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津市市车胤大道360 号,415400
我的父亲——张远任先生(1930.9.7~1993.12.21)出生于湖南省津市市一个工商业家庭(系湖南省津澧首富张思泉的长孙),大学文化。解放初期从事教育工作,热爱蜜蜂,他发现中国养蜂业很落后,决心投身于养蜂业。1953年2月,他变卖家产购买了24箱意大利蜜蜂,创办了津市市第一个私营养蜂场——学稼养蜂场。从此,父亲告别城市,开始了漫长的养蜂生涯。1955年3月,津市市时任市长皮业银参观了学稼养蜂场。不久,津市市政府决定由市财政投资建养蜂场。当年8月,父亲受命筹办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地方国营养蜂场——津市市养蜂场,并担任场长兼技术员,将自己私有小型蜂场捐赠津市市养蜂场。
父亲从事养蜂工作以后,刻苦攻读《养蜂学》(苏联版),昆虫学、昆虫分类学、生物学、遗传学、土壤学、植物学、气象学和英语等有关学科的知识,并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生物进化论”学说通读多遍。他在长期的养蜂实践中,大胆采用新法养蜂技术,利用自然王台育王为人工育王;改革中蜂用原始老式的圆桶固定饲喂方法为新式的活框式转地饲喂方法;同时,还对“郎式蜂箱”改革为适宜我国转地饲养意蜂的“新型”标准蜂箱等课题研究做出贡献。每当养蜂试验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时,他都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父亲为考察蜜粉源植物,历经千山万水,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为了充分利用各地蜜粉源植物资源,从1956年开始,父亲带领津市市养蜂场养蜂人员和蜂群走出省外追花夺蜜,带动了“转地饲养蜜蜂”快速发展。1956年荣获“津市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津市市养蜂场发展很快,1958年养蜂人员由开始建场时的3人发展到60多人;蜜蜂由90箱发展到2000箱,建立了养蜂实验室。先后开办了蜂具蜂箱和巢础两个加工厂,满足了湘鄂周边县市大力发展养蜂生产的需要。上世纪50年代期间,津市市养蜂场办的有声有色,技术精湛,成绩卓著,成为全国蜂业的一支生力军。1957年荣获“常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1957年,津市市国营养蜂场被湖南省农业厅确定为“湖南省新法养蜂技术培训实验基地”。在省农业厅“养蜂促农”发展湖南养蜂事业的安排下,全省养蜂学员和主管蜂业工作的代表纷纷前来津市市养蜂场参观学习新法养蜂技术。父亲接受湖南省农业厅的委托,担任省农业厅在沙市举办的第一届全省养蜂师资培训班教师,主讲蜜蜂生物特性和新法养蜂技术课程。父亲用钢板刻写了一套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和中南地区《新法养蜂技术的实用教材》,还多次应邀为澧县、常德、株州、湘潭、邵阳、零陵、郴州、衡阳、湘西等地区举办的养蜂技术培训班授课,培养了大批养蜂科技人才。1957年获“湖南省蜂学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59年津市市国营养蜂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养蜂优质高产实验基地”,全国各地纷纷派人前来津市市国营养蜂场参观或培训学习,有时还到各地传授新法养蜂技术。上世纪50~60年代,父亲为蜂业经济发展和培养技术人才做出了贡献。
父亲经常撰写新法养蜂技术在《中国养蜂》(现名《中国蜂业》)发表,还应邀在杂志开办的“答疑解惑”作解答专家。
1959年,父亲代表湖南省参加了在杭州市举行的“首届全国养蜂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担任蜜蜂饲养组文件起草人之一,被聘为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还受当时蜜蜂研究所李俊所长和《中国养蜂》编辑部之约,撰写了题为《思想技术双丰收》的文章刊登在期刊首篇。1960年津市市养蜂场采用先进的科学生产方式,反复试验,生产出了优质蜂王浆,结束了湖南省不生产蜂王浆的历史。1960年被湖南省农业厅评为养蜂科技先进工作者。
文革期间,父亲蒙受不白之冤,被定为“反动技(学)术权威”“臭老九”“黑五类”,大会批小会斗,更为悲惨的是,红卫兵抄家时,将湖南省农业厅委托父亲花了近10年心血撰写即将出版的30万字“新法养蜂技术”手稿及图片等资料全部抄走,付之一炬,成为父亲生前挥之不去的心痛。1969年1月,我们全家被下放到临澧县佘市桥公社(现为佘市桥镇)桃花大队(现为桃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住在牛棚。农村卫生医疗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父亲自告奋勇(经过2个月的政治审察)当上“赤脚医生”。当时正值小儿麻疹、乙肝、流感等流行,父亲自费购买了大量医书和药物,自学中西医,理论联系实际,钻研医术。他天资聪慧,颖悟过人,很快将中西医道融为一体。特别是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父亲将“针灸与蜂疗”巧妙结合并融会贯通。常常深夜翻山越岭出诊。县人民医院多次派医务人员来桃花大队向父亲学习“诊治”经验,常有澧县、石门、桃源等地的农民被抬到大队医疗室或我家住的“牛棚”。父亲对乙肝、流感等疾病治疗有其独到之处,经常应邀在县赤脚医生培训班上介绍经验,多次被临澧县评为先进赤脚医生,父亲在农村期间深受农民朋友的尊敬与爱戴。
1976年后,父亲得到平反昭雪,又开始他的养蜂事业,应邀参加各地养蜂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父亲当选为中国养蜂学会会员、湖南省蜂业协会常务理事、湖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湖南省蜂学首席评审专家、湖南省中蜂种蜂场首席顾问、常德市畜牧水产局蜂产品技术开发公司经理,多次被湖南省蜂业协会评为先进个人。
1993年12 月,父亲接受湖南省蜂业协会的委托,对湘西新型蜜源进行考察,深入湘西慈利县深山老林调查新型蜜源植物,在回家的路上,由于疲劳过度,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993年12月21日在石门县人民医院逝世,享年64岁。
父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经沧桑,在养蜂这块园地默默耕耘了40个春秋。他乐观豁达,博览群书,勤于笔耕,撰写并发表了很多科学养蜂技术文章,培养了大批养蜂人才,为我国养蜂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父亲逝世后,中国养蜂学会、《中国养蜂》(现《中国蜂业》)编辑部、湖南省蜂业协会、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农业大学、湖南省中蜂种蜂场、湖北省蜂业协会和其他省市有关部门对父亲在蜂业战线的卓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称父亲为我国早期杰出的蜂业科技教育工作者、养蜂学家、新法科学养蜂技术奠基人。
笔者于2009年3月在福州参加全国蜂产品信息交流会时,龚一飞教授很关切地谈及父亲,评价说:张远任先生是我国少有的天才似的养学专家,他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是我国蜂业战线的一大损失。
父亲一生德高望重,为人严慈,不忘初心,孜学不倦,艰苦创业,务实求真,奋斗不息。他不仅热爱养蜂事业,在家庭中,他孝敬长辈,关爱子孙,家庭和睦,与母亲夫妻恩爱,相濡以沫,携手相伴走过了40多年的风雨同舟路,含辛茹苦地养育了7个(6儿1女)儿女,节衣缩食供儿女们读书上学,由于他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儿女们现在都已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谨以此文表达与寄托对敬爱的父亲——张远任先生的哀思!
笔者在撰写此文时参考了以下蜂业史料,特在此一并致谢!
1.《中国养蜂》(现《中国蜂业》);2.《湖南蜂业通讯》;3.《湖南常德市志——畜牧篇》;4.张远任先生生前与马德风、龚一飞、孔凡荫、江小毛、祁幼祥、廖大昆、沈积林、段晋宁、李忠谱等蜂业界知名人士的书信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