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许风
(甘肃省天水市渔业工作站,甘肃 天水 741000)
天水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水产养殖业,据统计,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 368亩,其中池塘1 233亩,水库塘坝1 135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 535 t,为丰富天水市居民“菜篮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水产养殖与农业的其他一些生产相结合,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干旱地区由于条件所限,大部分农村只能因地制宜搞农业种植或畜牧养殖。在有水源的地方,农业、畜牧业与水产养殖可以有机结合,既能提高家畜粪便的利用率,又能增加经济效益。池塘淤泥是非常好的有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地的酸碱平衡,防止土壤板结硬化。及时清理池塘淤泥,能防止池水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还能减少池底产生有害气体,对鱼类生长有很大好处。天水市部分地区种植水稻,如果水稻田里套养鲤鱼、鲫鱼、草鱼、虾和螃蟹等,既能增加稻田里的有机肥,又能减少杂草虫害和农药的使用量,最后产出的水稻和水产品都是绿色产品,经济效益也比单一种植要高得多。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在农村地区由焚烧秸秆和偷排粪便引起环境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果能有效利用水产养殖优势,合理消化利用家畜粪便,将秸秆用于饲料加工,就能促进农业、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互利发展,还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一是渔业发展资金少,发展后劲不足。二是渔业技术推广力量薄弱,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三是养殖比较分散、规模小,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品牌少。因此,要强化和补齐目前水产养殖业的弱项和短板,积极作为,全力推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为渔业长期服务乡村建设打好基础。
一是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推广生态养殖。大力推广鱼菜共生、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循环水养殖等先进养殖模式,生产绿色水产品,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在天水市产业发展中起示范带动作用。二是长期坚持鱼病监测,控制发病率,精准诊断、减少用药,提升防病减药水平,同时向周围群众大力宣传水产安全用药知识。三是培养和储备一批农民养殖技术能手,为扩大养殖规模和数量提供技术支持。
在水产养殖中,不同品种的鱼生活在池塘不同的水层中,如鲤鱼、鲫鱼等生活在中下层水体中,而鲢鱼、鳙鱼生活在中上层水体中。农家肥发酵肥水后可以养殖鲢鱼和鳙鱼,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上层水。此外,池塘老水浇地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还能减少排放和污染下游水源。
天水市有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河流众多,面积广大,能开发的地方很多,如武山榜沙河、麦积东岔河、秦州白家河、清水牛头河等。在修堤治河的同时,应加强与水利部门的协作,合理规划布局,开发滩涂进行水产养殖,也可宜粮种粮,宜稻种稻,把能利用的滩涂充分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滩涂水面搞水产养殖时,渔业主管部门应及时督促滩涂渔场申请颁发水域滩涂养殖证,使滩涂养殖合法化。
天水市水资源丰富,可以搞多种形式的水产养殖,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乡村资源。牧草充足的地方养草鱼,家畜粪便比较多的地方养以鲢鱼、鳙鱼为主的滤食性鱼,饲料充足的地方养以鲤鱼、鲫鱼为主的摄食性鱼,冷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养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性鱼,热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养以罗非鱼为主的热水性鱼等。
西北地区冬季漫长,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冬季农闲时间搞设施(暖棚)渔业,工厂化养殖,从而增加冬季市场的鲜鱼供给,进一步提高收入。
从健康和营养角度来看,鱼肉营养价值胜过鸡肉、猪肉和牛羊肉。目前鱼肉份额在百姓餐桌上逐年增加,说明人们生活改善之后开始追求健康的饮食结构。
现在大部分渔场都搞农家乐,提供以鱼为主的农家菜肴。众所周知,鲢鱼、鳙鱼味道鲜美,但出水即死,开办农家乐能提供鲜活鱼,充分发挥出渔场的优势。此外,以渔场为依托开办农家乐,可以提供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也是城乡居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差距较大,因此要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渔业是大农业的一部分,发挥水产养殖优势可以促进农业整体发展,进而推进乡村振兴。天水市应充分利用养殖优势,全方位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