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兰 徐倩菲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医院,江苏昆山215300)
指导:徐进康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以胃灼热、反酸,吞咽疼痛及吞咽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易反复发作,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江苏省名中医徐进康教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自创五花芩钱汤,临证疗效显著,屡起沉疴,兹介绍如下。
方剂组成:菊花10 g,绿萼梅10 g(后下),玫瑰花10 g,旋覆花12 g(包),合欢花10 g,黄芩10 g,金钱草 15 g,八月札10 g,麦门冬10 g,木蝴蝶6 g,清半夏10 g,煅瓦楞子30 g(先煎),浙贝母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清泄肝胆,和胃降逆。主治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症见:(1)主症:烧心,泛酸。(2)次症: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流,心烦易怒,嘈杂易饥。(3)舌脉:舌红苔黄,脉弦。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符合舌苔脉象,即可诊断。
随证加味:大便偏干者,加槟榔15 g、全瓜蒌15 g;口干者,加葛根15 g;睡眠不佳者,加酸枣仁30 g、制远志10 g;久病胸骨后刺痛者,加失笑散15 g(包);内镜下黏膜有糜烂者,加仙鹤草30 g。
疗程:1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续服用2~3个疗程。
李某,女,58岁。2019年2月1日初诊。
主诉:间断反酸1年余。自诉1年来间断出现反酸、烧心,夜间尤甚,伴胸骨后疼痛,时有烧灼感,口苦,进食后胃脘部嘈杂,否认胃痛等其他不适,纳可,夜寐差,大便日行2~3次,小便调。曾行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间断口服抑酸护胃药(具体不详)症状缓解,停药后病情反复。刻下: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胃脘部嘈杂,夜寐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吐酸(胆热犯胃)。治以清泄肝胆,和胃降逆。方选五花芩钱汤加味。处方:
菊花10 g,绿萼梅10 g(后下),玫瑰花10 g,合欢花10 g,旋覆花12 g(包),黄芩10 g,金钱草15 g,八月札10 g,麦门冬10 g,清半夏10 g,木蝴蝶6 g,煅瓦楞子30 g(先煎),浙贝母10 g,酸枣仁3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月15日):患者诉反酸、烧心减轻,胸骨后灼痛、口苦症状较前明显缓解,睡眠无改善,舌脉同前。上方去黄芩,加制远志10 g,续服14剂。
三诊(3月1日):患者诉反酸、烧心偶发,胸骨后灼痛、嘈杂基本消失,纳可,夜寐改善,二便调,守上方巩固治疗,14剂,随访后未复发。
按:患者以反酸、烧心为主症,兼见胸骨后疼痛,口苦,嘈杂,夜寐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病机系胆热犯胃,肝胆失疏,气机阻滞,郁而化热,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夹热上犯食管。治以五花芩钱汤清胆泻热、和胃降逆,加酸枣仁安神定志。二诊时,胆热已去,症状缓解,为防止泻热伤阴,去苦寒之黄芩。三诊时守方治疗,稳固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胃,与肝、胆、脾关系密切,多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导致肝胆郁热,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为本病。徐进康教授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并根据多年脾胃病临床诊疗经验,创制了五花芩钱汤。方中菊花、绿萼梅、玫瑰花、旋覆花、合欢花共为君药,取其药性轻灵,舒降结合,疏肝理气,清胆泄热;半夏清热燥湿、和胃降逆,黄芩、金钱草、八月札清泄肝胆湿热,半夏与黄芩配伍,和胃降逆、沉降泄热,寓辛开苦降之意,同为臣药;煅瓦楞子、浙贝母、木蝴蝶收敛制酸,和胃护膜,麦门冬防止热伤胃阴,同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肝胆、和胃降逆之功。临床研究表明,五花芩钱汤抑制胃酸反流的作用和奥美拉唑相当,抑制弱碱反流较常规的抑酸药更具明显的作用[1]。本方选药注重轻灵,疏肝不伤阴、和胃不伤正是其特点,本方有效地缓解了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的反酸、烧心等症状。因胃食管反流病病程较长,迁延反复,故在服药期间,应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减少酸甜辛辣油腻饮食摄入,防治结合,方可获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