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改花
(甘肃省临洮县龙门镇畜牧兽医站工作,甘肃临洮 730500)
猪传染性水泡病,俗称猪水疱病,是一种由于猪水疱病病毒所引发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具有较强的流行性,且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可达到70%~80%。主要临床症状为猪的口腔、鼻端、乳头及蹄部多处会出现水泡及烂斑,这些症状同猪“口蹄疫”很类似,常常会被误诊,造成养殖户及周边人群的恐慌。猪水疱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纳入A 类疾病,我国农业部将猪水疱病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因此对该种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及时防治十分重要。
引起猪水疱病的病原是猪水疱病病毒。该病毒对热较为敏感,处于60℃环境30min 或80℃环境1min,就可以将其灭活;该病毒可以在低温条件下长期存活。在被污染的猪舍(室温下)中,病毒可以持续存活长达8 周以上。在病猪的肌肉、皮肤和粪便中,病毒在12~17℃可以持续存活140d 左右。病猪肉在经腌制处理3 个月,仍有病毒存在。且猪水疱病病毒对于消毒药有着很强的抵抗力,普通消毒药对其效果甚微,具有较好消毒效果的有漂白粉、过氧乙酸和氨水等,可以使用浓度2%~3%的氢氧化钠溶液、1%的过氧乙酸或生产上常用的5%氨水,对水疱病毒进行消毒处理[1]。
主要传染源为病猪或带病毒猪,尤其是带病毒猪的头部、蹄部和胴体。病猪可经口腔和鼻腔排毒,排毒可持续10d 左右,病毒也可随着病猪粪便排出,可持续6~12d,当处于病毒血症阶段时,猪的各个脏器都含有病毒。
猪是猪水疱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各种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容易被感染,仔猪相对成猪来说更易被感染;而其他动物,如水牛、黄牛、奶牛、山羊、绵羊、驴、马、鸡和鸭等均不会发病。人对该种病毒也会有一定的传染性。
猪水疱病病毒主要会通过破损皮肤直接进入猪口腔、鼻腔和蹄部等上皮组织,进而形成特征性水疱;也可从呼吸道和消化道随血液进入到猪的敏感部位,进而引发水疱。猪水疱病主要通过饲养过程中接触含有病毒或未经消毒的屠宰下脚料和泔水进行传播,病猪污染过的运输车辆、饲养工具以及病猪的粪、尿,包括同病猪接触过的人,都会造成病毒传播[2]。另外,将病猪埋葬到土壤当中,土壤中蚯蚓体内外都会含有病毒,也会引发猪水疱病的发生。
猪水疱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在潮湿寒冷季节,发病概率更高,呈现出地方性流行趋势,但流行速度较缓慢,传染度也低于口蹄疫。猪水疱病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多,不同的饲养环境,其发病率从10%~100%不等。且该疾病在潮湿环境,猪群较为集中,或调运频繁的情况下,具有较高发病率,可以达到70%~80%,但致死率较低;而散养猪则较少会爆发该疾病。
猪水疱病的自然潜伏期一般在2~5d。如果感染剂量较小,潜伏期会达到1 周或更长时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临床上将其分为3 种,分别是临床型、隐性型和亚临床型。
一般来说,潮湿圈舍和圈养猪群的病情较为严重。发病初期可持续发热2~3d,且体温高达41℃,猪的趾间、蹄冠及蹄踵皮肤出现发红、疼痛、肿胀,在站立时会频繁举蹄、跛行,而后在猪主趾及附趾的蹄冠和蹄踵部位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当水疱融合在1~3d 后,会出现破裂造成溃疡;病蹄局部会有热痛,且跛行明显。如果是继发性病毒感染,还会导致局部化脓、坏死,严重的会导致猪蹄表壳脱落。另外,水疱也常见于病猪口、鼻、舌、唇及母猪乳头上,仔猪多在鼻盘处。有些病猪会表现为异常兴奋,如以头撞地、用鼻子摩擦、用牙啃咬工具等,严重的会出现强直痉挛等现象。随着病程发展,病猪会出现神经麻痹、轻瘫等症状。猪水疱病病程大概在10d 左右,如未发生并发症可自愈;但仔猪感染后极易导致死亡[3]。
病猪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经血清检测,具有较高抗体,说明该猪有较强免疫力,但病猪有可能会排出病毒,对易感染猪存在较大危险性。
只有个别猪蹄出现少量水疱,全身临床症状非常轻,不容易察觉,该病猪传播速度较慢,容易恢复。
(1)全年都可发生,但处于潮湿寒冷环境中发病概率更高,并呈地方性流行趋势。但流行速度较慢,传染力度小于口蹄疫。
(2)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不管什么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且其他动物都不会发病;人也会有一定的传染性。
(3)病猪会在蹄冠、蹄踵、趾间出现大小不一的特征性水疱,水疱也可出现在病猪的口、鼻、舌、唇及母猪乳头,仔猪多见于鼻盘。
(4)将病死猪进行解剖,局部淋巴结可见水疱,个别猪的心内膜会有条纹形状出血。
猪水疱病在临床症状上同口蹄疫、猪水疱性疹等病的症状非常相似,难以辨别,应注意从病原体、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等多方面进行鉴别诊断。
4.2.1 猪口蹄疫
猪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发,较易受到感染的动物为偶蹄动物,如猪、牛、羊等,人也会被传染,且该病四季都会发生,多发于春秋两季,呈大流行性,发病率较高;猪在受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口唇、鼻和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经解剖检查可见虎斑心;仔猪被感染后会出现心肌炎、急性肠胃炎,导致突然死亡。
4.2.2 猪水疱性疹
猪水疱性疹由水疱性疹病毒引发,各种品种、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却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高达100%[4];水疱常见于猪蹄和口腔部位,有时母乳乳头也会有水疱。
提前预防,为猪接种BEI 灭活疫苗,该疫苗保护率可达到96.15%,免疫期可维持5 个月以上;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发病概率,控制疫情扩散。病猪则可使用猪水疱高免血清及康复血清来接受被动免疫,用药剂量为每千克0.1~0.3ml,保护率可达90% 以上,免疫期1 个月。
消毒是最有效的措施,可以将疫病的传染源即传播途径逐一切断,同时也是将存活在猪体表、猪场及周边环境的病原体杀死或清除的有效措施。饲养人员可以对被猪水疱病毒污染过的场所,使用浓度0.5%的氨水、0.1%~0.5%的过氧乙酸、0.5%的菌毒敌、0.5%的农福或者是0.5%次氯酸钠等消毒药剂实施消毒处理,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5~6]。另外,对畜舍消毒时,还可以使用高锰酸钾和去垢剂的混合液进行消毒。
畜牧养殖地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生产方式,坚决杜绝传染性疾病以及病毒的传入,不从疫病发生区域调入肉产品或引种。在调运和收购猪只的环节上,要严格做好检疫工作,一旦发现了疫情必须要及时上报,并对疫区进行封锁,严禁将病猪转运或销售出去,对所有病猪、同群猪以及猪肉都要按照相关规定,严重执行无害化处理,对受到污染的用具、场所要使用浓度3%的福尔马林、浓度5%的氨水或者是浓度10%的漂白粉进行消毒[7]。
猪水疱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因此,要做好疾病的控制,主要就是要对传染源进行有效控制,将病毒传播途径切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尽量实现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调入种猪及肉产品。
(2)运送猪和饲料的车辆等交通工具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饲养工具、屠宰后的泔水、下脚料等必须要煮沸后才可以喂猪。
(3)猪舍要确保干燥、清洁,猪的粪便等排泄物务必要及时清理并合理处置。
(4)加强对猪群的饲养管理,进一步增强其抵抗力,减少应激。
(5)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要对群猪进行密切观察,发现病猪要及时处理,同时对其他猪群注射高免血清,并马上上报,将猪圈隔离起来,封锁疫区,避免引发地方性流行。
建立健全畜牧养殖地区的疾病预警机制,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疾病监测,对猪传染性水疱病的感染情况进行筛查,将无病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最终达到水疱病的有效净化[8]。做好传染源防控,增加检疫力度。坚持采用自繁自养的原则,培育出更多的健康种群。如果必须引种,所有引入的猪值必须来自非疫病地区,以免疾病或病毒侵入。在运输猪只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对所有的运输工具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屠宰猪只后的下脚料以及泔水等,需经过高温煮沸消毒处理后,才可以食用。猪只收购时,每只猪都需要进行检疫,一旦发现疫情,要马上隔离并及时上报,实施隔离饲养。对于没有发生疫病的猪只,要采取被动免疫的方式来帮助猪仔提高抗体水平。而检疫除了的病畜,已经无法治愈的,必须要经无公害处理,以免因病畜导致疫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