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杰
(甘肃省庆阳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庆阳市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半农半牧区,是“十三五”农业区划中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但是,传统的草食畜牧业依赖草原放牧,造成草原退化、沙化严重和产草量低下[3],旱灾、病灾频发,畜牧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等问题。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破解畜牧业发展难题,2009年庆阳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封山禁牧工作的意见》和《加快发展舍饲养畜的意见》,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市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的条件基本成熟。但由于政策约束,没有实现全面禁牧。2017年《庆阳市禁牧条例》实施后,庆阳市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草畜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
近年来,庆阳市准确研判国际、国内草畜产业发展趋势,在结合自身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了以“中盛模式”为主导的现代肉羊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农牧互补、种养一体化”的草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子。庆阳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大力推广中盛模式加快现代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庆阳市现代肉羊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4],对庆阳发展现代肉羊产业的目标、思路、任务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成立了庆阳市肉羊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县(区)政府、市农牧、财政、发改委、交通、扶贫等单位为成员单位。持续强化资金投入,每年安排2 000万元肉羊产业发展市级财政专项资金[5],重点用于扶持规模养殖场(企业、合作社)基建、补贴基础母羊保险、配套肉羊屠宰加工生产线、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快肉羊新品种选育、养殖人才培训等;依托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发展肉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肉羊规模养殖场(合作社)的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和养殖技术的提升;积极落实规模养殖场以奖代补、小规模养殖农户的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影响带动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回乡创业致富人投身草产业。自2016年以来,庆阳市在饲草种植加工、肉羊养殖、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投入资金多达10亿元以上。目前,全市现代肉羊产业政策措施、组织保障、资金投入的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为了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庆阳市结合种植业发展现状,着力构建“种养加结合、粮经饲协调、生产生态协同”的现代种植业结构,种植业由粮经二元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全市调减玉米(包括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和青贮玉米、甜高粱、燕麦等一年生优质饲草作物种植面积[6]。2020年,庆阳市更新种植紫花苜蓿6.67万hm2,种植青贮玉米、饲用甜高粱、燕麦草等一年生牧草6.73万hm2。通过政府扶持和企业自身努力发展,培育形成了甘肃荟荣草业有限公司、镇原县天润禾草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民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甘肃丰源草业有限公司等饲草种植加工企业(合作社)56家。全市共购置饲草种植收获加工机械约2.5万台套(饲草收割机1 078台套、青贮裹包机614台,其他小型机械2.3万台套),牧草全程机械收获、机械打捆、全株青贮、裹包青贮、灌肠青贮、微生物调控青贮等先进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年加工青干草290万t,青贮饲草350万t。通过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和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庆阳市现代肉羊产业发展饲草饲料供给基本得到保障。
《庆阳市禁牧条例》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散户粗放式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全市累计建成畜禽规模化养殖场1 138个,规模农户6万户。在规模养殖场和规模养殖农户中,普遍应用了杂交改良技术,形成了宁州肉羊、天兆种猪、早胜牛等一批良种品牌,畜禽良种率逐年提高,特别是湖羊养殖步入提速、扩量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普遍应用了高床养殖、暖棚设施、自动清粪、机械撒料等标准化棚圈建设技术;普遍应用了自由饮水、营养舔砖、全日粮混合饲料、消毒灭源、强制免疫等科学饲养技术。全市规模养殖的畜禽良种化程度、标准化棚圈建设水平、科学化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庆阳市坚持龙头企业引进与本地优势企业培育相结合,大型龙头企业相继入驻,甘肃中盛农牧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圣越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迅速壮大。全市建办“331+”湖羊养殖合作社886个,养羊专业乡15个、专业村70个、专业户6万多户。甘肃中盛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已形成集“饲草料种植加工、种羊自繁自育、肉羊健康养殖、屠宰及精深加工、有机肥生产、冷链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肉羊全产业链,建成10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生产线1条,万只繁育场15个,肉羊品种测定站1个。该公司采取户托社养、公司代养、农户散养和以劳动力、资源资产资金入股等方式,带动无能力、无条件、缺资金、有致富愿望的贫困户和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发展肉羊产业脱贫增收,实现企地共赢。
禁牧条例实施以来,庆阳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按照“种养结合、种养加一体化、农牧互补”的思路[7],在全市大力推行发展草业(苜蓿、饲用玉米和籽用玉米秸秆青贮利用、甜高粱)—养羊(饲养适合设施圈养的湖羊或以湖羊为母本的湖杂羊为主)—羊肉深加工(龙头企业创羊肉品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羊粪加工有机肥—有机肥进苹果园或菜园(生产有机果、菜)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不断拓展产业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从而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8]。2018年草原植被盖度达到75.72%,比实施舍饲圈养前的2009年提高了24.72%,比实施《禁牧条例》前的2016年提高了4.12%;2020年全市羊饲养量达到779万只、牛饲养量达到95万头,分别比实施舍饲圈养前的2009年244万只、65万头增加了535万只、30万头,比实施《禁牧条例》前的2016年660万只、56.8万头增加了119万只、38.2万头。在产业链上游消化玉米秸秆500万t,全市玉米秸杆饲料化利用率由20%提高到73%;在产业链中游催生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比达1∶6,增值空间和经济效益极为可观;在下游生产有机肥,推动粪污还田。真正做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种植养殖两互促、节本增效两不误,达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等多重功效。
总体看,禁牧舍饲加速了庆阳现代草畜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今后,应继续坚持贯彻落实《庆阳市禁牧条例》,充分利用全市资源优势及发展草畜产业的各项利好政策,按照“立草为业、草畜并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巩固家庭适度规模经营,重点突出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全面推进“种养结合+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模式,加快推进草畜产业转型升级,力争把草畜产业发展成为庆阳市农业经济的首要产业,助推全市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