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庆效方治验
——资生消瘤饮

2021-03-28 13:23刘延庆
江苏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莪术熟地黄红豆杉

刘延庆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1 资生消瘤饮

组 成:生黄芪30 g,熟地黄15 g,三棱10 g,莪术10 g,藤梨根30 g,壁虎10 g,红豆杉5 g,红景天10 g,半枝莲30 g,炙甘草3 g。

功 效:补益脾肾,祛瘀解毒。

主 治:胃癌(脾肾不足、毒瘀阻络证)。

用 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方 解:方中黄芪、熟地黄共为君药。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养阴,生精填髓,二药相伍,益气健脾、填精补肾。三棱、莪术、藤梨根为臣药。三棱、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二者为常用药对,既善破血,又善调气,助力黄芪,有瘀者瘀可徐消,无瘀者行补药之滞以强补药之功;藤梨根酸涩凉,归胃、肾经,清热解毒、健胃除湿,与黄芪相伍,凉温相制,契合中焦胃热脾寒之寒热错杂病机。红景天、壁虎、红豆杉、半枝莲为佐药。红景天甘涩寒,益气健脾、活血通脉;壁虎咸寒,祛风通络、消癥解毒;红豆杉淡平,抗癌消炎排毒;半枝莲辛苦寒,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常与藤梨根相伍,用于消化道肿瘤疾病。炙甘草为使药,味甘性平,补脾益肺、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益脾肾、祛瘀解毒之功。

加 减:气分虚甚者,酌减三棱、莪术,加山药、人参;阴血不足者,加当归、女贞子、墨旱莲;汗多者,加浮小麦、龙骨、牡蛎、山萸肉;低热者,加青蒿、知母、黄柏;口干欲饮者,加麦冬、石斛;纳呆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炒谷芽、炒麦芽;便溏者,加石榴皮、豆蔻仁、补骨脂;腹胀者,加木香、枳壳。

2 验案举隅

蒋某,女,34岁。初诊日期:2015年6月1日。

主诉:胃癌术后6个月,化疗副反应。患者2014年12月1日于苏北人民医院诊断为胃恶性肿瘤,遂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胃)糜烂型腺癌Ⅱ级,灶区印戒细胞癌,癌组织侵及黏膜固有层与黏膜肌层交界处,未见侵犯血管与神经,R0切除,未见淋巴结癌转移。术后复查MRI示:肝内多发占位,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2015年1月21日至5月21日行化疗,复查MRI示肝脏多发占位较前略缩小。因肝功能损害、腹痛较剧未再行化疗,转求中医诊治。刻诊:时有腹痛,纳谷欠佳,消瘦(体质量36.5 kg),疲乏无力,精神欠佳,夜寐一般,二便尚调。舌淡苔白厚、舌下见瘀脉,脉细弱。西医诊断:胃癌;中医诊断:癥积。辨证:脾胃虚弱,毒瘀阻络。病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纳谷无力,湿浊内蕴,食积瘀热,久聚化毒,阻滞脉络,不通则痛,不荣则乏。治法:健脾养胃,理气活血。治以资生消瘤饮加减。处方:

生黄芪40 g,藤梨根30 g,红景天6 g,蜂房20 g,熟地黄15 g,野葡萄根30 g,紫苏梗10 g,炒谷芽10 g,炒麦芽10 g,丹参15 g,白毛藤30 g,焦山楂10 g,六神曲10 g,三棱10 g,鸡血藤30 g,徐长卿30 g,炙甘草3 g,莪术10 g,红豆杉3 g,延胡索10 g,天冬15 g,麦冬10 g,太子参15 g,制南星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6月25日二诊:患者药后腹痛渐止,疲乏减轻,精神好转,纳谷正常,夜寐亦安,二便自调。舌淡苔薄白,脉细。获效守方,加鸡内金10 g,增强健脾养胃、化食消积之力,调理30剂。此后以此方加减。

随访:患者腹痛症状消失,生活起居正常,2015年8月3日至12月24日口服替吉奥化疗后未再行化疗、介入等治疗,坚持中医调治以善后,恙情平稳,至今约5年,各项指标正常,多次CT检查肝脏未见转移灶,现体质量达50 kg,已正常工作。

按语:本例胃癌以腹痛为主症,机体整体为“虚”,局部属“实”,兼有“不荣则痛”及“不通则痛”的病理特点,故以扶正祛邪为治则。四诊合参,脾胃虚弱、毒瘀阻络为主要病机。治以健脾养胃、理气活血。方中生黄芪、太子参、红景天、天冬、麦冬、熟地黄健脾益气、养阴生津;炒谷芽、炒麦芽、焦楂曲健脾助运、消食和胃;徐长卿、紫苏梗祛风化湿、理气和胃;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患者胃癌晚期,正虚邪恋,易化痰湿、生热毒,故辨病选用蜂房、制南星、红豆杉攻毒散结,藤梨根、野葡萄根健胃解毒、清热利湿;患者以腹痛为主诉,辨症应用延胡索、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以增强止痛之功。综观全方用药轻快灵活,药证合拍,效如桴鼓。

猜你喜欢
莪术熟地黄红豆杉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白芍和熟地黄配伍浅析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加工炮制过程对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的影响
广西莪术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血栓作用
三棱-莪术有效组分配伍液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连的影响
红豆杉
UFLC-Q-TOF-MS法分析蓬莪术有效成分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南方红豆杉濒危原因及保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