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会娟 孙连海 李新伟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重要决策部署,为高校全面落实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指导。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属于非思政类专业基础课程,由于没有现成的思政元素,为了未来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需要老师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深挖、凝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整理思政案例。
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面向医疗卫生机构,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从事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1]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病原生物学部分主要讲授常见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防治原则,免疫学部分主要讲授常见免疫学疾病的免疫学机制及免疫学检测及治疗方法。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课程如内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病学奠定基础。本课程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该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执业所需要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科学精神等人文素养。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的思政案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吸引力[2]。因此,课程团队教师以典型事件和人物为引领[3],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整理思政案例,为该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免疫学是古代人民在同各种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同天花的斗争中,虽然不知道发病的原因及免疫学的原理,但通过生活经验发明了人痘接种法。相传公元10世纪北宋时期已用种痘术预防天花,到公元16-17世纪,人痘术在国内成熟并得以推广。这种技术自公元17世纪开始,先后传播到俄国、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非各国,公元1717年传入英国。直到1796年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后,才逐步被代替。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人痘接种法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这项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在近代中国,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最早研究支原体的微生物学家之一汤飞凡。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汤飞凡和同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利用简单设备,用物理方法阐明了病毒的本质。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还想尽办法研制测定病毒的工具,并且用研制出来的工具测定出了各种病毒的大小。
后来汤飞凡转而研究沙眼病原体,此项研究,从19世纪末以来,即有细菌病原说和病毒病原说,但都未能得到证明。1955年,他和助手一起,经过几百次试验,终于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原体。汤飞凡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他将沙眼病原体接种在自己的眼里,结果引起典型的沙眼症状与病变,随后又从自己眼里分离出这株病原体。由于有了病原体可供系统研究,微生物学界才正式确定沙眼与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同属于介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从而在微生物分类学中又新增添一个衣原体目,沙眼病原体被命名为沙眼衣原体。
人痘苗的发明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近代中国人汤飞凡为全世界对沙眼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讲到相关的内容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对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不得不提到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他最早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该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成就并获得了荣誉。然而,他并未将自己的视线仅仅停留在化学领域,而是将化学实验的原理、方法等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学的研究,从而开辟了人类科学历史的新纪元。
微生物学是现代人类医学、兽医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发酵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基础。没有微生物理论作为基础就没有我们今天健康的身体,也没有餐桌上的美食。所有这一切都应当归于巴斯德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自然发生说”是一个古老的理论,它认为生命可以不从其亲代生殖而来,而是从无结构的有机或无机材料中自然而然产生,并且时时处处都在进行着。在当时许多人都认同这种学说。1856年巴斯德开始研究发酵工艺,巴斯德在发酵研究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发生说”未必成立。1859年至1862年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说”进行公开论战,他以一系列公开实验,其中包括著名的“曲颈瓶”实验,战胜了“自然发生说”,从而为现代消毒、防腐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创立了至今还广泛应用的巴氏消毒法,并奠定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
之后,从研究当时影响工业发展比较严重的蚕病开始,逐步研究各种病原体。巴斯德在研究蚕病过程中,发现了蚕病是通过寄生虫等病原体传染的,从而发现了细菌的致病作用,并确定了传染病的原则。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疾病与细菌关系的人。这些发现不仅挽救了养蚕业,还使他了解到流行病的原因。在晚年,又转向狂犬病的研究,在研究狂犬病过程中,为了寻找到引起该病的病原体,经历了许多困难与失败,最终在患狂犬病的动物脑脊髓中发现一种毒性很强的病原体。为了得到这种病原体,巴斯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从患病动物体内提取。经过艰苦不懈的研究,最终研制出了狂犬疫苗,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巴斯德这种不怕困难、不惧权威、严谨科学、实事求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献身精神,正是现代青年学子需要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演讲、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同学们学习这些科学家们的精神。
讲到脊髓灰质炎病毒时,可以结合感动中国人物颁奖部分视频,让同学们认识我国病毒学家顾方舟。顾方舟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顾方舟怀着报国为民的信念,毅然选择了公共卫生事业。
1955年,我国江苏南通发生了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这次的病死率达到了27.75%,严重影响了国人的健康。顾方舟从苏联留学回来后不久,就投入到脊髓灰质炎的研究中。他首次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病毒,之后开始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
疫苗研究当时有两条路,可以开发活疫苗,也可以开发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技术成熟,但是生产起来麻烦,成本高,免疫效果没有活疫苗好。活疫苗开发技术上不够成熟,但是效果和成本要优于灭活疫苗。顾方舟从当时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考虑,决定开发减毒活疫苗。在疫苗的安全性实验阶段,顾方舟不顾自身安危,亲自拿疫苗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甚至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用一种看似无情的执着,表达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
现在我们国家早已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这样的成绩和顾方舟团队的贡献密不可分。顾方舟不顾个人安危,心里时刻装着祖国和人们的家国精神和不怕困难、使命担当的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和情怀。
在讲到麻风分枝杆菌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麻风分枝杆菌引起麻风病,该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疾病发展到后期,会有毛发脱落、眼鼻塌陷、四肢畸形。许多人对麻风病人极端恐惧,麻风病虽在发病时有一定传染性,却并不遗传。四川凉山一个偏僻的麻风村,几乎与世隔绝。麻风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亟需要有人关注。
张平宜曾是台湾的资深记者。在接触到麻风村后,毅然放弃了本来的优越生活,投身到麻风村的教育事业。她为村里的孩子们建了崭新的教室,一路陪护这群特殊孩子茁壮成长,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为此,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新时代大学生,要报效祖国,报答党,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不断地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奉献自己,只有甘于奉献才能够创造出亮丽的青春年华,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