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孙国涛,郭东亮
(陕西省潼关县畜牧发展中心 714300)
畜牧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结构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的贫富差距,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环境污染问题,基于我国“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想,应改善当前畜牧业污染排放的问题。发展畜牧减排技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未来畜牧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在养殖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动物肠道发酵引起碳、氮等元素的大量排放,通过改良动物的饮食结构,可以调节氮、磷和微量元素的排泄水平,并且不会对动物自身的健康造成影响。减少动物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但应保证动物必须的基础需求)是减少NH 3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1]。动物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每降低1个百分点,由粪便产生排放的中氨、氮含量将减少5%~15%。
减少育肥猪中粗蛋白(CP)的饲喂量并添加适量的氨基酸,可以使氮排泄降低25%~50%,这主要是通过改变动物肠道的发酵环境,使得肠道的PH值降低,从而减少后续排泄物中的NH3含量。在家禽养殖中,降低粗蛋白的饲喂水平,可有效降低氨的排放量,最高可达50%,但在降低粗蛋白含量的同时应注意补充必要的氨基酸,保证氨基酸配比的最佳模式,才能确保家禽的生产性能不受影响。但目前补充氨基酸的价格比较昂贵,总体上会增加饲料的成本。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可消化赖氨酸含量下,蛋鸡日粮中粗蛋白含量降低30g/kg会使饲料成本增加约16%。肉鸡日粮中粗蛋白含量降低5、10和15g/kg意味着饲料成本将分别提高5%、12%和19%[2]。对于奶牛而言,可通过改善瘤胃蛋白质代谢从而降低NH3的产量来减少氮的排放。建议采用两种方法:首先,将日常饮食中的粗蛋白含量降低至14%(从17%降至14%),以便在保持牛奶产量的同时,减少氮的排出,其次,限制摄入食物的在瘤胃中进行发酵。这些措施可以将粪便排泄物中的NH3排放量减少量多达70%。
此外,改变饲料中膳食纤维的含量,也可以降低氮的排放量。在猪的养殖中,氮主要是通过尿素分解排放的,增加饲料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能显著降低尿氮的排放量。饲料添加膳食纤维还促进肠道内大肠杆菌的生长,改变粪便微生物的丰富度,使得粪便中的非蛋白氮转变为微生物蛋白的模式,以达到调节氮排放的作用。
畜禽的粪便和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碳、氮、磷等元素,排放出的氮磷化合物主要以NH3、CH4和氨氮化合物的形态释放到环境中,这些化合物不能被土壤作为养料吸收利用,还会造成土壤、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污染,使土壤丧失生产价值。通过养殖场的减排设施可以降低,粪便、尿液等污染物对水源、土壤和空气的影响。保持良好的通风系统、专门的粪污存储设备可以降低粪污发酵产生的气体和粪便、尿液对环境的污染。
虽然粪便对环境污染不容乐观,但却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传统的优质有机肥料。将粪污进行合理的堆肥处理后,可有效杀死大部分的病原微生物,去除臭气,并且还可以提高粪便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解决粪污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了其经济利用率[3]。但在堆肥的过程中仍需注意粪水下渗和外泄造成污染。此外,发展沼气工程也可以有效利用粪污,减少污染排放,粪便经过35℃-55℃厌氧发酵可以降解为沼气和CO2,可以有效降低碳、氮等的排放,沼渣还可作为肥料、饲料,沼液则可替代农药防治害虫,多重利用,增加效益。
为加强畜牧减排的进程,首先,应该强化宣传引导,进入养殖户中指导推广畜禽减排的技术模式,增强养殖者对减排工作的主体意识和环保发展意识。其次,应该加强对乡镇养殖减排技术的支持,促进资源利用型养殖业的发展,从源头减排、中间防护、合理利用一条线贯穿始终,既可以减少污染排放,又可增加周边效益,还能提升养殖户的减排积极性。对于一些乡镇养殖户,还可推广“绿色耕作”技术,加强饲养—耕种一体化模式,帮助乡镇推进农牧对接的绿色循环产业模式发展,进一步加大对粪污的利用率。最后,对于养殖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还应有切实的法规和相关的政策支持,为畜牧业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护驾保航。
目前,我国的畜牧行业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排放技术问题和限制。为提升我国的畜牧行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按照畜牧行业发展前景进行创新和改变,加强减排技术的应用,使畜牧业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