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杨清
(张家港广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张家港215633)
组 成:黄连6 g,连翘12 g,紫苏梗10 g,陈皮10 g,香附10 g,炒枳壳10 g,白豆蔻6 g,炒麦芽15 g,莱菔子15 g,法半夏10 g。
功 效:清胃除胀,行气消导。
主 治:多种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以及精神情绪因素所致的胃脘胀满、反酸烧心,饭后为甚,屡用胃动力西药乏效者(肝胃气郁化热,脾运受阻)。
用 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口服。
方 解:本方由黄连温胆汤、保和丸、半夏泻心汤化裁而成。顽固胃胀饭后为甚,多与消化不及有关,食物郁积易壅热,故用黄连、连翘清其胃热;陈皮、紫苏梗、炒枳壳、香附、白豆蔻行气消胀;莱菔子、炒麦芽以助消导;气滞郁久,运化不及,易致脾湿,故用半夏、白豆蔻祛湿除痰。
加 减:反酸严重者,可加瓦楞子;舌苔黄腻,胃中灼热感明显者,可加黄芩、栀子、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槟榔、生大黄、决明子;泛吐清涎者,去清热药加健脾温中摄涎之生姜、川椒、桂枝、茯苓、白术;伴胸闷乏力、大便溏、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白术、川厚朴、茯苓、砂仁、薏苡仁、藿香等;舌紫暗有瘀斑,痞胀兼隐隐刺痛者,加当归、郁金、川芎、橘络、莪术等;伴有烦渴、嘈杂、不饥不食者,可加沙参、麦冬、石斛、乌梅炭;嗳腐烧心,食后作泻,但解而不畅,舌苔腻或浊者,可加制大黄、鸡内金、六神曲、茯苓、白术、晚蚕沙。
蒋某某,男,55岁。初诊日期:2015年3月6日。
主诉:反复胃脘胀满1年余。患者于2014年1月开始自觉胃脘作胀,饭后明显,腹中气多,无明显反酸及脘腹疼痛感,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B超示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予口服西药抑酸、促进胃动力等治疗后稍好转,但仍反复发作。近日又感饭后胃脘胀甚,遂求中医诊治。刻下:胃脘胀满,嗳气,偶有反酸,舌红、苔黄腻,脉弦。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湿阻气滞证)。病机:湿郁化热,中焦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受阻。治法:清化湿热,行气消导。予连苏胃胀饮加减。处方:
黄连6 g,黄芩10 g,连翘10 g,紫苏梗10 g,陈皮10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白豆蔻6 g,炒枳壳10 g,炒莱菔子15 g,焦神曲12 g,炒谷麦芽(各)12 g,柴胡1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3月13日二诊:药后患者胃脘作胀明显减轻,舌红,舌苔已化薄,脉弦。原方加大腹皮15 g,7剂。
3月20日三诊:患者胃脘不胀,食纳正常,一般情况良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继守二诊方巩固治疗,7剂。
按语:苦辛通降作为痞证的重要治法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代表方剂泻心汤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证明,凡属脾胃不和、寒热错杂、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以及湿热、痰热或湿阻中焦、饮食积滞或脾胃虚弱致痞,用泻心汤随证加减,每能收到明显效果。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因脾胃虚弱而寒热互结、升降失常,属虚实夹杂、气虚上逆之痞。笔者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运用泻心汤、柴胡剂、温胆汤化裁治疗各类痞证多能获效,并由此创设了连苏胃胀饮。
本案患者胃脘胀满,满而不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中医属“痞满”范畴,此为湿阻气滞,日久壅郁化热,可见胃脘胀满、腹中气多、反酸、舌红、苔腻、脉弦。连苏胃胀饮方中黄连、黄芩、连翘清其胃热;陈皮、紫苏梗、炒枳壳行气消胀;莱菔子、焦神曲、炒谷麦芽以助消导;痞满病久易郁热,连翘既能散郁热,又能舒解肝气之郁;加柴胡、黄芩加强疏肝清热之力;白豆蔻配焦神曲、茯苓、连翘、黄芩清化中焦湿热。以上配伍组合参合了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汤和小柴胡汤之意,更适合患者症情,虽数方合参,但用药尚可称简约。方中连翘、莱菔子、焦神曲、茯苓、陈皮等均来自保和丸,柴胡、黄芩、法半夏、黄连、枳壳等合用有小柴胡汤、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汤意。二诊时,胃胀减,加用大腹皮以加重行气宽中之力;三诊时诸症消除,守方继服7剂以进一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