营养,因此,要合理的选择饲料,满足猪的基本营养所需,从而促进猪快速生长,在实际饲料选择中,要合理搭配饲料,在猪生长时期选择种类不同的饲料。安徽地区全年季节较为分明,因此,考虑到季节影响,可以在冬夏两季增加喂养频率。
合理控制喂食时间,科学控制喂食量,才能提升整体的养殖质量,促进产业发展。由于各个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尤其是夏冬两季,夏季白昼时间长,冬季比较严寒,可以适当增加一次喂食[1]。在控制饲料量时,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控制,可以选择精饲料和普通饲料搭配喂食,精饲料每天可以喂食2~3次,对于有些养殖场而言,主要以粗饲料为主,可以适当的增加1~2次喂食,从而为猪群提供所需营养,选择健康的饲料,在购买饲料时,要在正规的饲料厂进行购买,对饲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
在规模养殖过程中,有的养殖场是将饲料煮熟进行喂养,但是这会影响到营养吸收,高温处理的饲料会破坏原有营养,同时还会落上更多的真菌,不利于猪的吸收,因此,养殖场在选择喂养方式时,要选择生饲料喂养,在保证饲料营养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养殖效益。
规模化养猪过程中,一些养殖户只考虑到经济效益,不注重管理,同时也缺乏健康养殖的意识,对于猪群的密度把控不是很科学,导致养殖密度过高,影响了猪群的质量,在安徽地区,由于一些农户缺乏管理意识,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盲目养猪,不仅能降低了养殖效益,同时也影响了猪群的品质。规模化养猪,猪群的密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直接影响猪群的生长,养殖户要合理把控猪群密度,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猪群密度,从而促进猪群的健康生长[2]。在一定的面积圈舍条件下,猪群的规模越大,猪群会相互拥挤,没有足够的休养空间,会直接影响猪群的生长,同时在喂食时,由于空间有限,有一部分的猪营养吸收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其生长。相反,如果圈舍的猪数量较小,密度过低,热源吸收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冬季,圈舍温度过低,不利于猪的生长,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圈舍多余地方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直接影响了生产。安徽地区冬季较冷,按照圈舍的大小,可以将猪群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一般生长肥育猪以每圈舍饲养15头左右为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进行调节,在冬季可以多放一两头,同时也要结合猪的生长情况,有些猪长势较好,体型较大,因此要参考实际情况。
规模养殖过程中,猪的日常管理十分重要,安徽地区冬夏分明,更要根据时节做好防寒降暑工作,育肥前期的适合温度为22℃上下,育肥后期的温度为18℃上下,猪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生长较快,同时也不容易产生病菌。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好通风工作,在夏季温度较高的时期,可以用排风进行通风,同时也要洒水降低圈舍温度。冬季要做好保暖工作,安徽地区冬季的温度最低可降至零下,因此要做好防风保暖工作,修建圈舍,提升圈舍的保暖性,同时在冬季日常管理中,可以适当在饲料中加入一些高能量的食物,提升猪的耐寒力和抗病力。
规模养猪要做好防疫工作,由于猪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病菌的威胁,且猪群密度较大,一旦控制不力,则会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要以预防为主,对常见的猪流行病进行提前预防,接种疫苗,常见的猪流行病主要有猪瘟、猪肺疫等。对新进的猪群,要进行隔离和防疫,在打完疫苗后,然后再进行统一管理,从而降低风险,提升管理效益。
猪身上的寄生虫较多,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要做好驱虫工作,并且针对性的进行驱虫,提升管理效果,猪身上的寄生虫以蛔虫为主,且主要寄生于3~6个月的小猪身上,当猪身上有寄生虫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猪总体发育较慢,身形消瘦,多食且不长膘,因此养殖户要做好细节管理工作,猪在成长前期要做2次驱虫,可以用虫克星进行驱虫。
综上所述,规模养猪过程中,日常管理和保健工作十分重要,科学养猪,做好防疫,控制养殖密度,做好驱虫,才能提升养殖总体效益,构建健康的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