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技术在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2021-03-28 14:49何艳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脑电图解码上肢

何艳,张通

1.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 100068;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a.运动疗法科;b.神经康复科,北京市100068

脑卒中是全球成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超过85%的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难以独立完成,导致生活质量下降[2]。慢性脑卒中患者的大脑会发生重组,有限使用受损半球,过度使用对侧半球,从而导致半球间抑制增加,阻碍损伤周围残存区域的兴奋性重组,不利于运动功能恢复[3]。

55%~75%慢性脑卒中患者存在上肢运动障碍[4],而上肢功能是康复的主要目标[5],治疗师要最大限度恢复患者上肢功能[6]。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作业治疗、虚拟现实和其他运动干预对轻、中度脑卒中患者都有一定效果[7],但长期疗效存在一定争议[8-9],且通常不适用于重度脑卒中患者,因为重度患者无法移动患肢进行运动训练,治疗效果不可预测[10-12]。这类患者能选择的治疗方法有限,在慢性期仍存在严重活动受限[10,13]。

激活患者大脑可塑性机制,促进受损神经元修复和再生,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新趋势[14]。在这种情况下,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应运而生。

1 BCI的机制

BCI 是刺激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有效方法,可帮助患者激活大脑可塑性机制[4]。BCI 将大脑信号转换成计算机指令,刺激瘫痪肢体,在大脑和肢体运动之间建立联系,激活神经可塑性[4]。对慢性重度脑卒中患者,BCI 可诱导神经系统任何水平信息通路重新连接或激活[3],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

2 BCI技术

BCI 无需外周神经和肌肉参与,将大脑活动产生的信号转换成控制信号,并利用这些信号控制外部设备[15]。BCI 记录、解码大脑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效应动作。几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16-17],基于脑电图等非侵入性技术的BCI 有助于完全瘫痪的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

2.1 信号采集

记录大脑活动的技术包括侵入性方法和非侵入性方法[3]。侵入性BCI 系统使用腔内微电极阵列(硬膜下电极或硬膜外电极),用于机械臂的闭环控制和电刺激[18]。这些侵入性方法已在实验室取得部分成功[19],但终身植入的有效性受到质疑[20],全植入式装置正在开发中[19]。

非侵入性BCI 信号记录具有安全、便携和低成本的优点,通常采用脑电图技术。无线脑电图系统简化设置并减少移动产生的伪影,应用越来越广泛[21]。其他非侵入性方法还有脑磁图、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fMRI)和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um instrument,NIRS)等[22]。

近年来已设计出混合脑机接口(hybrid brian computer interface,hBCI),以克服传统BCI 的局限,提高解码精度和自由度[23]。但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24]。

2.2 信号处理与解码

采集的大脑信号通过处理后,提取相关特征,转化为可用信息,用于控制外部设备。对BCI精度和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仍然是神经活动的记录[3]。侵入性方法有较高的信噪比,可以解码同一肢体的不同运动;非侵入性方法可以区分单一运动指令和静止指令[25]。最近的研究提出解码同一肢体不同运动的方法[26-27],但它们在闭环场景中的整合尚待证明。

目前临床实践面临两个主要挑战,特别是在非侵入方法,信号特征会随时间而变化,以及人工活动会造成信号污染[27-28],这些伪影可由BCI控制的设备产生[29],也可由生理原因(如吞咽等)[30]产生。

2.3 设备控制

从脑电活动中解码的命令可以用于控制不同的康复设备,以诱导患者的功能恢复[31]。其中可以用机器人系统移动患者瘫痪的肢体,精确执行重复任务[32]。目前已出现数百种具有不同自由度和复杂度的机器人装置。通过脑电图控制的外骨骼机器人可用于控制患者的手[33]、上肢[31],或者执行复杂的运动[34]。

2.4 BCI控制与学习

患者训练前需要学习如何控制BCI 系统;而学习控制BCI会产生大脑活动的变化,如大脑皮质慢电位和血氧水平依赖成像等的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将神经生理学变化与运动功能恢复联系起来[33]。运动皮质包含同侧肢体状态的重要信息[35],这对患者至关重要,因为对侧半球的活动可作为半球严重受损患者学习控制BCI的信号[36]。

3 BCI在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中的应用

2008年首次将BCI应用于脑卒中康复;2013年,第一个随机对照试验证明BCI 对完全瘫痪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33]。之后,其他研究也得到类似结果[1,37-38]。

由于BCI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可以为无运动残留的患者提供运动相关控制信号,因此大多数研究只招募处于慢性期的重度脑卒中患者[31,33,39-40]。在不同研究中,用于提供反馈的促动器各不相同,有的使用机器人或矫形装置[31,33,39],有的使用电刺激[40],有的仅使用视觉反馈。

干预强度每次30~90 min,每周3~5 次,持续2~8 周不等。Ramos-Murguialday 等[38]对慢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每周5 次共4 周训练,上肢运动功能甚至得到长期改善。

大多数研究将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作为主要疗效评定指标,发现BCI训练后运动功能改善[31,33,39]。BCI训练不仅可以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包括手和手臂,还能在运动网络内诱导神经组织变化[41-42]。

3.1 BCI训练

目前,基于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的BCI 训练(MIBCI)非常流行。Carvalho等[43]认为,利用脑电图的MI-BCI有望成为脑卒中患者新的康复方法。虽然很多随机对照试验证明慢性脑卒中患者接受MI-BCI 干预后运动功能改善,但仍不足以表明BCI 训练优于传统康复疗法。Ang 等[44]发现,利用脑电图的MI-BCI对脑卒中患者手腕和手部康复有效,但MI的积极作用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MI-BCI 对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有严格要求。Cervera 等[45]的Meta 分析也提到,大多数研究的结果是积极的,少数研究有负面结果,BCI 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有中等或较大影响,但需要更大样本研究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Ramos-Murguialday 等[38]对重度慢性脑卒中患者(卒中6 个月后)进行BCI训练(试验组)和运动疗法训练(对照组),训练后,试验组成功控制了同侧肢体的感觉运动节律(sensorimotor rhythm,SMR)去同步化,同时转化为固定在肢体上的机械臂运动,而对照组机械臂的运动随机发生,与患者SMR 去同步化无关。训练结束6 个月后,试验组Fugl-Meyer 评定量表评分持续改善,主要保留为手臂功能的评分;对照组评分无明显变化。家庭训练的频率/强度与运动功能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该研究表明,重度慢性脑卒中患者进行BCI训练后,成功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和与功能恢复相关的皮质重组,并引起运动功能的持久改善。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少,虽然进行了功能恢复与病变部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病变部位可能不是影响因素。进一步选择具有特定病变部位的患者,可以研究患者病变部位对BCI训练效果的影响。

Marin-Pardo 等[37]采用REINⅤENT 虚拟现实康复系统,利用基于脑电图的BCI 训练4 例腕部活动严重受限的慢性脑卒中患者(卒中6 个月后),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都表示喜欢虚拟环境,肌肉得到充分激活,产生可检测的运动,临床评分也有提高,与先前报道的BCI 训练相当[46-47]。此外,训练诱发了大脑皮质变化。但由于样本量较小,不足以推广到较大人群中。

3.2 BCI训练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

当BCI 与机器人和电刺激相结合[31]时,治疗效果与传统物理疗法相似,尤其是在中重度患者[48]。重度慢性脑卒中患者可通过BCI检测运动意图,联合电刺激驱动手部肌肉收缩,改善患者手指伸展功能[49]。

将BCI 与其他训练方法联合使用,如基于脑电图的MIBCI 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FES)和作业疗法[40],物理疗法和针灸疗法[43],传统作业疗法[40-50]或机器人康复[31,33],其中BCI 与物理疗法结合更具优势,不仅可促进功能恢复,对大脑激活模式正常化也有良好作用[50]。

4 小结

BCI 训练能成功应用于慢性脑卒中患者,使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产生有临床意义的改善[1],并诱导神经组织重塑[41-42],并使我们对大脑工作机制和神经可塑性机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3]。

但BCI训练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准确解码上肢各个自由度的运动,以提供更高的灵巧度和控制能力仍然是一个挑战[3]。尽管可植入电极可以准确解码运动意图,但侵入性BCI的接受度仍然较低,这主要与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有关[51]。hBCI 能更好地将大脑和肌肉活动联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试验评估其有效性[3]。

其次,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学会如何控制大脑活动,即使没有临床疾病,也需要进行大量研究预测谁可以控制BCI[37]。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存在皮质下损伤,皮质回路保持完整,产生MI 的能力更好,但也可能干扰BCI 的控制能力[31,50]。皮质卒中患者进行BCI训练是否有同样效果也值得研究。

再次,BCI 技术是在对患者“读脑”和“控脑”,要注意规范相关伦理问题[52]。在家中自行管理BCI 也是一个重大挑战[37]。

BCI 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有限,多数研究样本量小[5]。同时,缺乏对潜在机制的了解,有些训练任务远离日常生活活动[5]。异质性是脑卒中不可忽略的特征,很多研究没有对患者进行分层。对患者和治疗师施盲不太可能,设立只有一个关键变量被隔离的对照组几乎不可能。为了测试单一治疗的效果,研究团队应该协调起来,招募更多患者[53],这意味着成本高昂的多中心和国际合作。

BCI 在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需要设计良好、大样本、国际多中心合作的临床研究,进一步研究BCI对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和机制。采用新的神经成像方法,开发家用便携式系统,增加个性化治疗[5]。

随着BCI应用的增加,还需要更多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其在康复中的利弊,包括运动意图解码的准确性,确定BCI管理和有效性训练的指导方针,研究BCI技术的作用时间、频率、强度等。鼓励针对患者分层和量身定制治疗。BCI 训练影响神经系统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脑电图解码上肢
《解码万吨站》
解码eUCP2.0
NAD C368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Quad(国都)Vena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脑电图在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