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三维”推进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

2021-03-27 11:54
中文信息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学生中医药育人

张 译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1137)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也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这既是是对“课程思政”的精辟阐述和科学概括,也对高校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供了实践导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激发其生机与活力,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等教育各环节和领域,新时代、新格局、新阶段,以文化为重要德育资源,以“三同三维”为实践路径,三同即“全员同心、全体同向、全面同行”,三维即“内容结构、方法策略、实践范式”找准文化与思政的契合点,铸魂育人、启智润心,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1]。

一、逻辑遵循: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时代意蕴

近日,国家五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挖掘整理中医药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元素,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凝练推出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和底蕴的中医药典故和名家故事;将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价值,推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和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常态化机制建设,培养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队伍。”中医药事业发展又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充分挖掘利用中医药文化中的德育元素,传承中医药文化“德”,不仅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和有效性,还能够奠定和坚定医学生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力度、效果、信度。

二、现实意义: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三同效应

1.“全员同心”:强化“课程思政”意识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落实和贯彻文化育人和课程育人共同体,实现文化与课程思政相互结合,首先必须抓意识,只有全员同心,从根本上解决思想、理念、认识等问题,才能有所尝试和行动,进而解决同向同行等问题。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形态、新导向,其基本任务和根本任务是“立德”。实现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就是要将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通、结合、协调一致,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凡涉及青年德育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和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因此,必须提升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教育者课程思政意识,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下功夫,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思政元素,让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是自然而然的下意识心理活动,创设集文化、课程、思政为一体的情感教育氛围,通过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形成一种内在的“课程思政”意识,将文化蕴育其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中医药院校有机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提供前提和奠定基础,力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全体同向”:坚持“立德树人”共同标向

“全体同向”主要强调指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在任何国家,课程作为育人活动都是有方向、有目标的,方向不同、目标不同,育人的效应就有别,育人的结果就相异。没有任何方向、没有任何目标的课程是不存在的。“同向发力”是指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来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相得益彰。“课程思政”的根本方向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能偏离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其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实质性问题。面临两个大局历史交汇期,党和国家人才培养将应对新的挑战和新的需求,如何应对大变局,人才培养是关键,思想引领是前提。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要改变“两张皮”现象,充分利用和挖掘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抓好文化和课程思政这一新生事物和系统工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情况等科学制定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目标、规划、措施等内容,推荐文化与课程的有机结合。

3.“全面同行”:推进“课程思政”实践

“全面同行”是指相互成一体、同时空进行,即全方面、多点位、深层次在行动上同行助力、相互促进、互为推力。传道与授业、教书与育人、立德与树人,无不体现大学课堂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大思政”格局下,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等高校育人主体,不能独善其身,而要兼济天下,形成合力,同向同行。专业教学中的授课中,教学主体要运用历史思维、文化思维、创新思维,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设计、课程评价等维度有意识的注重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融入;思政教学中,教师就思政讲思政就失去了医学生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在思政课中感悟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文化中渗透价值引领和塑造;辅导员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心,用心寻找中医药文化的思政资源,找准医学生思想引领的突破口和亲切感,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在推荐“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既要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实践路径: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三重维度

1.价值维度: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和“课程思政”目的价值高度一致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的千锤百炼中,形成了以“仁和精诚”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医学生的培养理念和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明确指出:“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不仅要求医术精湛,更重要的是要视人民安危和身体健康为首位。”《纲要》中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要求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本质上是一脉相承、高度一致的。以文化为切入点,教育引导医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中以人为本、仁心仁术、大医精诚、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医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充满中国仁味、富有中国仁心、饱含中国仁情。

2.内容维度:中医药文化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要建立与课程思政的融通路径,必须精准挖掘和建立中医药文化德育资源库。首先,提炼和明确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包括深中医药学的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其次,挖掘中医药蕴含的德育内涵元素,进行整理、筛选、提炼、建库,精准挖掘凝练出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和浓厚底蕴的中医药典故和名家故事。最后,有效利用第二课堂,以中医药文实践活动、文创产品、文化健心等活动为载体,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与中医药文化的内容相辅相成、相融相通,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可以无缝对接和紧密结合的[2]。

3.方法维度: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导向

课堂教学是医学院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力军。推进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首先,要强化育人队伍的中医思维、中医意识、中医智慧,提升中医素养,在学生的专业课程、思政课堂、第二课堂等各个环节有意识的融入中医药文化,以文化人,让医学生持久地获得精神的食粮,从而塑造其价值取向。其次,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根据“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既加强教学顶层设计,例如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和方法机制体系在内的一整套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体系,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最后,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医学生的学情特点,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新课题,最终要实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德育元素,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课程是显性的,文化是隐性的,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资源共享,元素共融,形成文化育人和课程育人的合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培养仁心仁术、大医精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好医生。

猜你喜欢
医学生中医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