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止汗散脐部贴敷治疗小儿盗汗的效果观察

2021-03-28 11:14:19呼延和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7期
关键词:养儿脐部小儿

呼延和

(营口市中医院儿科,辽宁 营口 115000)

盗汗为儿童常见内科杂病之一[1],该病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主要见于体质较弱的婴儿以及学龄前儿童。临床上,引发小儿盗汗的主要因素为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致使患儿气血失调,阳不归阴、肌肉不荣。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盗汗、口中酸腐、腹胀以及舌苔厚腻等症状,致使患儿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应对小儿盗汗患者及时进行对症治疗,以改善患儿不良症状。我国医学认为,盗汗包括虚证和实证两种情况,虚证以卫气不固、气阴两虚和营卫不和为主,因此应以益气固卫、益气养阴、调和营卫为治疗原则;而实证以湿热内蕴为主,因此应以清热利湿为主[2]。止汗散因其具有益气安神的功效,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盗汗疾病中,但因止汗散的治疗方法是以贴敷形式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慢,治疗周期延长。与其相比,醒脾养儿颗粒具有养血安神、固肠止泻的功效,指导患儿口服,可有效改善小儿因脾虚引起的盗汗、腹泻以及厌食等症状,达到改善患儿不良症状的目的。为进一步探讨对小儿盗汗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小儿盗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施不同治疗方案,皆在探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止汗散脐部贴敷在小儿盗汗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优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小儿盗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家属或本人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无先天性疾病者;主要症状为盗汗,且伴有口中酸腐、舌苔厚腻以及腹胀等症状。排除标准:伴有认知障碍者;伴有先天性疾病者;伴有传染性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n=40)与试验组(n=40)。其中,对照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15例,平均年龄为(7.53±0.37)岁;试验组男患儿24例,女患儿16例,平均年龄为(6.71±0.37)岁。将以上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基本均衡(P>0.05),可以开展临床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止汗散脐部贴敷进行治疗。止汗散组方:五味子100 g、海螵蛸100 g、煅牡蛎100 g、吴茱萸35 g、五倍子65 g、桑叶10 g、丁香16 g、生姜6 g、川椒15 g、麻黄6 g,将以上中药混合研成粉沫,取10 g与米醋调和成泥糊状,于患儿睡前贴敷于肚脐处及双侧涌泉穴,医用胶布固定,次日清晨取下,每日1次,3~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试验组患儿则在止汗散脐部贴敷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脾养儿颗粒进行治疗,具体方案如下:①止汗散脐部贴敷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②指导患儿口服醒脾养儿颗粒,3岁以下患儿每次1袋,早晚各一次服用;3~6岁患儿则每次口服2袋,早中晚3次服用;7~12岁患儿每次4袋,早晚各一次服用,治疗期间根据患儿病情改善情况持续给予1~7周治疗,观察症状好转情况。

1.3 指标观察

1.3.1 观察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治疗有效率 评判标准: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完全好转为治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好转90%以上为显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好转70%以上为有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治愈率与显效率、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有效率。

1.3.2 观察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侯评分 包括脉象、舌苔、盗汗以及面色评分,分值在0~30分,其分数越低代表症状越轻。

1.3.3 观察对照组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包括脐部皮肤周围发生水泡和皮肤潮红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发生率=(脐部皮肤周围发生水泡例数+脐部皮肤潮红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核实无误后将其输入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应用[n(%)]描述,组间经χ2检验,计量资料(年龄、中医证侯评分)应用()描述,组间经t检验,差异P<0.05时,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对比 对照组40例患儿中,6例治愈,9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5.00%;试验组40例患儿中,8例治愈,11例显效,20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7.50%,经对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试验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3,P=0.0285)。

2.2 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侯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儿治疗前中医证侯评分为(19.23±3.14)分,试验组患儿治疗前中医证侯评分为(19.41±3.02)分,经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中医证侯评分无统计学意义(t=0.2613,P=0.794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中医证侯评分为(8.12±1.02)分,试验组患儿治疗后中医证侯评分为(1.23±1.12)分,经对比,对照组患儿治疗后中医证侯评分明显高于试验组,试验组具有明显优势(t=28.7658,P=0.0000)。

2.3 对照组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40例患儿中,有3例患儿脐部皮肤周围发生水泡,有4例患儿脐部皮肤发生潮红,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试验组40例患儿中,仅有1例患儿脐部皮肤发生潮红,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经对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141,P=0.0134)。

3 讨论

盗汗多见于体质相对较弱的婴儿以及学龄前儿童,其为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3]。引发小儿发生盗汗的主要原因为患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不密,致使患儿阴阳偏盛偏衰,因而出现寐则汗出现象,如该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长时间的出汗,患儿免疫力下降,且易发生肺炎、感冒等疾病[4],同时,由于患儿体内营养物质丢失,会引发营养不良,使盗汗症状加剧,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应对小儿盗汗患儿实施及早治疗[5]。脐部贴敷治疗为中医治疗方案之一,因脐部敏感性较高,且渗透性较强,将药物贴敷于患儿脐部能有效将药物的药效弥散,达到改善疾病的作用[6]。止汗散组方中,因五倍子具有抑制汗腺分泌,促进黏膜干燥的作用,能有效收敛汗液,具有补肾宁心的作用;海螵蛸、煅牡蛎因其具有收敛止汗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盗汗中[7];将止汗散贴敷于患儿脐部,能有效达到固表止汗、滋阴暖肾的作用[8]。醒脾养儿颗粒组方中毛大丁草具有祛风除湿、健脾理气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小儿脾胃虚弱症状;蜘蛛香具有开胃醒脾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小儿机体免疫力;一点红具有敛汗收阴、宁心安神的作用,山栀茶具有固肾、养血理气的作用,因此醒脾养儿颗粒具有显著的敛汗作用[9]。本次通过将醒脾养儿颗粒与止汗散脐部贴敷治疗同时作用于小儿盗汗患儿时发现,其对改善患儿不良症状能够起到显著作用,且有效降低了因单一止汗散脐部贴敷治疗引发的脐部皮肤周围发生水泡以及皮肤潮红等并发症,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有较高安全性。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止汗散脐部贴敷治疗小儿盗汗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儿不良症状,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养儿脐部小儿
不同剂量索利那新分别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症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夜盗小儿(下)
幽默大师(2020年11期)2020-11-26 06:12:18
夜盗小儿
幽默大师(2020年10期)2020-11-10 09:07:20
小儿涵之三事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46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下乡养儿:坝上的养活教育
脐部清洁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醒脾养儿颗粒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效果观察
下乡养儿,乡野式教育能否找回育儿真谛
人生十六七(2015年6期)2015-02-28 13: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