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涛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 734000)
陆生野生动物是维持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物种之一,但近几年来,由于野生动物携带疫病并传播给家禽和人类的事件不断发生,其疫病的传播影响人类健康的同时还阻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然而,野生动物是移动的,不受人类所控制,所以无法有效杜绝其疫病的传播和扩散。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被人类不断交易,同时其携带的疫病被带到人类生存的环境中,而且病毒在不断变异,病毒的致病力不断增强,导致各种类型的传染病不断发生。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发展及扩散,极大的影响了国民健康和经济发展,我国应完善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体系,有效预防和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同时应做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我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使得目前陆生野生动物的数量以及种类越来越多,导致疫源疫病监测站数量不足,其覆盖率不到半数,许多野生动物集中地和边境地区无法有效监测,还都属于监测盲区[1]。由于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不健全、监测站比重过小,阻碍了我国监测站系统的发展,使我国日常的监测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其还达不到主动监测预警的能力。
中央财政部门发放的专项资金用于国家级监测站体系日常维护费用只有2万元,根本满足不了日常工作需求。而此项费用不属于地方财政管理范畴,所以导致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系统的设备维护等工作受资金影响,无法正常进行,使得疫病的监测和应急处理工作得不到保障。因此,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体系不能充分发挥其监测作用,设备形同虚设。
最近几年我国一直注重对此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同时还加强对此领域人才的引进,但仍无法改变一线工作专业人员紧缺的现象。而目前此领域中80%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对于设备的维护保养、野生动物尸体的处理等无法做到规范化。我国从事此项专业培训的机构较少,还不具备健全的人才培养机构,使得专业人才急缺,严重限制了我国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体系的健康发展。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对各个学科的专业性、技术性有着极高要求。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已经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但我们国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极少,对野生动物疫病的调查以及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对于解决野生动物疫病防治专用药物研发的问题以迫在眉睫,我国相关部门应调动社会各界专业人士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研究与药物开发工作中来,帮助此项工作顺利开展[2]。
中央财政部门应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建设监测站体系,在现有742个监测站的基础上增加监测站的数量,实现我国境内疫源疫病监测全覆盖。同时建立专项研究实验室,深入研究野生动物流行病的防控系统,使其能够有效地对疫病实行监测、识别、预警等工作。为我国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体系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国内外优秀专家及组织合力开展基础研究的形式,将研究重点放到鸟类迁徙、疫病根源调查、疫病检测、疫苗研发等问题上。同时还应对监测站体系中设备升级、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监测现场的侦查和预警系统完善等相关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发挥出更高的工作效率,有效防控疫病的发生[3]。在科学知识宣传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合作,加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重要性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将防疫工作深入人心,从根源上杜绝野生动物及相关产品的交易,真正做到“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增强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与野生动物有亲密接触,减少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在人类中的传播几率。
综上所述,人类对食用野生动物有严重的误区,导致现在市场上针对野生动物及相关产品的交易越来越普遍,这在无形中极大的增加了疫病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传播几率。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现有疫源疫病监测站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应急能力,从根本上减少疫病的传播几率,保障我国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体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