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

2021-03-28 16:13田立茹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方药气机病机

田立茹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2科,沈阳 110032)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轻者昏厥时间短,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重者则可一厥不醒而死亡。

有关厥证的记载,始于《内经》,论述甚多,从症状而言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素问·厥论》指出:“厥……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素问·大奇论》亦认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一种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论》中“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面上于膝…”的另一含义包括病机。至汉代,《伤寒论》的少阴篇和厥阴篇中,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寒、热的理论和治法。《伤寒论》对寒证的认识与《内经》一致,而《伤寒论》中认为热的病因病机是“热深亦深,热微厥亦微”。手足逆冷为热邪深入,阻遏于里,不能外达于四肢之故。提出寒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等,热用白虎汤等,并提出热厥可用下法。金元时期朱震在《丹溪心法·厥》中说:“痰者,寒痰迷闷”,指出痰的病机在于“寒痰迷闷”的理论。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厥》中云:“人身气血,灌注经脉,刻刻流行,绵绵不绝,凡一昼夜,当五十营于身,或外因六淫,内因七情,气血痰食,皆能阻运之机致阴阳二气不相接续,而厥作焉”,由此对厥证的病因病机作了精辟的概括。

厥证是一个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所致之中暑、低血糖昏迷、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癔病等出现厥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1 厥证病因

1.1 气厥 七情内伤,因情志不畅,忿郁恼怒,肝气郁结,或一时情绪过激,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郁闭神机,遂致猝厥,此属气厥之实证。此外,若其人平身体虚弱,心虚胆怯,遇外界突然刺激,如见死尸,或闻巨响,或见鲜血喷涌等,以致气机逆乱,上扰心胸,蒙闭窍髓,亦可发为厥证,此属气厥之虚证。

1.2 血厥 血总统于心,化生于脾,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五脏功能障碍,气机运行失常,都能导致瘀血内生。血瘀内阻,闭阻经络,瘀塞心窍,使营卫不通,加之情志刺激阴阳气血不能接而形成厥证。《医学入门·厥》所谓:“气逆而不下行,则血积于心胸,《内经》谓之薄厥,言阴阳相薄气血奔并而成。”即为瘀血致而言。平素肝阳偏亢,复因恼怒伤肝,烦劳动阳,风阳上旋,血随气逆,气血并走于上,以致阴阳不相顺接而发为厥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讲:“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此为血厥之实证。若素有贫血,或亡血伤津如因大汗吐下,气随液耗,或因创伤出血,或产后大量失血等,营气内耗,气随血脱,不能上荣而致昏厥,此为血厥之虚症。

1.3 痰厥 痰邪内伏多见于形盛气弱之人,嗜食肥甘厚味,纵酒过度,损伤脾胃,以致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气机不利。如遇恼怒气逆,痰随气升,上蒙清窍,引起痰厥。

1.4 食厥 如因过度饥饿,或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阴阳气血暗耗,以致中气不足,脑海失养;或因暴饮暴食,积滞内停,上下不通,气机升降受阻,以致窒闷而厥。

1.5 暑厥 久曝烈日之下,或久劳于高温之室,感受暑邪,热郁气逆阻气机闭塞清窍,发为暑气。血、痰、食、暑均可致厥,另外剧烈疼痛、瘀血阻滞、过度饮酒、虫内扰等因素亦可引起厥证。病因虽各有不同,而其病机则多由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所致。实证为气血上逆,或痰随气升,清窍为之蔽塞:虚证为气血不能上承,清阳不得舒展,以致神明失主,发为厥证。

2 厥证病机

厥证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病机性质有虚实之分,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肺、肾,其中之实证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病机转化决定于致厥病因和人体正气盛衰、气机调节功能等。周学海《读医随笔》曰:“凡脏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跗肿、鼓胀、痉厥……皆肝之不能舒畅所致也。”可见肝郁则全身之气皆郁肝气逆则全身之气皆逆也,气血并走于上则昏不知人,阳郁不达则四肢逆冷。厥之虚证,与肺脾的关系最为密切。盖肺脾气虚,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以致神明失主,而发为厥证。此外,心主神明,为精神活动之主,心病则神明失用,而致昏厥。肾为元气之根肾中真阴真阳不能上注,导致神明失养,可发为厥证。一般厥证初发其证为实者,若及时治疗,可短时内苏醒;若失治误治,伤阴损阳,耗伤正气,亦可转化为虚证而出现厥脱危候。部分实热厥证由于邪毒炽盛,痰热交阻心窍,突然出现阳气暴脱之危候,待用回阳固脱法救治后,元阳之气恢复,又可出现实热闭的证候。

3 辩证论治

3.1 中药治疗

3.1.1 气厥

3.1.1.1 实证 突然昏倒,人事不知,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呼吸急促。或见四肢冷,发作前情绪激动不安,或郁闷不乐,或觉胸前堵闷,四肢麻木。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法:理气开郁。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3.1.1.2 虚证 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突然昏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或见小便自遗。苔薄白,脉沉细微。

治法:益气回阳。

方药:四味回阳饮加减。

3.1.2 血厥

3.1.2.1 实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醒后头昏头痛,平时急躁易怒,口苦面赤,头晕胀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多沉弦数。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通瘀煎加减。

3.1.2.2 虚证 心悸头晕,或眼前发黑,昏厥无知。面色苍白,口唇不华,目陷口张,自汗肤冷,气息低微,或四肢震颤。舌质淡,苔薄白,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

3.1.3 痰厥 症状:眩晕,或因原有咳喘气急发作,痰浊一时上涌,突然昏厥,呼吸急促,喉中痰鸣。胸闷纳呆,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导痰汤加减。

3.1.4 食厥 症状:暴饮暴食,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呕恶酸腐,头晕。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和中。

方药:先用盐汤探吐以去实邪。继以神术散合保和丸加减。

3.1.5 暑厥 症状:暑热季节,身热汗出,口渴面赤,继而昏厥,不省人事。或有谵妄,头晕头痛,胸闷乏力,四肢抽搐。舌质红而干,苔薄黄,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开窍醒神,清暑益气。

方药:急用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以凉开水调服,继用白虎加人参汤或者清暑益气汤加减。

3.2 针灸治疗

3.2.1 治则 醒脑苏厥,取督脉、手厥阴和手、足阳阴经穴为主。毫针急刺、虚补实泻。肢冷汗出者可配合艾灸。

3.2.2 处方 以督脉穴为主。水沟、百会、内关。

3.2.3 方义 本病病位在脑,督脉入络于脑,总督诸阳,水沟、百会为督脉经穴,是醒脑开窍之要穴;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醒神宁心。三穴相配治疗昏厥,其苏厥开窍之功相得益彰。

3.2.4 加减 气厥实证配太冲、行间疏肝理气;虚证配足三里、气海益气升阳;血厥实证配行间引降肝火,或配涌泉导血下行;虚证配关元、膈、足三里益阴固脱;痰厥配中、丰隆开窍豁痰;热厥配大椎、中冲泻热启闭;寒灸神阙、关元温阳散寒;牙关紧闭加颊车、下关、合谷开窍启闭。

3.2.5 操作 实证、热证诸穴强刺泻法,百会可点刺出血,再开“四关”(合谷向后溪透刺,太冲向涌泉透刺),或同时针刺“五心穴”(即百会、双劳宫、双涌泉);虚证、寒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神阙、关元可用隔盐灸,或重灸“五心穴”。

3.3 其他疗法

3.3.1 指针 紧急情况下用拇指重力掐按水沟、合谷、内关穴,以病人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

3.3.2 三棱针 实证昏厥取大椎、百会、太阳、委中、十宣。点刺出血。

3.3.3 耳针 心、脑、下屏尖、神门。用中、强度刺激手法捻转行针1~2 min,留针30 min,间歇行针。

3.3.4 电针 实证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加用电针,连续波刺激直至病人苏醒。

4 预防调护

厥证的预后,与患者平素正气的强弱、邪气的盛衰及抢救治疗得当与否密切相关。

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精神舒畅,是预防厥证的根本措施。七情不畅或遇事容易激动恼怒者,要注意调畅情志,戒躁戒怒;气血虚弱,精神衰弱者,避免疲劳、饥饿,保持充足的睡眠。平时宜常服逍遥丸之类以调整脏腑功能,

嗜食肥甘厚味、嗜酒、喜暴饮暴食者,要注意节食禁酒,清淡饮食,建立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

暑热季节,要注意避暑,避免长时间高温作业或活动,做好防暑防高温的准备工作。

一旦发生本证,应使患者平卧,不宜妄加搬动。若患者有痰应立即祛痰,保持气道通畅,防止窒息。在抢救过程中或苏醒后,应保持环境安静,勿惊惶失措。苏醒后不宜马上起床,以防复厥。

猜你喜欢
方药气机病机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中医药抗癌应重视扶正方药的应用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