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玛
(中共香格里拉市委党校,云南 香格里拉 674499)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其重中之重是通过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坚定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南缘、“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腹地,位于川、滇、藏三省的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战略要地,是人类迁徙的天然通道,也是各民族出入进退、生息繁衍的大舞台,历史以来与其他地区在经济、文化领域结合紧密、交往频繁,是茶马古道的要道,地理意义非常特殊,国家安全战略显得非常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迪庆州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步伐也在加快,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切实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发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党校列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重要阵地之首,进一步强调了党校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这充分说明了党校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党校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为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史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香格里拉市委党校积极发挥理论宣传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结合起来,以党的理论和党性教育为重点,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宣讲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方位解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等,并与“四史”结合起来,组织学员实地参观“红军长征博物馆”“金江革命老区陈列室”“红军桥”等红色教育基地,用雪域高原红色精神教育学员“感党恩、跟党走”,在培训中穿插讲解红军长征过中甸等内容,增进全市党员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用本土红色文化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按照香格里拉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办公室关于强化党史学习教育氛围的要求,配合香格里拉市党史研究室,依托新媒体“线上”平台,选派学科带头人、优秀年轻教师参与《香格里拉微党史》录制;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组织体系全覆盖的优势,丰富学习载体、拓展宣传渠道、延伸服务触角、创新实践活动,选派教师,围绕“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党的百年历史的梗概和重要节点”“百年党史生动体现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及省委三次涉藏工作会议精神”等内容,通过音视频讲课的方式,广泛开展党史宣讲,其中中甸藏语版“四史”学习教育,听众达83732人次,有效地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提升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1 突出地区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培训内容。
香格里拉市11个乡镇中,属于半农半牧的牧区乡镇有6个,32个村委会,305个村民小组,7753名农牧民党员。针对农牧民居住分散、点多面广、交通不便、流动性大、党的方针政策宣讲难,党员群众集中难,整体素质提高难的问题。香格里拉市委党校立足香格里拉边疆实际、民族特点,充分发挥党校姓党的优势,以牧区流动形式大力开展党的重要思想宣传工作。培训专题涵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民族宗教政策解读,基层治理等内容。引导全市农牧民党员正确认识党史、国情,做到不忘历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党旗飘扬在高山草甸,让党的声音传播到各族群众中去,让牧区流动党校成了思想的播种机、知识的加油站,竭力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的故事,抓好人心这个最大的力量,探索出了一条极具特色、全国独有的加强牧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2.2 突出“流动”特点,创新培训方式,注重成果转化
香格里拉市委党校在牧区流动党校的办学过程中,针对乡镇农村党员缺乏培训机会和平台,受教育程度不一,知识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培训以讲故事、案例教学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在一些少数民族集中的乡镇,培训教师以群众身边“贴心人”的身份,用藏语、地方方言等接地气的宣讲方式讲出不一样风味的党课,做到少数民族党员易理解、能入心,整体上做到学用结合。对农村党员居住分散、季节流动性大、集中培训难、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等特殊地域情况,采取牧区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村)”等方式开展培训,把乡镇党校或者行政村活动场所作为培训的主阵地。在东旺乡,结合虫草采挖季节党员“上山”的实际情况,将党校课堂搬到虫草山上,利用党员晚上休息的时间以拉家常的方式用藏语向广大党员宣讲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党员在任何岗位、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铭记党员身份,履行党员义务,接受群众监督。牧区流动党校被农牧民党员亲切地称为“马背上的党校”,受到了本地农牧民的普遍欢迎。20年来,流动党校累计培训约11万人次,成为高原牧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有效推动了农村基层党员群众素质提升,为全市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实现香格里拉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和政治思想保障。2010年2月20日,中央组织部及省委组织部的有关领导到香格里拉市牧区流动党校检查指导工作时,对党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云南日报以《牧区党校—藏族牧民心中的吉波角》为题报道了牧区流动党校,2015年州电视台以《马背上的流动党校》为题也进行了报道。2020年7月21日,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刊登了一则题为《云南香格里拉: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的报道,宣传香格里拉市委党校牧区流动党校先进事迹,阅读点击量达113182人次。2021年6月2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四集电视片《云岭党旗分外红》第一集《凝心铸魂》中也专门报道香格里拉市委党校牧区流动党校先进事迹,受众达193519人次。
虽然香格里拉市委党校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宣传思想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党的创新理论绝非空中楼阁、曲高和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培植深厚的群众根基,让党通过实践凝结出的创新理论以平实、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党校需要积极向上级部门和单位主管部门争取到发达地区系统培训的机会和基层锻炼的机会,以解决学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经历和阅历等方面不如学员的问题。
随着信息高速传播和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当前,“去中心化”“碎片化”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逻辑,以非理性声音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借以误导群众的现象仍然存在。这要求我们在继往开来中不断实现话语表达及传播方式的新突破。要打造高素质的“农民理论家”队伍,彰显基层理论宣讲成效。长期以来,基层宣讲普遍采取单向灌输方式,老百姓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双向的互动交流。要破解这一难题,就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把人民的理论讲给人民听,就要让群众带着耳朵听变为主动上台讲,让老百姓成为理论宣讲的主角,打造高素质的“农民理论家”队伍。打造高素质的“农民理论家”队伍,首先要把好入口关。深入基层摸底调查,遴选出一批政治觉悟高、文化素质好、表达能力强,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善管理,有一定知名度的基层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种植养殖能手、企业家等“农村经纪人”作为培养对象。其次要把好导向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农民群众学习培训的实际需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由党内专家学者对“农村经纪人”进行党的创新理论专题培训,确保他们在面向群众时导向正、懂得讲、善于讲。再次要把好人才关。收集好信息材料登记造册,建立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培训合格后颁发“农民理论家”聘书,明确聘期,确保队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