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锋博(西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其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区,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素有“高原之舟”之称,按地形地貌、品种特性等又将牦牛分为藏东南山地型和藏西北草原型。藏羊数量多、分布广、品种资源丰富,大体分为高原型、三江型和河谷型3大类群。因此,在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牦牛、藏羊资源,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发展生态养殖,对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1.养殖方式落后。西藏自治区畜牧业产业仍处于小而散、多而不精的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饲养管理粗放、标准化程度低。受“惜杀惜售”传统思想影响,牦牛一般7~8岁出栏,藏羊5~6岁出栏,养殖周期长,生产效率不高,繁殖能力弱,出栏率、出肉率和肉产量低,对草原生态环境依赖度高,再加之农牧民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及时接受相关的新型技术及养殖新理念,严重影响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西藏自治区牦牛、藏羊种质资源丰富,牦牛有高山、娘亚、帕里、斯布、类乌齐等地方类群,藏羊有阿旺绵羊、岗巴绵羊、多玛绵羊等地方类群。由于管理粗放,缺乏必要的保种及选育手段,这些优良品种数量及生产性能急剧下滑,人工授精技术(良种推广)得不到大面积推广,配种主要依靠本交,品种质量参差不齐,种业重视程度低。
3.产业融合度不高。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现状等因素制约,缺乏带动性、成长性、规模性较好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导致良种保护、高效繁育、规模养殖、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拳头产品和系列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
1.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生产性能。应加大本地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组建种畜核心群,加强选育,统一建立系谱档案,开展性能测定,做好选种选配,提高生产性能,加大良种覆盖率。同时,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开发利用。牦牛方面,做好安格斯牛与牦牛经济杂交工作,推广直肠把握法人工授精技术,充分开发利用西藏自治区丰富的犏牛资源,延伸牦牛产业链,推动西藏自治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肉羊方面,因地制宜开展杂交组合筛选,以本地品种为母本,引进利用萨福克羊等品种为杂交父本,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开展经济杂交,提升养殖效益。
2.开展适度规模养殖,加快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养殖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畜禽周转速度,缩短饲养周期,减少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优化畜禽结构,及时淘汰老弱病畜,提高能繁母畜比例,牦牛实现“一年1胎”、藏羊实现“两年3胎”的高效繁殖技术。继续实施“牧繁农育”行动,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提高出栏率,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3.坚持立草为先,草业先行。西藏自治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和重要的一点是要解决草畜矛盾。因此,要因地制宜,推广青饲玉米、紫花苜蓿、燕麦草、芫根、箭筈豌豆等饲草品种,加大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力度,引导群众以房前屋后、冬圈夏草、林草间作等方式,扩大人工种草种植面积,同时提高青稞、油菜等秸秆利用率,就地就近保障饲草生产和草产品供应,降低养殖成本。
4.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采取“统一卫生防疫、统一饲养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的管理模式,严格按照牛场卫生防疫及免疫制度,及时进行免疫接种,进行口蹄疫强制免疫、牛巴氏杆菌病、病毒性腹泻等常见病免疫,定期对牛场进行消毒防疫,营造一个干净、卫生、舒适的饲养环境。同时,做好饲草料及饮水质量安全工作,降低传染病发生率。
5.坚持种养结合,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当前,西藏自治区牦牛、藏羊产业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规模化比重逐步提高,需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科学规划养殖布局,促进绿色循环,推进“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养殖模式。通过燃料化、肥料化等方式,就地就近实现粪污综合利用,使其变“废”为“宝”,走优质、绿色、生态养殖道路,提高产品竞争力。
西藏自治区牦牛、藏羊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树立生态养殖观念、良种良法配套、防疫防控得力、质量安全可控、加快建设流通体系、强化政府扶持政策等措施,全面促进西藏自治区牦牛、藏羊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