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
(山东省招远市金岭镇畜牧兽医站 265400)
奶牛子宫内膜炎属于繁殖障碍性疾病,该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低。患病奶牛会出现不孕不育现象,产奶量明显下降,导致养殖效益下降,及时进行诊断治疗成为关键。
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因素较多,继发感染是其中之一,奶牛患有胎衣不下、布病、子宫脱出以及结核病的情况下,如诊治消毒不及时,极易导致病菌入侵奶牛子宫,进而增加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与此同时,人工输精操作不当,输精操作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程进行,输精操作没有落实无菌原则,会导致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除此之外,奶牛养殖管理不到位,饲料营养不均衡,缺乏微量元素及矿物质,无法满足奶牛生长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会降低其抵抗力,最终诱发子宫内膜炎。最后,奶牛自身激素水平的高低,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雌激素充足则发病率低,孕酮含量高则子宫内膜炎发病率高。
奶牛急性子宫内膜炎,常见于产后1周的奶牛,患病牛精神状态不佳,食欲下降,严重的停止进食,体温升高,频频努责,生产性能下降。病牛阴道部位流出一些黏性分泌物,重者黏性分泌物呈暗红色,有恶臭味。分泌物中有一些胎衣碎片,子宫积聚大量分泌物后,会出现脓样病变,触摸患病奶牛子宫部位,发觉有波动感。
奶牛慢性脓性子宫内膜炎,病牛表现为消瘦、贫血,精神萎靡,阴道流出一些脓性分泌物,尤其是躺下的时候,脓性分泌物会被大量排出。奶牛慢性黏液性子宫内膜炎,病牛精神不振,体温升高,日益消瘦,阴道内流出少量浑浊分泌物,呈白色,直肠镜检可发现子宫壁增厚,子宫颈存在充血肿胀现象,同时会并发卵巢囊肿等疾病[1]。
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病牛临床症状不明显,食欲精神状态一般,发情正常,但会出现屡配不孕的现象。发情的母奶牛,其阴道内会流出一些黏液,呈紫色,黏液中有气泡,呈酸性。
取10g炮姜、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5g赤芍、15g炙甘草、30g当归、50g没药草、1张荷叶,将上述药物加入适量水浸泡3h,煎熬药液温服,每天1次,连服3~5d。亦可取15g川芎、15g黄芪、15g荆花、15g炙甘草、25g茯苓、25g党参、30g当归、50g益母草、2张荷叶,将上述中草药加适量水浸泡3h,煎熬药液温服,每天1次,连服3~5d即可。
为患病奶牛及时补充葡萄糖和盐水,每天2500mL,连输3d,第4d后改为每日输液1500mL,连续输至1周。
利用冲洗器冲洗患病奶牛的子宫,在冲洗期间应同时洗出子宫内的脓块及腐败物,反复多次冲洗直至干净,然后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并在病牛子宫内投入大剂量青霉素,间隔2d后再次清洗,并投入青霉素。
首先,可向母牛子宫内灌注鱼石脂,鱼石脂浓度为5%,每次灌注100mL,每日1次,连续灌注2~3次。其次可向母牛子宫内灌注黄色素,尤其是慢性脓性子宫内膜炎病牛,该法效果良好,黄色素浓度为0.1%,每次关注现100mL,每日1次。
激素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可肌注氯前列烯醇,用量为5mL,亦可宫注,用量为3mL,每间隔1d用药1次。或者可以肌注己烯雌酚,用量为20mL,加快患病奶牛排出子宫腺体,亦可宫注,用量为10mL,每间隔1d用药1次。
在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同时,可辅助使用免疫类药物,提高病牛抵抗力,帮助其更快恢复健康。目前,常用免疫药物主要包括:盐酸左旋咪唑、大肠杆菌多脂糖、高免血清等,均可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为降低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要认真做好饲养管理工作。首先,要制定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养殖。保证饲料营养均衡,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微量元素、矿物质、蛋白质等,丰富饲料营养物质,提高奶牛抵抗力。其次,要及时清理圈舍粪污,认真冲刷水槽、食槽,定期更换垫草,避免细菌的大量滋生。再次,要认真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保证圈舍光照通风正常,营造舒适的圈舍环境,降低奶牛发病率。最后,要制定完善的消毒制度,定时定期的落实消毒工作,定期更换消毒药物,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2]。此外,助产及输精期间,要保证操作规范,做到无菌操作,避免致病菌入侵发病。
综上所述,近年来,奶牛养殖中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升高,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及养殖效益。通过分析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临床症状,并提出了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临床参考作用,旨在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