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地龙
(四川省南江县赶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36668)
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动物疫病的防治是畜牧养殖中的重点工作,科学防治疾病的发生对于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猪、羊作为养殖中的基本畜禽,具有养殖密度大、种类多等特点,也更容易感染疾病。对此,就需要从疾病的预防入手,以科学的饲养管理降低猪、羊疾病发生的几率,推广防治疾病药品,提高猪、羊疾病治疗理的效果,促进畜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是预防猪、羊疾病发生的最基本要求,养殖环境不仅指圈舍内部的环境,还包括整体养殖场的位置、养殖密度、养殖场及圈舍内部的基础设施配置等。首先,养殖场的选址需要远离工业厂区、屠宰场、农贸市场等地,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其次,养殖密度和圈舍面积需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根据饲养动物的数量确定圈舍的面积,保证其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对于生猪而言,体重在60~100kg的生猪,每头应保证1.5~2m2的活动面积,体重在30~60kg的生猪每头保证0.8~1.2m2的活动面积,并根据实际的养殖规模适当调整养殖密度。另外,圈舍内部应按气候变化配备空调、水池、遮阳棚、中央暖炉等设施,科学的调整圈舍环境的温湿度,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最后,需要强化圈舍内的清洁消毒,及时清理圈舍内的尿粪及污染物,对圈舍内外进行彻底地消毒,保持圈舍的干净整洁、温湿适宜、光照充足、通风良好,为猪、羊提供一个优质的生长环境,从而使猪、羊维持较高的机体免疫力,防止感染疾病[1]。
科学合理的饲喂管理是猪、羊提高免疫力的基本手段。首先,养殖户需要保证饲料或饲草的新鲜,按照猪、羊的不同行为表现和生长阶段,对饲料进行合理的配比,保证猪、羊摄入充足的营养。其次,养殖户需要妥善保管水源、饲料等,保证饲料处于保质期内,并及时进行更换,防止病原微生物或虫卵污染饲料。
猪、羊疾病的预先防控需要在保证科学的饲喂管理和优质养殖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疫苗接种、防疫检疫、引种隔离等措施。首先,养殖场和养殖户应在兽医部门、疫病防控单位的协助下对猪、羊做好定期的疫苗接种工作,规范接种流程,最大程度发挥疫苗接种的效果。其次,建议坚持自产自育,没必要不引进外地猪、羊品种。如必须跨区域引种,应严格做好防疫检疫,按照规范的流程实施引种工作,引进猪、羊品种后实行不低于60d的隔离观察,隔离期满确定无疾病隐患后再混群饲养。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种生物药品如载体疫苗、抗菌肽、生物干扰素等药品都对猪、羊疫病的防治有着良好的效果。猪、羊等动物体内有多种细菌,机体健康的情况下,各菌群之间维持着平衡和制约的关系,一旦有其他病菌侵入或外界环境突变,菌群之间的和谐就会被打破,也就引发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种疾病,这些生物制品的出现在降低畜产品抗生素残留、提高动物免疫力等方面能发挥良好的效果。
在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预防猪、羊疾病时,首先要坚持及时性原则,切忌对一些看起来较轻的病症抱有侥幸或忽视的态度,在猪、羊表现出异常举动或异常症状时要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猪、羊等动物疫病的防治中,尤其对一些病症诊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畜禽类型,对症排查、对症用药。同样的疾病可能在不同动物身上表现出差异性,或不同类型的疾病表现出相似的临床症状等。以炭疽病为例,生猪患炭疽病后通常表现为慢性型,且无明显症状,山羊、绵阳患炭疽病后多为急性型,表现出眼鼻口出血、呼吸困难、剧烈痉挛等,因此,在诊断动物疾病时一定要有针对性,防止出现误症、错误给药等情况[2]。
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实施疾病防治工作,由于疾病的发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较强的多元性,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综合性原则,从养殖环境、饲喂管理、引种检疫、定期接种、无害化处理等全方面加强疾病的防控,开展全面化、系统化的疾病防控工作。
动物疾病的防治是畜牧养殖重点工作,在动物疫病的防治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及时性、针对性和全面性原则,从饮食管理、环境管理、预防接种、疫病监测等多方面入手,促进猪、羊疾病防治工作全面、系统的开展,保障畜牧养殖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