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文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脑病科,辽宁 本溪 117000)
脑梗死是脑血管出现阻塞使得神经组织局部坏死,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有超过八成的脑梗死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精神、躯体和生活都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1]。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带来了非常大的负担和压力[2]。有研究[3]显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本研究择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探讨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平行组和早期组,每组各34例。纳入标准:①经CT、MRI确诊。②意识正常无障碍。③存在肢体障碍。④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能够配合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大疾病者;精神障碍者;临床不齐全,或不配合本次研究者。平行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7.15±4.76)岁;早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7.19± 4.75)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平行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待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者各项检查,入院72 h后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干预。早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待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者各项检查,入院24 h后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包括:①被动运动:按摩患者的患肢,可采用揉、振、摩等手法,程度由轻渐重,局部区域可以用手指给予按摩。按摩方向由远心端向着近心端按摩,每日按摩2次,每次按摩时间为20 min。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要帮助患者被动运动关节,取仰卧位,帮助患者进行髋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偏侧运动,每日被动运动2次,髋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各运动5次。②主动翻身: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在床上屈曲患肢,伸直上肢并向两侧进行来回摆动,帮助患者使用肩部向着健康侧进行翻身,带动患腿翻转。协助患者开展主动翻身训练,能够促进关节的恢复,且能够对血液循环起到促进的作用。③站行运动:若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则可以协助患者进行适度的站立运动和行走运动。护理人员陪同辅助患者进行站立,待患者能够稳定站立后,可以让患者家属搀扶患者行走,或者也可让患者自行扶墙行走,要注意的是,在行走前要指导患者原地踏步来慢慢适应站立感和行走感,每次行走运动时间要适宜,不可过长。待患者能够正常平稳的步行后,可以逐步开展楼梯的上下步行训练,每日2次,每次训练时间为30 min。④坐位训练:指导患者尽量翻身时向健侧翻身,通过健侧带动患侧逐渐移动到床边处,下垂小腿,通过健侧使上身能够得到支撑,在床边尝试坐起。大腿和躯干之间要保证垂直的位置关系,充分伸展背部,在臀部放置一个坐垫,将膝关节屈曲,角度约为50°左右,每日进行2次训练。两组均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护理满意情况。运动功能采用FMA运动功能量表评估,上肢33项共66分,下肢7项共34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运动功能越好。生活能力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估,共10个条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好。神经功能缺损采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共11个条目,满分为42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护理满意度采用口头问询的形式收集,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护理满意情况等计数资料,表达方式为[n(%)],接受χ2检验,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计量资料,表达方式为(),接受t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 干预3个月后,平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50.35±4.89)分、(42.75±8.60)分、(23.22±4.52)分;早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66.59±5.40)分、(61.97±9.21)分、(30.12±5.64)分。由此可见,早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于平行组(t=13.0743、8.8897、5.6004,均P<0.05)。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对比 平行组中满意11例、一般满意14例、不满意9例,早期组中满意21例、一般满意11例、不满意2例,早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4.12%(32/34),高于平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73.53%(25/34),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3142,P=0.0212)。
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元损伤,常规的护理和治疗能够帮助恢复一部分的功能,但是部分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其功能无法得到恢复[4]。所以,在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康复的过程中,不应仅采用单一的药物干预,应给予患者更加有效、积极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服务,帮助患者修复受到损伤的神经,通过有效的刺激使破损的运动反射弧能够重新建立[5]。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建立神经侧支循环,恢复神经轴突突触之间的联系,重组和代偿大脑半球功能,促进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康复护理越早的进行介入干预,患者的康复效果越好,其原因可能与大脑可塑性存在关系[6]。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便马上执行。患者入院后指导患者保持良肢位摆放,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异常运动[7]。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鼓励,将被动训练逐渐转变为主动训练,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康复护理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8]。脑梗死患者一般病情较重,且病程长、发病较急,致残率较高,且功能恢复速度慢,所以在进行康复护理期间,还要重视对于康复训练的宣传,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予心理干预,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如抗拒、低落、抑郁等,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现实[9]。
本研究中,干预3个月后,早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66.59±5.40)分、(61.97±9.21)分、(30.12±5.64)分,均高于平行组的(50.35±4.89)分、(42.75±8.60)分、(23.22±4.52)分(t=13.0743、8.8897、5.6004,均P<0.05)。说明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更好地提升患者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另外,早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4.1%,高于平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73.5%,说明早期康复护理还能够改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在陈铮[10]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卒中量表评分、肌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具有可靠性。
综上所述,相较于常规的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