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李克绪,李克广
(1.甘肃省会宁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站,甘肃 会宁 730700;2.甘肃省会宁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甘肃 会宁 730700;3.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6)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流域面积6 439 km2,是甘肃省地域大县,也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2004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定为“中国肉羊之乡”。
会宁县养羊历史悠久,羊只遍及各个乡(镇),素有“南牛北羊”之说,县域北部大范围饲养肉羊。2010年以来,会宁县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草畜是第一产业”的工作思路,养羊规模逐年稳步扩大。2017年肉羊存栏112.5万只,出栏181万只,收入71 706.6万元;2018年肉羊存栏121万只,出栏191万只,收入181 832万元;2019年肉羊存栏129万只,出栏203万只,收入203 203万元,养殖规模逐年扩大,效益逐年提升。
一是饲草基地充足。目前建成人工草地约12万hm2,其中紫花苜蓿约10.7万 hm2。县域内饲草总产量达300多万t,可满足600万只羊的饲草量。
二是良繁体系形成。近年来,引进适宜本地养殖的小尾寒羊、杜泊、无角陶赛特、湖羊等良种基础母羊20.4万只。采取二元、三元杂交,形成以寒羊和滩羊为主、湖羊为辅,其他肉羊品种为补充的多元化品种结构[1],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已建成省级种羊场7家、市级种羊场17家。
三是政策机制完善。自2010年以来,相继出台《肉羊产业发展规划》《草畜产业富民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肉羊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新建或改扩建的达标肉羊养殖场(户)给予0.5万~5万元奖补,共落实县级财政奖补资金368万元,支持肉羊养殖场(户)316家。
四是产业链条健全。通过“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建成肉羊产业龙头企业1家,培育养殖合作社310家,其中代养分红合作社53家;建成肉羊屠宰加工企业1家,肉羊交易市场1家;认定无公害产地肉羊养殖合作社5家、品牌1个。
五是服务保障有力。在技术服务上实行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入场入户挂牌服务制度,强化技术培训,实现肉羊养殖户技术培训全覆盖。同时,指导养殖户抓好制度化管理、科学化饲喂、程序化防疫等工作,切实提高养殖户科学饲养水平[2]。此外,积极推行肉羊保险,提高了肉羊产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按照“20+1”的引种模式(20只基础母羊配1只种公羊)和“2+1+0.4”(贫困户贷款2万元、扶贫资金配股1万元、贫困户自筹0.4万元)的筹资模式,推行“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保险”的产业扶贫模式,农户每饲养1只基础母羊年收入1 020元左右,肉羊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肉羊休闲畜牧业应把第一产业(肉羊饲养)、第二产业(肉羊屠宰加工)和第三产业(肉羊销售服务业)融合起来,坚持“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联,三产走高端”的融合发展原则,使休闲畜牧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达到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3]。据统计,会宁县的肉羊大多数以活体形式出售给省内外各个地区,也就是一产没有向后延。只有把更多的肉羊产品在三产上销售服务,体现休闲畜牧业的服务功能,才能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一是建设“会宁县羊科普馆(羊文化博物馆)”吸引游客,使游客了解世界各国著名肉羊、山羊品种及相关的羊肉、羊毛等产品知识,在科普馆内可观看肉羊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生产流程视频以及中国肉羊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还可设计多个和“羊”有关的问题通过多媒体与游客交流。
二是开展亲子体验互动活动。为满足亲子体验需求,可开发牧羊活动、剪羊毛、挤羊奶、喂羔羊、羊拉车等体验活动,观赏斗羊、山羊走钢丝等节目。同时借助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打造中小学生“游学”基地。
三是打造“羊肉美食一条街”。会宁县已认定无公害产地肉羊养殖合作社5家,把这些全部采取“订单”收购,让优质的羊肉在“羊肉美食一条街”上以烤全羊、手抓羊肉、红烧羊肉、羊杂碎等形式销售服务,力争创造出会宁羊肉品牌。
会宁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每年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节庆文化活动。为了更好地宣传会宁及会宁的一些特色产品,可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把举办文化活动和“羊肉美食文化节”结合起来[4],邀请名人来参加,通过名人吃会宁的美食起到名人宣传效应。
必须继续做好肉羊产业的发展,没有产业支撑的休闲畜牧业是不能持续发展的;必须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必须坚持先生态、后生产、再生活的发展理念;必须科学规划布局,具有文化创意,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要有“求真、求知、求趣”的精神文化服务产品。通过打造畜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来延伸畜牧业产业链,进而实现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融合,助力乡村振兴[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